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盘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5年01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31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
生物通报道: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31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
各奖项分别的比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约为15%、25%、60%。而且今年共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技术合作奖29项,为历年推荐数量最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位外籍科学家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奖。
另外据分析,此次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该项目从1961年7月至2010年3月、历时49年。
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研究项目由多位学者完成,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琪,赵小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王秀杰,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凡一,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绍荣等。
这一研究组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获得与细胞重编程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解决了多个关键的、具有重要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
主要成果包括: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首次获得非胚胎来源的健康动物,推动了该技术的建立、普及与应用,完善了发育生物学理论,该成果终结了科学家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否能够替代胚胎干细胞的争论;开发了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新方法;发现卵母细胞质量影响人治疗性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发现了能够区分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等。
这些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干细胞研究的国际地位。其中证明iPS细胞发育全能性的成果于2009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十大医学突破(排名第五位)、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正如《时代周刊》在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中对该成果的评价中所说的,“利用iPS细胞获得可育小鼠是说明iPS细胞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以和胚胎干细胞一样有用的有力证据”,该成果消除了科学家在iPS细胞多能性方面的顾虑,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放手研究iPS细胞在组织器官形成和疾病治疗方面的用途,为推动iPS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同时具有单倍体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特性,由于其只含有一套染色体,不存在等位基因在基因功能上的补偿作用,因此是研究隐性基因功能的理想模型。同时,其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又可以将基因修饰直接遗传给后代,从而避免了其他转基因方法种系嵌合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极大提高基因修饰的效率及应用范围。
周琪研究组成功地建立了大鼠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并证明大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长期培养过程中仍可维持单倍性和多能性。进一步研究证明,针对大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大规模随机突变,可以快速地建立涵盖整个基因组的基因突变细胞库,从而为大规模基因筛选提供了基础。利用基因定点修饰技术CRISPR-Cas系统,可快速高效地在单倍体干细胞上进行精确定位的基因修饰或敲除,并且处理后的细胞仍能维持单倍体和多能性状态。
高绍荣博士实验室在《Cell Stem Cell》杂志发表题为“Replacement of Oct4 by Tet1 during iPSC Induction Reveals an Important Rol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Hydroxymethylation in Reprogramming”的文章。该文章首次报道了Tet1和5hmC在iPS细胞诱导过程中参与内源Oct4基因的去甲基化和激活,并且进一步证明Tet1可以取代外源Oct4实现安全高效的体细胞重编程。该文章被选为本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封面设计以帆船和航海图为寓意蓝本,用以阐述Tet1催化的DNA修饰转变,对于体细胞重编程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因在辅助生殖技术及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 其研究发展尤为迅速. 多个物种(包括人)的卵母细胞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获得了受孕和活产的成功佐证, 为冷冻保存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成为体外受精不可缺少的环节. 尽管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 例如为可能不育的患者贮藏生殖潜能、卵子冻存库的建立以及卵母细胞和胚胎的跨国运输, 但成功率仍达不到使用新鲜卵母细胞和胚胎的水平, 还存在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就此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教授研究组发表综述,针对低温保存技术中制约冷冻效率和成功率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旨在解决技术研发中遇到的瓶颈, 为改进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鼓励低温生物学研究者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加快推进冷冻保存技术在人类和动物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生物通: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