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知名教授发表文章解析检测方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9年10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利用电化学方法快速灵敏检测三聚氰胺的工作,该工作对于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潜在意义。这一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Talanta(2009, 80: 484-488)上,这一刊物(中文名:《塔兰塔》)是Elsevier Science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员利用电化学方法快速灵敏检测三聚氰胺的工作,该工作对于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潜在意义。这一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Talanta(2009, 80: 484-488)上,这一刊物(中文名:《塔兰塔》)是Elsevier Science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何裕建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曾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得到了药物化学博士后训练、任访问研究员(2001年5月-2004年11月),后因其在人类染色体端粒结构和生命起源研究等领域的杰出表现及学术创新性,荣获2005/2006年度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参与这一研究的还包括研究生曹倩,赵红副教授。
近年来,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冲击。消费者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极为关注。学术界也积极寻求三聚氰胺的有效检测方法。
现今有关电化学方法检测三聚氰胺的报道较少。电化学方法凭着简单、快速、灵敏以及成本低的优点在分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该课题组以寡聚DNA d(T)20为探针分子,利用其与三聚氰胺之间存在的静电和氢键作用,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识别元素实现了用电化学方法对三聚氰胺分子的灵敏与特异性检测。
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和原子力显微镜等证明了寡聚DNA d(T)20与三聚氰胺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三聚氰胺浓度在3.9×10−8 M 到3.3×10−6 M范围内时,铁氰化钾的还原峰电流和三聚氰胺的浓度成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90,该方法对三聚氰胺的检测限低至9.6×10−9 M。该方法在实际奶制品的检测中,三聚氰胺回收率可达到95%。
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正在进一步研究更加高效专一、灵敏实用的三聚氰胺分析方法,并已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基金以及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的大力支持。
原文摘要:
Q. Cao,H. Zhao, L.Zeng, J.Wang,R.Wang, X.Qiu, Y.He,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melamine using oligonucleotides modified gold electrodes.Talanta(2009)
附:
何裕建 教授(博导)
200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会议出席奖(Travel Award)获得者,2005/2006年度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获得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3年6月),北京大学放射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6月),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5月),并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得到了药物化学博士后训练、任访问研究员(2001年5月-2004年11月)。曾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1992年6月-1994年11月)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工作(1994年11月-1997年8月)。
主要科研成果:
1)在生理条件下用实验确证了可能与人类衰老密切相关的人类染色体端粒DNA四螺旋结构的天然构象选择方式;
2)首先研究报导了肽核酸作为专一高效的放射性药物在癌症的诊断和反基因放射疗法中的重要应用;
3)发展了三链DNA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可能应用;
4)首先发现和报导了生理节律性不仅表现在蛋白质酶分子和核酸的稳定性和活性上,也表现于一般的有机分子甚至无机物质的稳定性和活性上;
5)提出和证实了"天然地球轨道手性力场"的存在,并对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尝试在理论和实验上从不对称力学机制上统一解释生物分子手性起源、生物钟起源、JUNK DNA的起源、分子进化的方向性和驱动力等经典学术难题。
赵 红 副教授
1996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9于武汉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2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2.7-2004.7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4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主持过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工作,在FEBS Letters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兴趣:
新型电极/溶液界面的构筑及电化学研究;
纳米金和微纳结构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化;
生理活性物质高选择性电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
污染物的电化学和QCM检测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