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科技突破“重围”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纪实

【字体: 时间:2009年05月31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推荐:

  以科技开路突破疫情“重围”——我国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纪实

  以科技开路突破疫情“重围”——我国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纪实  



当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蔓延之时,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在研究所和实验室里摆开了不见硝烟的战场,对这一新型流感开展了紧张有序的研究。  



流感病毒来自何方、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如何尽快获得甲型H1N1流感毒株……为了科学应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加班加点、忘我工作,用实际行动和无私奉献诠释着对人民的满腔热诚,弘扬着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崇高精神。  



“这么重要的任务,哪能睡觉,也睡不着啊”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今天上午已经研制出了特异而且是灵敏的快速诊断方法。”4月30日15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欣喜地向记者通报。  



而此时,距卫生部向中国疾控中心紧急部署研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的时间还不到72个小时。  



同一天,国务院召开的人感染猪流感(现名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决定,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框架下,由科技部牵头成立防控科技组。科技部连夜就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近期防控科技工作,确定了由科技部部长万钢任组长,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教育部、中科院、总后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科技组。  



5月3日,“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科技部和往常一样忙碌,科技组第一次联络员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提出应重点开展快速检测、防护装备和消杀药品评价、治疗药物评价、疫苗生产能力提高等研究。对《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先开展网络实验室监测,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安排。科技部紧急商财政部筹措经费,做应急课题快速立项的准备。  



“疫情当前,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精诚团结,坚定信心,联合攻关,坚决打胜这一仗!”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话斩钉截铁。  



快速检测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道防线。当时我国并没有甲型H1N1流感病例,如何在检测技术上区别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就成了科研人员必须攻克的重大难题。  



“速度就是一切”,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实验室张贴的标语表达了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病毒病所科研人员60多个小时持续战斗,为了节省时间,很多人就吃睡在办公室。  



“这么重要的任务,哪能睡觉,也睡不着啊!”走出实验室,快速检测方法的主要研发人、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主任技师温乐英言语中略带疲惫。  



温乐英今年已54岁,虽然年近退休,但无论是研制快速检测试剂,还是对地方疾控部门送来的病毒样品进行复核检测,她总是冲锋在前。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检测结果,她往往在实验室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如果病例能够及时得到确诊,就有利于及时切断传染源的传播,就能为社会减少损失,我们付出再多都值得。”温乐英说。  



5月11日零点左右,在接到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标本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科研人员立即又投入工作,连夜对标本进行核酸检测。11日5时,完成检测,结果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  



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为慎重起见,科研人员又对标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分析,这为病例的确诊进一步提供了依据。最终,一般需要12个小时的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病所只用了不到10小时就完成了,为防控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科研不能打遭遇战,要有备无患”  



作为基础科研的“大本营”,在国外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中科院就向国家递交了防控流感及加强相关研究的建议,接下来,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快速诊断试剂、药物、疫苗、致病机理……中科院微生物所、基因组所、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所、上海药物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十多家相关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就投入相关研究中,攻坚克难。  



“通过抗SARS和禽流感攻关,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关小组组长蒋华良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搭建起研发技术平台,可以借助虚拟筛选、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手段,建立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设计技术平台及相应的药物评价体系,大规模地筛选、评价化合物。”  



针对这次引发甲型H1N1流感的新变异毒株是一种奇特的“杂交型”病毒的特点,上海药物所成立了生物信息和药物设计、化合物产生研究、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筛选和病毒机理研究4个攻关小组,开展联合攻关。  



目前,他们正一边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抗甲型流感药物,一边加强现有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达菲、扎那米韦的新剂型研发。  



“从2004年起,我们就开始进行一个国家部署的科技支撑计划,是急救用的抗流感大流行的药物。现在这个药物已经到了临床阶段。”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合成研究室主任李松研究员说,药物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从立项研发到走上市场要10到15年,临时攻关是来不及的,要有一个长远的支撑。  



自2005年禽流感暴发,李松和他的同事们就一直在进行相关药物研究,努力形成自主创新的防控药物体系,为这次抗击甲型H1N1流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科研不能打遭遇战,要有备无患!”李松坦言,我们国家在抗病毒药研究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抗病毒药物研究要求一定的能力,比如要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疫苗是公众最渴望的病毒预防方式之一。在以往科研积累的基础上,中法共建的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已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可用于高效快速表达疫苗和抗体的单载体复制子表达体系,可作为快速开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一个新途径。他们正为建立有效的后加工程序而努力。  



“自SARS疫情以来,科技部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持续支持突发传染病的防控科研工作。只要我们依靠科学、相信科学,流感终将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万钢对此充满信心。  



“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要有奉献的精神”  



5月10日,我国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仅仅一周后,中国疾控中心就宣布,我国已成功分离出我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与季节性流感相比,这个病毒很难分离,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查资料、看信息,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分离病毒,终于成功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技术组负责人王大燕副研究员谈及毒株分离成功,面露喜悦。  



王大燕身边的同事告诉记者,自从我国确诊一例病例后,为了一心一意搞科研,王大燕两个星期只回了一次家,4岁的女儿只能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在王大燕看来,这些都再普通不过:“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要有奉献的精神。”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内地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成功分离,不仅证明了这种病毒在我国还没有发生变异,而且也为今后我国开展诊断试剂、疫苗、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所有地方疾控部门检测出的疑似病例样本都要送到国家流感中心进行复核检测,自从4月25日国内打响防控新型流感的战役以来,舒跃龙和他的团队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假。舒跃龙也坦言,这是他“压力最大的一个月”。  



“毕竟这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我们的技术水平、对病毒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控制这种传染病,但疾病预防和控制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责无旁贷,我们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舒跃龙说。  



尽管每天都像打仗,但舒跃龙说,6年来国家的投入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疫情报告还是标本检测上,都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此外,经过近年来在应对禽流感中取得的经验,我国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科研队伍上,都有了更全面的准备。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王健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在为秋冬季节可能暴发的新疫情做好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准备。“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