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圈养繁殖事与愿违?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3年03月17日 来源:
编辑推荐:
[生物通讯]鲑鱼孵化场是最古老的圈养繁殖(captive breeding)的范例之一,这一策略一般用于濒危或繁殖力低的物种。但发表在3月14日《科学》上的一篇新研究表明,这个策略可能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导致卵子变小以及其它一些实际上不利于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化。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孵化场中,从大海中返回的鲑鱼被捕获,然后进行圈养繁殖。这种做法最初是为了人们在晚餐中可以享用更多的鲑鱼,但逐渐又增加了另一个目的:就是保护物种免遭水库以及其它河流改造带来的威胁。科学家早就怀疑,孵化场中的鱼释放到海洋中,会引入有利于圈养但不利于野生繁殖的性状,从而对野生种群造成威胁。类似的担忧也笼罩在其它圈养繁殖计划周围。
加拿大Windsor大学的物种保护遗传学家Daniel Heath和他的同事1996年至2001年间研究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鲑鱼孵化场的国王鲑(Chinook Salmon)产的卵。在野生种群中,大卵比小卵更易存活,在孵化场中也是如此。但研究人员发现孵化场中大型卵比野生种群中的小了。因此产下更多小卵的雌鲑鱼最终可以使后代更多地存活下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孵化场种群的平均卵重从1988年的0.27克下降到2001年的0.20克,他们说。这项研究还比较了20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4个天然河流中的野生鲑鱼的数据。结果发现,卵重降低的现象只在两个大量开设鲑鱼孵化场的河流中出现。
“这是我所知道的首个证明圈养种群也发生进化的实例。”Heath说。“它的意义已超越了鲑鱼研究本身。这些发现对任何涉及到圈养繁殖的物种保护计划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俄勒冈州立大学Newport实验站的鱼类生态学家Ian
Fleming表示,他相信孵化场种群也在进化,但他不确信释放到野外的孵化鲑鱼会改变野生种群。不过,这项研究对孵化场方法对物种保护的价值提出了强烈质疑。他说:“孵化场在美国已存在一个多世纪了,不久前还开展了一项促进计划检查向野生种群中补充孵化场种群是否有益。”(生物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