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曹县克隆牛:期待关心与耐心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2年02月26日 来源:
编辑推荐:
2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主持对山东省曹县克隆牛实验的验收。曹县克隆牛实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出了一些思考:怎样评价实验成果,它对我国克隆技术研究将产生什么影响,它所揭示的克隆技术前景如何
两个“第一次”有标志性意义
对于曹县克隆牛实验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陈大元这样评价:“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他认为,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存活了5头克隆牛,而在于发现了问题。他说:“我们搞科学研究,不怕发现问题,问题也不怕多,就怕发现不了问题,怕发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
这次实验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源于两个“第一次”:其一,这次实验,从克隆胚胎的构建、移植到克隆牛的出生,完全是在国内进行的,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自主完成的。据了解,此前在我国进行的克隆实验,克隆胚胎都是在国外构建的。其二,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克隆牛实验,单批有12头母体怀上了克隆牛,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也是极少的。这两点使曹县克隆牛实验具有了标志性意义。
技术水平已达“国际级”
曹县克隆牛的影响,显然不及“多利”羊。陈大元教授解释说:“多利”羊的出生是发育生物学上的一次革命。传统生物理论认为,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是不可能克隆的,“多利”羊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体细胞克隆出来的,是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的一大突破。曹县克隆牛的培育过程,在技术上与“多利”羊完全一样。他介绍,目前开展克隆技术研究的国家还不多,而日本、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曹县克隆牛标志着我国克隆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如此重要的实验,为什么会在偏僻的小村进行?简陋的实验条件,是否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陈大元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不要以为这是坏事。中国科学院在农村与农民合作,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一种很好的模式。”他介绍说,山东农科院教授马世援带着一批科研人员,常年扎根曹县农村,在胚胎移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中科院动物所在克隆胚胎构建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两者的结合,使这次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马世援说,在农村进行这项实验,条件确实比国外差很多,与国内其它地方相比也有差距,但是,他们用于实验的设备是一流的,实验的操作也是规范的,因此,对实验结果没什么影响。他说:“其实也就是繁育动物,本身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
克隆技术本身需要关注
曹县克隆牛出生后,有个别专家提出怀疑:这次出生的是不是克隆牛?对此,陈大元教授感到不能接受:“我们是搞科研的,不是吹牛的。我们已经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它们100%是克隆牛,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克隆牛实验完成后,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更引人关注:一是这次实验呈现出“两高”的特点,即流产率高、死亡率高,如何进行科学的解释?二是实验暴露出的问题,对我国的克隆研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克隆牛流产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原因,陈大元分析认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比如,有些克隆牛犊出生后出现胃出血、肺炎、肠扭转和拉稀等症状,如果能得到及时抢救,也许能够活下来。“确实很可惜,但毕竟是第一次,下次实验肯定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另一类可能是克隆技术本身的问题,比如,这次实验发现克隆牛出生时个头偏大、抵抗力偏弱,出生后比正常牛晚一两天站起,等等。这些问题国外科学家也很难回答,这也正是以后的实验所要研究的内容。
眼下,人们对克隆技术有不少争议,国内也有不少科学家提出:既然克隆技术存在这些问题,是否还有必要搞下去?对此,马世援说:“要不要继续克隆研究,这没有必要怀疑。事实上,我们没指望通过一次实验,侥幸获得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有信心把实验做下去。”陈大元也表示,实现克隆技术的产业化,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需要很长的时间。要一一克服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赖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问题克服得越快,离产业化的目标就越近。陈大元说:“我们满怀信心,也希望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多一些关心和耐心。”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