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山西医科大学最新文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创性评估新突破
——18F-NaF PET/CT无创性评估的临床价值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8年11月13日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
编辑推荐:
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有效的非侵入性影像技术可以早期有效的识别冠脉易损斑块,同时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且事件发生前常无明显前驱症状,故早期识别冠脉易损斑块,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严重冠脉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有效的非侵入性影像技术可以早期有效的识别冠脉易损斑块,同时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李莉博士等完成的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相关研究已于近期发表在本学科顶级期刊。
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炎症易损斑块形成的始终,微钙化形成是炎症反应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用18F-NaF PET评估斑块内的微钙化成分及含量,并以IVUS(coronar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冠脉血管内超声)—VH(组织虚拟学)技术识别易损斑块内成分并定量分析,探讨冠脉内易损斑块摄取18F-NaF与IVUS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摄取18F-NaF的强度不同,摄取18F-NaF较强者易损性更高,且18F-NaF强摄取常位于伴有严重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边缘区域。结果提示18F-NaF PET可以定位于斑块内的微钙化,为分子影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分层的重要方法。18F-NaF PET在早期识别冠脉易损斑块及预测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有较大的潜在价值。
图1 本组典型病例图像(PET/CT 及IVUS)来自于3位不稳定心绞痛患者,(a–d) 示LAD近段纤维钙化斑块呈局灶性18F-NaF强摄取;(e–h) 示LCX近中段薄帽脂质微钙化斑块呈局灶性18F-NaF中等程度摄取; (i–l) 示LAD纤维化斑块未见明确 18F-NaF摄取
图2 64岁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a) CAG提示LAD近段 (I) 及中段(II) 严重狭窄病变;CT (b) 及18F-NaF PET/CT (c)提示相应部位存在严重纤维钙化病变并18F-NaF摄取增高,且近段(I)病变呈18F-NaF强摄取,中段(II)病变未见明确18F-NaF摄取。IVUS检测结果表明近段(d)病变含坏死(35% vs. 23%)成分明显较中段(e)病变增多,钙化(10% vs. 6%)及脂质(9% vs.8%)含量略增多,但是所含纤维(46% vs 62%)成分明显减少
此项研究为多中心研究,主要参与单位有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太钢医院)、临汾市第四医院。
目前该文章“Sodium-fluoride PET-CT for the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plaque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cross-correlation study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已于2018年8月1日发表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Q1区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该杂志影像因子7.704,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顶级期刊。
原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00259-018-412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