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方舟子:见证2005反伪打假又一年(上)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
编辑推荐:
学术腐败之寒流
2005年将结束时,学术界也闹起了“韩流”,传来了韩国首尔大学前教授黄禹锡领先世界的干细胞研究被确认为造假的消息。中国不少媒体对这个事件也热炒了一把,不仅详细地跟踪事情的进展,还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分析文章。某科技大报把《纽约时报》的有关分析文章胡乱编译了一下,就当成本报的深度报道发表,上演了一出靠造假来打假的滑稽戏。
这种滑稽戏很有中国特色而且并不罕见,例如以“学术打假”闻名的“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教授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接连被揭出造假。
有人对黄禹锡事件幸灾乐祸,就好像这事让中国学术界出了一口恶气。也有人对此大惊小怪,惊呼原来科学也有假,就好像他生活在童话中,而且从没有遇见过大灰狼。
科学当然也有假,而且还不少,不用出国门就很容易发现,我们有什么资本对韩国幸灾乐祸,又何必装模作样地大惊小怪呢?用陶世龙先生的话说:“看韩国,念中华,我们不应像手电筒一样,只照见别人而看不到自已。”
学术造假之换脸
但是我们的确习惯于当手电筒。比黄禹锡事件略早一些的时候,中国也有两名教授造假东窗事发。一位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院长助理刘某,被发现“偷”了和他姓名类似的一名国外研究者的论文来冒充自己的论文,被偷的这个人碰巧是我的大学同学刘宏。刘宏获悉此事后惊叹道:“这个人肯定是疯了,敢偷到方舟子的同学头上!”不过我相信刘某教授事先一定不知道这么一层人际关系,现在知道了大概要感叹“世界真小”。
还有一位也是刘家的人,造假手段也类似,而且更加大胆:安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刘登义被发现他发表的所有重要论文都是把国外研究者的论文换掉署名为己所用,而且这些国外研究者的名字和他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对这么有趣的造假事件,中国媒体却没有什么兴趣报道、评论,分别只有一家地方报纸(《北京青年报》和《新安晚报》)做了报道,就没了下文。
或许是因为对中国学术界的造假丑闻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再新奇有趣的造假事件也没有了新闻价值。中国学术造假现象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这五年来我接触到的就有四五百起,而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整个冰山还不知道有多大。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普通院校、研究机构且不说,各个名牌大学已无一幸免。造假的人群涵盖各个层次,从本科生、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到校长、院士,全都榜上有名。
这几年来,有许多名院士、院士候选人被发现弄虚作假,搞得怨声载道,再这么下去,“院士”这一无比崇高的头衔有变成“怨士”的危险,到这一届选举院士时连老院士们也看不下去了,发出了质疑院士制度的声音。
中国学术造假现象不仅数量多,而且花样也多,捏造实验成果、篡改实验数据、剽窃、一稿多投、伪造学术履历、买卖文凭、捏造论文发表记录、批量生产劣质论文、包装院士、冒领科研基金、侵吞科研成果、参与商业骗局等等,许多也是颇具中国特色,国际上前所未闻,中国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在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饶是我从事学术打假多年,也还是会碰到新的花样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
商业骗局之忽悠
在学术界之外,各种各样打着高科技招牌的商业骗局、商业炒作也纷纷亮相,而且往往有科研人员为其捧场。有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了。珍奥核酸在2001年就已被充分揭露,但是在200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3·15晚会上仍然能大做广告(《又见“珍奥核酸”上了春节晚会》,《北京科技报》2005年2月16日)。而且由于当初盗用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义做广告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珍奥核酸得了诺贝尔奖情结,千方百计要拉诺贝尔奖获得者入伙,据说终于在2005年争取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其捧场。
“神源口服液”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就因为做虚假广告受到处罚,但现在仍然是号称“京城人士争喝神源、功效非凡真实可信”(《从神源口服液的广告看保健品如何骗人》,《北京科技报》2005年3月16日)。
有的则属于“新生事物”。同样盗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名义的祛斑化妆品“巴黎欧潘多”(《美容化妆品的秘密》,《北京科技报》2005年6月8日),盗用哈佛大学名义的增高新药“哈佛代高乐”(详见本期第11版),谎称“在全美国引发疯狂抢购”的增高产品“美国筑本筑高助长系统”(《“增高产品”何时了》,《北京科技报》2005年5月18日),伪造学术依据的注射隆胸产品“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有什么学术依据?》,《北京科技报》2005年11月2日),都是在2005年开始遭到揭露,有的已被管理部门处罚,是不是也能演变成“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个未知数。在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生命力总是特别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