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最新Nature China亮点推荐(遗传学与生物技术)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0年10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遗传学与生物技术类包括:
遗传学
Bonasio, R. et al. Genomic comparison of the ants Camponotus floridanus and Harpegnathos saltator. Science 329, 1068–1071(2010).
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种蚂蚁:Camponotus floridanus和Harpegnathos saltator的基因组比对,从而为研究衰老和行为的表观遗传学建立了新的实验模型。
今年一月,Science杂志公布了膜翅目昆虫金小蜂的基因组序列,这些昆虫常常被认为是膜翅目昆虫的“实验用大鼠”,这些膜翅目昆虫包括黄蜂、蜜蜂和蚂蚁。
在最新的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公布了Camponotus floridanus和Harpegnathos saltator蚂蚁的序列,并进行了比对,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等级的蚂蚁有着相同的基因蓝图,但它们会因为影响其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的变化而发育成为完全不同的个体。
在佛罗里达弓背蚁( Camponotus floridanus)的群体中,只有蚁后才会产下受精卵;当该蚁后死亡时,该蚂蚁的群体也随之死亡。 该蚁群中的其它蚂蚁或是主要工蚁或是次要工蚁,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学和行为学差异。 相反,在印度跳蚁(Harpegnathos saltator) 的群体中,蚁后与工蚁的身体差别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在蚁后死亡时,某个工蚁会进而成为蚁后。
研究人员对这两种蚂蚁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对基因表达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可能与诸如RNA介导的信号转导和甲基化等基因调节的表观变化有关的差异。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除了对造成这两种蚂蚁的不同等级间存在分子差异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之外,它还建立了一个研究衰老和行为的表观遗传学的新的实验模型。
蚂蚁基因组是华大基因启动的“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一期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华大基因已与合作者启动了数量为百余种的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分析一期项目,其中过半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尾声。除蚂蚁基因组外,大熊猫和黄瓜基因组研究成果已在《自然》及其系列杂志上发表。
Wang, L. 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hinese subjects identifies susceptibility loci at PLCE1 and C20orf54. Nature Genet. doi:10.1038/ng.648 (2010).
来自河南新乡医学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这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在线版上。
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病之一,食管癌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位于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的食管癌易感基因磷脂酶基因亚运型(PLCE1)和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这项研究是王立东教授领衔河南省食管癌团队,联合河北、山西、上海等17个省(市),50家肿瘤科研院所和268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他们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GWAS),对2.5万余例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在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这一发现成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标志着我国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管癌遗传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提示了高易感人群身上所携带的一种分子标记,利用这种标记,通过一滴外周血的检查就可能识别这种高风险人群,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随访。并进一步设计针对性明显的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从而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生物技术
Zhao, S. & Li, S. Network-based relating pharmacological and genomic spaces 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 PLoS ONE 5, e11764 (2010).
近期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的李梢教授的新成果:Network-based relating pharmacological and genomic spaces 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基于网络的药理组与基因组关联的药物靶标识别)入选了Nature China亮点推荐,并且还“Drug discovery: Drug search”为题,对这一作为“最新研究亮点”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这是继之前李梢研究组“863计划”疾病相关生物网络构建分析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课题取得重要进展之后的又一新成果,这一研究属于李梢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疾病生物分子网络的系统建模与调控机理研究”,文章发表在PLoS ONE上,揭示了基于网络的药理组与基因组关联的药物靶标识别研究。这项研究由李梢教授指导研究生赵世文完成的,该研究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的支持,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生物通: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