-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世界高科技计划追踪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0年11月0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为了夺取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世界许多国家研究和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兴国强军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措施。当时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的战略防御研究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计划、中国的“863计划”等等。10年、20年过去了,这些计划执行和发展情况如何?
当代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而在促使高科技如此发展的“英雄谱”中,首推高科技计划。这是因为:高科技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关乎科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优化组合。就是说:高科技本身也需要高科技!
80年代之前的著名高科技计划
40年代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费时4年,耗资23亿美元,汇集8国科学家,投入人力12万,动用美国1/3电力,5个方案同时上马,几百个单位统一按计划行动。
50年代的“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采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箭头图程序”、“管理万灵丹”),23个系统网络,每两周检查一次,原定6年,提前两年完成,节约经费10%~15%。
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费时11年,耗资250亿美元,投入人力42万,牵动两万家公司、120所大学、600台计算机、700万零件,终于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船长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
70年代的航天飞机计划:1972年1月5日,美研制航天飞机的计划得到尼克松总统批准,历经9年,耗资90亿美元,动员2000家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万人参与,于1981年4月12日至14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轨道试飞成功,1
982年11月投入实用性飞行。随后,“挑战者”号和“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也相继投入实用性飞行。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笼与演变
也许是美国从这些高科技计划的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中尝到了甜头,决心坚持这种作法。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全国发表讲话,提出更为庞大的“星球大战”计划,令世界嘱目。
其实,“星球大战”是个俗名,准确的名字是“战略防御倡议”(SDI)或“多手段、多层次、以天基武器为主的反导计划”。用当时西德总理科尔的话说,“美国的SDI计划,10%是战略理论问题,90%是尖端技术问题”。
所谓“尖端技术”,主要是“五大技术”。
探测技术:要在远距离及时监视、跟踪、识别目标,包括各种红外探测器、可见光探测器、激光雷达、预警卫星等等。
定向能武器技术:主要指强激光(红外化学激光、准分子激光、X射线激光)与粒子束(带电粒子束、中性粒子束)。
动能武器技术:主要是超高速运动的非核拦截弹与电磁炮(轨道炮)等非核武器。
C3I系统技术:即以庞大的相互关联的巨型计算机为基础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自动化系统,被形容为SDI的心脏。
后勤保障技术:要保证大量武器装备如作战平台能“升天”进入轨道,并解决生存、补给问题。
美国SDI计划出笼,引起了一场“空间热”。在1984~1989年仅在方案论证上美国就花去247亿美元(过去28年反导研究上只用了170亿美元),到完成时,总投资近万亿美元。因此,该计划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政治、军事的影响极为深远。
例如:美苏军备竞赛又受到新的刺激,而且出现“重点转移”现象:由争夺核优势转向空间优势,由主攻核技术转向定向能技术(零飞行时间武器)。
但是,整个“星球大战”计划进展远不像所想的那样乐观:首先在技术方面,“星球大战”计划所主要依赖的定向能武器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其次是在经济方面,该计划要花一万亿美元才能建成全面有效的防御系统,美国财政预算难以承受。
鉴于以上困难,到苏联解体时,该计划缩小为“智能卵石”计划。“智能卵石”计划又于1993年被克林顿正式撤销,代之以“弹道导弹防御计划”(BMD)。
这个BMD计划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定射程超过3000千米以上的能打到美国本土的远程洲际导弹,属于“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的对象。所以,NMD又称为“小星球大战计划”,具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05年,在阿拉斯加中部部署100枚拦截导弹、一个新雷达站,并对现有几个预警雷达站更新;第二阶段,到2010年,向近地轨道发射24颗卫星,用以对导弹发射情况进行昼夜监视;第三阶段,到2015年,在北达科他州部署150枚拦截导弹,同时研制太空飞行器并送入轨道。
而第二部分,则是将射程在3000千米以下,对美国海外战区驻军、驻地和军事设施造成威胁的近程、中程或中远程导弹,划归“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
TMD与NMD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反导,只是地域和量级有别。
西欧的跨国合作———“尤里卡”计划
在美国一系列高科技计划的刺激下,为打破美国和前苏联对高科技垄断的局面,欧洲各国由法国带头,于1985年4月17日提出“工艺技术欧洲”主张,于7月17日在巴黎成立“尤里卡”(EURECA)机构,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明确声明旨在防止出现“空间雅尔塔”。
有趣的是:“尤里卡”在希腊文里,是“有办法了!”的意思,这正是当年阿基米德从澡盆里跳出来时高喊的话。因为他体味到浮力原理,有办法完成国王的任务———计算皇冠的重量了!可见该机构取名“尤里卡”用心良苦!
