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上海交大研究组发现肿瘤识别新方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9年12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智能化的纳米探针,这种探针能准确识别活体肿瘤细胞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pharmaceutics》(分子制药学)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智能化的纳米探针,这种探针能准确识别活体肿瘤细胞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pharmaceutics》(分子制药学)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包括张学军教授和崔大祥教授,任秋实教授,其中张学军教授擅长银屑病的遗传机制研究,今年早期曾发现了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LCE基因变异。其研究组采用了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WAS)方法,通过15000例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银屑病和健康对照人群大样本量研究,发现了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LCE基因变异。该研究是国内首个完成的重大疾病GWAS研究,揭示了中国科学家自主的GWAS研究亦成为可能,为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论文被(Nature Genetics)发表也标志着我国GWAS研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今后开展其他重大疾病的GWAS研究提供了典范和成功经验。
目前研发安全有效的肿瘤靶向治疗的纳米探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最新的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智能化的纳米探针。
研究组采用树形分子取代金纳米棒表面毒性分子CTAB,显著提高了金纳米棒的生物相容性,并将RGD多肽与树形分子表面基团偶联,成功构建一种新型的靶向性纳米探针。实验表明,这种新颖的智能化纳米探针能准确识别活体肿瘤细胞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这种智能化的纳米探针在未来的肿瘤早期探测,分子影像与靶向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RGD-Conjugated Dendrimer-Modified Gold Nanorods for in Vivo Tumor Target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afe and effective nanoprobes for tumor targeting and selective therapy is a challenging task. Although gold nanorods(GN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erform such a role, the toxicity of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s (CTAB) on their surfaces limits their applications. Here,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 was applied to replace CTAB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gold nanorods. When the resultant dendrimer-modified gold nanorods conjugated with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 (RGD) peptides, they showed highly selective targeting and destructive effects on the cancer cells and solid tumors under near-infrared laser irradiation. Also, we successfully observ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umors implanted in four sample mice from test group of ten. High-performance RGD-conjugated dendrimer-modified GNR nanoprob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tumor targeting, imaging, and selective photothermal therapy.
作者简介:
张学军
男,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人。
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免疫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博士学位。曾担任第九次国际皮肤科学大会秘书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
现任职务: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
学术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理事、
国际皮肤科学会(ISD)常务理事、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编委、
美国Mayo Clinic客座教授、
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
致力于皮肤遗传病,特别是复杂性皮肤遗传病研究
主编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5、6、7版
国家卫生部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等在内专著、教材和科普丛书等10部,
共发表SCI论文83篇,累积影响因子225分,论文被他引350次。
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863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世界艾滋病基金项目等国际国内重大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
荣誉奖励:
是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
获2005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获2005年度和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三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