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最新文章比较高通量筛选方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7月1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P2X7受体是嘌呤-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家族 P2X的一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疼痛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 已成为大型制药公司新的研究热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3 种用于检测 P2X7受体高表达细胞系药理学特征的高通量荧光检测方法,进行了比对,指出更适用于 P2X7受体调节剂的低成本、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P2X7受体是嘌呤-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家族 P2X的一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疼痛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 已成为大型制药公司新的研究热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针对3 种用于检测 P2X7受体高表达细胞系药理学特征的高通量荧光检测方法,进行了比对,指出更适用于 P2X7受体调节剂的低成本、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
P2X7 受体属于配体门控通道 P2X 受体家族, 属胞外核苷酸受体, 是继烟碱受体家族和谷氨酸受体家族后第 3 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配体是 ATP (adenosine-5′-triphosphate)。迄今为止已经从哺乳动物细胞中克隆了 7 个 P2X 亚单位, 按照分布、 离子通透特性及对 ATP 的亲和力不同, 命名为 P2X1~7 受体. P2X7 受体主要在上皮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中表达, 如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 参与免疫调节的过程, 如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膜融合及细胞凋亡。
近年的研究表明, 改良后的 P2X7 受体拮抗剂AZD9056 已进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二期临床实验, A-740003 在神经性疼痛的啮齿类动物模型 上表现出良好的药效。P2X7 受体可能是治疗各种 神经退行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性疼痛的靶标。
目前针对 P2X7 受体药理学特性的研究手段十分有限。P2X7 受体在天然配体 ATP或特异配体 Bz-ATP (3′-O-(4-benzoyl)-benzoyl adenosine-5′-triphosphate) 的短时间刺激下, 形成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从而介导细胞对钠离子、 钾离子和钙离子等的通透性, 并导致细胞膜去极化。离子内流和膜电位的变化都可用于建立 P2X7 受体的筛选检测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构建表达人源 P2X7 受体(hP2X7R)的人胚肾细胞系 HEK-293, 利用荧光成像分析系统(FlexStation), 针对 P2X7 受体特性, 比较和验证了 3 种用于检测 P2X7受体高表达细胞系药理学特征的高通量荧光检测方法, 分别是膜电位检测法、溴化乙啶内吞检测法和钙内流检测法。
通过比较 3 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人员选定简便快捷的钙内流检测法。通过验证, 该模型稳定、灵敏, 适用于高通量筛选 P2X7 受体调节剂, 为体外研究 P2X7 受体生理病理功能, 继而开发相关先导药物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表示,所使用的多种检测方法都能有效地测定人 P2X7受体的功能, 但是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全细胞膜片钳法虽然是黄金标准,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有专业的操作人员, 实验通量低, 成本昂贵, 并不适应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要求。
3 种不同的荧光检测方法实验通量高, 可以实现96孔板甚至384孔板的实验通量, 相对 来说成本低, 可以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但是膜电位检测法信噪比低, 信号窗口小, 而且 HEK-293 母细胞有一定量的背景值; 溴化乙啶内吞检测法实验步骤繁琐, 需要多次清洗细胞孔板, 这都大大影响到了这 2 种方法的大规模筛选可操作性。相比较而言, 钙内流检测方法有着 10 倍的信号窗口, 信噪比高, 而且使用了可以免洗的钙敏感荧光染料, 更适合进行P2X7 受体调节剂的高通量筛选。
原文检索:
蒋亚琴, 尹琪, 栗世铀. 以 P2X7 受体为靶标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科学通报, 2013, 58: 1739–1747
Jiang Y Q, Yin Q, Li S Y. Cellular fluorescent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ssays of the ATP-gated P2X7 receptor. Chin Sci Bull, 2013, 58, doi: 10.1007/s11434-013-5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