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草神秘入侵酿成绿色灾难

【字体: 时间:2001年11月02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云南,并迅速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迹地…… “生物入侵”引发生态危机,它敦促人们更深入地解析莫测的大自然。

     满眼绿色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局的工程师何萍说起漫山遍野的紫茎泽兰,真是又愤怒又无奈。这种草给当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酿成的绿色灾难,甚至比洪涝旱灾更可怕。

     11年前凉山州首次发现紫茎泽兰。何萍回忆:“一夜之间,这种有毒的野草忽然冒了出来,顺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公路,在山坡上、屋顶上、水沟旁、草场边、农田里……现在它们已经无所不在了。”

     面对这个来自遥远的东南亚,经云南进入四川凉山地区的陌生野草,开始人们并没理会,它厚厚绒绒的绿叶,开着像蒲公英一样的小花,长得飞快。绿色嘛,多一种植物岂不更好?可是人们没想到,就是这个动听的名字给当地人带来了多大麻烦。由于一开始忽略了它的入侵,没过几年,它已漫山遍野,犹如万马千军扫荡了全州十几个县的山林和草场,它所到之处,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喜吃的草类均告消失,只有紫茎泽兰惟我独尊。当人们发现羊吃了这种草很快掉毛、生病,母羊不孕,并接二连三死去的时候,想要根除,却为时已晚。

     那时,云南省也已经意识到紫茎泽兰的危害,每年拿出80多万元消灭紫茎泽兰,但无奈它疯狂生长,束手无策。

     紫茎泽兰(当地人斥之为臭草)搞得凉山州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多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多万元。盐源县自发现紫茎泽兰后的5年死掉15213头羊。还处于极度贫困中的彝族乡亲们不甘心自己的牛羊就这样束手就擒,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拔草,然后扔到公路上晒死。可是拔草的人都头疼头晕,有的还被毒倒了。但是人们仍不愿意用农药,因为那样或许能杀死毒草,却会伤及牛羊。

     为了拿出根除方案,四川省草原总站和凉山州畜牧局的专家到云南考察,搜集了3万多字的资料,又调查了州内紫茎泽兰蔓延较快的120个乡被侵占的43万亩草场。分析发现,紫茎泽兰随风飘扬的冠毛带着草籽沿铁路、公路、江河进入凉山境内。人们的鞋底、衣服、车轮以及河水中都可能带着紫茎泽兰的草籽。这种草籽千粒总重不到0.45克,肉眼几乎看不到它。一丛紫茎泽兰就含有70万粒成熟的种子。它还能进行无性繁殖。它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干旱贫瘠的荒坡隙地、墙头、岩坎,在石缝里也能生长。何萍说,一片草场一旦有了紫茎泽兰,阳光、水分、肥料就都是它的了,什么草也争不过它。它进入香蕉林,香蕉树都矮了1米,进入花椒林、桑树林,花椒和蚕茧当年就减产8%。

     不到10年,这个外来物种就覆盖了凉山州15个县,仅剩两个海拔2500米以上的县没有受害。

     1997年,州政府为消除紫茎泽兰专门发文件,动员全州干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全州到处书写标语,散发材料,乡村广播和州电视台,机关和学校到处都在讲紫茎泽兰的危害,各县提交防除计划,每年冬春紫茎泽兰开花前全州机关干部和群众齐上阵,挖除烧毁。人们想出各种除草方案:以人工植被替代;建立隔离带防其扩散;从西藏引入吃泽兰的食蝇;在灾区栽速生桉树抑制毒草生长;寻找其可利用的价值,促其消灭。但几年过去,除草成果几乎看不到。反倒是拔它的人头晕,用它垫圈,牛的脚发炎溃烂,用它沤肥,土壤慢性中毒。最糟的是这种草越拔长得越快。

     现在紫茎泽兰还在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向北挺进。

     凉山州“西部大开发”规划中确定了自己“绿色肉羊基地”的目标,而今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我们最终会拿出攻克办法的,”畜牧专家们仍有信心。但目前缺少研究经费使治草工作停滞不前。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说,紫茎泽兰是最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的例子。对于这些有害生物,如果早有防范知识和意识,在其刚刚露头时就清除,不会如此艰难。目前,同类问题在我国各地都有,在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恢复植被中更需普及相关知识,预防在先,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本地植物和鱼类,避免单一物种种植和养殖,才能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张可佳)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态|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