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转移方法中国科学家只迈进了一小步

【字体: 时间:2009年02月10日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推荐:

  

  

 “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建远科研小组成功克隆出5枚人类囊胚,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克隆与干细胞》网络版”的新闻,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从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真伪,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先进性,一直到治疗性克隆技术本身所涉及的伦理争议,都成为媒体和网络论坛的质疑对象。本报记者昨日通过电子邮件,越洋采访了新闻中的另一关键人物——《克隆与干细胞》(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的主编、世界首例克隆动物“多利羊”的第一完成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再生医学中心主任伊恩·威尔穆特(Ian  Wilmut)教授。

 

  从成体细胞中取出含有遗传信息的细胞核,转移到另一个被去除细胞核的卵母细胞内,从而获得胚胎干细胞(ES  cell),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克隆研究。这些通过人工手段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可转化为人类所需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帮助人类治疗一些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这一研究非常消耗时间,筹划和组织起来也很困难。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发展和提高目前的细胞核转移方法。”威尔穆特爵士在邮件中告诉记者,“中国科学家这篇短短的论文很有趣,因为它在这方面朝前迈进了一小步。当然,我们尚不知道,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制造的胚胎来获取干细胞系。”

 

  值得关注的是,克隆已不再是干细胞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从2007年开始,一种通过“基因直接重组”的方法,由体细胞还原而来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开始“走俏”,它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却不用克隆胚胎。作为克隆研究的先行者,伊恩·威尔穆特自己已“转行”。他于2007年公开表示,放弃克隆ES细胞的研究,转向iPS细胞的研究,主要原因是前者的效率太低。

 

  威尔穆特教授在电子邮件中证实了这一点。“没错,我目前专注于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研究成年人和儿童的遗传病上,比如唐氏综合征、哮喘、肝炎等。在不少情况下,细胞核转移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事件回放】

 

  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由该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

 

  研究团队采用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鉴定DNA遗传多态性位点,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这一技术将用于治疗性克隆,为病人克隆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新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避免排异。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