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Early endolysosomal dysfunction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 mouse renal 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 injury
编辑推荐:
为探究钆基造影剂(GBCAs)的肾毒性机制,研究人员以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 GBCAs 暴露会引发细胞活力降低、溶酶体损伤、Cathepsins 加工异常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为理解 GBCAs 毒性及寻找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
在现代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RI)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钆基造影剂(GBCAs)因其出色的增强效果,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 GBCAs 使用的日益广泛,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凸显。GBCAs 中的重金属钆(Gd
3+)具有潜在毒性,可能从螯合剂中释放,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 GBCAs 后出现了多器官纤维化等严重不良反应,即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尽管 GBCAs 的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对于其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毒性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深入研究 GBCAs 的毒性机制,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优化临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揭开 GBCAs 毒性机制的神秘面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肾脏研究所(Kidney Institute of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Health Sciences Center)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细胞实验方面,培养小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MRPTEpiCs),用 GBCAs 进行处理。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量细胞内钆浓度,以此反映 GBCAs 的摄取情况;运用 XTT 细胞活力检测法评估细胞代谢活性,判断细胞活力;利用 LysoTracker Red 染色、免疫荧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观察细胞内溶酶体的变化;借助多重荧光 western blotting 技术分析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 MitoTracker Red-FM 活细胞成像和线粒体网络分析、测量线粒体膜电位等方法,探究线粒体功能。
研究结果如下:
- GBCAs 的摄取与细胞损伤:通过 ICP-MS 分析发现,细胞内钆浓度随 GBCA 处理时间增加而升高,表明细胞能摄取 GBCAs。XTT 实验显示,24 小时线性 GBCA 处理会降低细胞代谢活性,同时肾脏损伤分子 - 1(KIM-1)蛋白水平增加,证明线性 GBCAs 会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造成损伤。
- 内溶酶体系统的变化:LysoTracker Red 染色结果表明,GBCA 处理会导致溶酶体完整性改变,4 小时时染色降低,24 小时时荧光显著增强,且 LTR 阳性斑点数量增加,意味着溶酶体生物发生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GBCA 暴露会使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1(LAMP-1)阳性溶酶体增大,半乳糖凝集素 - 3(Galectin-3)重新分布,提示溶酶体损伤。TEM 观察到 4 小时暴露时细胞内出现大量扩大的囊泡,24 小时时细胞器肿胀和空泡形成,线性暴露组还出现核碎片化。
- 溶酶体功能障碍与膜通透性改变:监测半胱氨酸蛋白酶组织蛋白酶 B(CTSB)和天冬氨酸蛋白酶组织蛋白酶 D(CTSD)的表达和定位发现,4 小时 GBCA 暴露会干扰 CTSB 成熟,降低 proCTSD 水平,影响 CTSD 成熟。免疫荧光显示,GBCA 暴露会导致 CTSB 和 CTSD 从溶酶体腔转移到细胞质,表明发生了部分溶酶体膜通透化(pLMP)。
- 对线粒体功能和细胞活力的影响:4 小时 GBCA 暴露对线粒体形态和膜电位无明显影响,但 24 小时线性 GBCA 暴露会导致线粒体网络结构缩短、膜电位崩溃,细胞活力降低。使用溶酶体蛋白酶抑制剂共处理后,可改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挽救细胞活力,说明线性 GBCA 诱导的 pLMP 会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活力,且这种影响与组织蛋白酶有关。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深入揭示了 GBCAs 损害溶酶体功能、诱导 pLMP 以及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机制。研究发现,GBCAs 会被细胞摄取并在溶酶体中积累,导致溶酶体增大和组织蛋白酶加工异常,进而引发溶酶体功能障碍。pLMP 的发生使溶酶体中的组织蛋白酶释放到细胞质中,影响线粒体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损伤。这一研究为理解 GBCAs 的肾毒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以减轻 GBCAs 的毒性作用奠定了基础。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使用的是二维体外模型,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临床情况,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溶酶体内容物以及在其他器官中的作用。但总体而言,该研究成果为未来更深入地研究 GBCAs 的毒性机制和开发针对性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