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找到玉米的“缺失的一环”

【字体: 时间:2024年08月14日 来源:AAAS

编辑推荐:

  冷泉港实验室教授和HHMI调查员Rob Martienssen发现了大刍草花粉驱动。这种“自私”的遗传系统导致玉米亲属将某些性状更多地传给雄性而不是雌性。这一发现或许可以解释4000年前玉米如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在美洲传播。

  

冷泉港实验室(CSHL)已经开始揭开一个长达千年的谜团。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九千年前。就在那时,玉米第一次在墨西哥低地被驯化。大约5000年后,这种作物与来自墨西哥高地的一种叫做teosinte mexicana的物种杂交。这导致了冷适应性。从这里开始,玉米传遍了整个大陆,产生了现在我们饮食中很大一部分的蔬菜。但它是如何如此迅速地适应的呢?是什么生物机制让这种高原作物的性状得以形成?今天,一个可能的答案出现了。

CSHL教授和HHMI研究员Rob Martienssen一直在研究RNA干扰,小RNA沉默基因的过程,20多年来,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Jerry Kermicle进行了一个奇怪的观察。他的实验将半不育大刍草(teosinte)杂交品种与传统玉米杂交,结果它们的后代表现得非常不寻常。在正常遗传的情况下,后代最终应该是完全不育或可育的。但无论Kermicle将这些杂交品种与玉米杂交多少次,所有的后代也都是半不育的。发生了什么事?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Martienssen和研究生Ben Berube对半不育后代的数百个花粉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每只大刍动物的基因组中都有相同的片段。

“有两个基因组片段,一个在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在第6号染色体上,它们总是遗传的。这告诉我们负责的基因一定在这些区域,”Martienssen说。

在第5号染色体上,他们发现一种叫做Dicer-like 2的基因会产生一组小rna,这种小rna通常存在于半不育的杂交玉米中,而不是传统的玉米。有了这个发现,Martienssen实验室能够确定他们所谓的大刍草花粉驱动(TPD)。

这种“自私”的遗传系统排除了缺乏基因驱动的竞争花粉粒。它导致玉米-大刍草杂交后代将某些性状更多地传给雄性而不是雌性。这一发现可能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但在Martienssen看来,这一发现比其潜在的杂草控制应用更重要。

“我对进化方面更感兴趣,这对驯化过程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如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Martienssen说。

如果墨西哥teosinte是“玉米中的尼安德特人”,Martienssen可能在TPD玉米中发现了“缺失的一环”。这一突破可以解释玉米是如何在美国各地茁壮成长的,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小RNA在植物和动物精子细胞中如此普遍,包括我们自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