紧接着,1985年11月18日欧洲各国又进一步制定“西欧高技术合作发展计划”,也就是“尤里卡”计划,包含5大计划(欧洲计算机、自动装置、通信联络、生物技术、新材料计划)与24个具体计划。
90年代“尤里卡”计划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又提出“地方尤里卡”、“军事尤里卡”等等计划。
1993年面对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尤里卡”计划及时进行了调整。10月欧洲各国召开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科技首脑会议,进行“彻底反省”,并复审重点,改进管理,突出效益,缩减了一些效益小的项目,使“尤里卡”计划很快又恢复了活力。
1996年欧洲各国庆祝了“尤里卡”计划制定10周年,发布了“布鲁塞尔声明”,宣称将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制定总体战略,确定泛欧项目,建立“项目分析评估网络”,同时还要扩大与第三世界合作。
日本的“科技立国”计划
日本的“科技立国”计划也影响颇大。本来,60年代以前日本是“贸易立国”,而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形势推动下,1980年则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报告,被政府采纳。
1984年11月27日,日科学技术会议向首相提出“振兴科技政策大纲”,包含3大部类和96项重大研究课题。1985年3月28日,日政府对大纲正式确认。12月日本又发布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自认是“与美国SDI、欧洲‘尤里卡’相匹敌的高科技发展规划”。
但是,因为日本经济虚弱、货币升值,再加上应变不力,使其在高科技竞争中受挫。于是,全国掀起了“加强基础性、独创性、先导性研究”的声浪。《日本工业新闻》载文称:“在受到海外压力的背景下,日本终于行动起来,想真正向基础研究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但是,也就是这个时候泡沫经济崩溃,民间经济想那样做也不容易了。”因而它大声疾呼“日本的研究开发太偏重于民间,国内外对此的批评一直很强烈”,表示了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90年代以来,日本又重整旗鼓,加强了“国家研究与发展计划”(计算机、机器人、数据库、材料与加工、超音速/特超音速运输系统计划),并开展了“未来工业基础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新材料、生物电子学计划)。
中国的“863计划”
顺应时代潮流,我国的高科技计划也取得巨大成果。1986年3月,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两天后,邓小平就及时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于是,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0月,“863计划”被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后正式实施,其中包含7个高技术领域和17个主题项目。
1996年4月我国还专门组织了“‘863计划’10年成果展览”,证明“863计划”已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发挥了里程碑的作用。它促使我国的高科技发展在世界激烈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还筹备制定下世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超级863计划”,对21世纪前10年我国发展高技术的指导思想、选题准则、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运行机制,进行统一规划,实行“跨越发展、开拓创新、系统集成、示范带动”的战略。它对实现在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高科技计划的共同规律
追踪世界高科技计划,不难看出其共同的规律是:
首先,高科技发展需要计划,无计划就无发展,这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原则和“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是一样道理。
其次,高科技发展必须有计划,也必定有变化,并需要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符合国家整体的现实,从而使高科技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影响计划的主要因素是:方向目标要找准,必须是高科技的“生长点”;资金来源要稳定可靠,能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实行产业化原则,要拿出产品,不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
总之,高科技计划像一张蓝图,把高科技的发展科学地组织起来;也像一面旗帜,把举国上下科学地动员起来。怪不得高科技计划本身就被看成是高科技最辉煌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