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加速消融

【字体: 时间:2006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编辑推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层剖面资料,并结合近年来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的观测资料,对近期1号冰川的成冰带和雪层剖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剖面特征和成冰带带谱有由冷向暖转化的趋势,1号冰川产生了强烈的消融现象。

  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温升高给1号冰川带来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深刻的变化。1958年至2003年的45年间,1 号冰川的年物质平衡量平均为-222.0毫米,约-408000立方米,累积物质平衡量达到-9991.5毫米,亦即这期间冰川减薄了11米多,累积亏损量达18380000立方米;1号冰川面积在1962年至2004年的42年间减少了0.242平方公里,占冰川总面积的12.4%,并呈加速减少趋势。1962至2004年1号冰川东支末端共退缩175.2米,西支共退缩197.6米,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减缓。1986年以来,冰川年均径流深较之以前翻了近一番。尤其在1号冰川的东支顶部偏西北方向约有5米厚的冰川冰出露,消融强烈,类似于西支冰舌末端裸露的冰川冰壁,而且在出露的冰川冰南面有冰川融水聚集形成的面积约30平方米的水域。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冰川的物质平衡中,积累量小于消融量,使冰川产生负平衡,导致冰川后退。

  研究人员通过1号冰川不同海拔区域积累、消融程度的差异和成冰作用的不同,将1号冰川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成冰带:消融带,主要包括东支在海拔4066米以下和顶部的局部区域,西支在海拔4089米以下;渗浸—冻结带,主要包括东支在海拔4066米—4098米和渗浸带上限至顶部的局部消融区下限之间,西支在海拔4089米—4136米和顶部的局部区域;渗浸带,主要包括东支在海拔4098米至渗浸—冻结带下限之间,西支在海拔4136米至顶部的局部渗浸—冻结带下限之间。

  由于气候转型现象,1号冰川强烈消融,逐年退缩,成冰带谱和雪层剖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雪层剖面厚度变薄;层位变得简单;层位剖面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易分辨。但细粒雪和粗粒雪的界限较为清楚,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加剧,雪线上升,不同海拔区域的消融量增大,积累量减少,而且渗浸冻结作用的增强对雪层受融水改造的影响增大,雪层中的渗浸冰片、冰透镜体不能长期保存而消融流失而形成的。

  研究发现, 1996年以来1号冰川的消融区有扩大趋势,本世纪初成冰带之间的界限明显上移,观测资料发现冰舌末端已达海拔4074米,较1962年升高了74米。渗浸带上限位置达到海拔4093米,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各成冰带面积显著减少。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冰川|消融|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