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蜇伤致死性过敏反应的死后形态学研究:填补领域空白,助力法医学精准判断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Postmortem morphology of honeybee stings induced fatal anaphylaxi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2

编辑推荐:

  在法医学中,蜜蜂蜇伤相关死亡的诊断需结合临床怀疑、尸检结果和辅助检测,但蜜蜂蜇伤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在文献中记录和描述不足。研究人员对一起蜜蜂蜇伤致死的过敏性死亡案例进行研究,通过详细尸检和检测,明确死因,为法医学提供了蜜蜂蜇伤的详细形态学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蜜蜂蜇人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感到疼痛和不适,过段时间便会恢复。然而,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蜜蜂蜇伤却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在法医学领域,准确判断蜜蜂蜇伤导致的死亡原因并非易事。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蜜蜂蜇伤致死的案例报道,但高质量的蜜蜂蜇伤死后图像在尸检文献中却极为稀缺 ,而且对蜜蜂蜇伤的宏观和微观形态描述也不够全面和详细,这给相关案件的调查和死因判断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捷克共和国布尔诺圣安妮大学医院法医系、马萨里克大学医学院法医系,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健康支持法医科学服务部、格里菲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Katerina Grusova、Tomas Vojtisek 等人开展了一项针对蜜蜂蜇伤致死性过敏反应的研究。他们通过详细的尸检和相关检测,对一起蜜蜂蜇伤致死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明确该女性的死因是蜜蜂蜇伤导致的致死性过敏反应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上,为法医学领域判断蜜蜂蜇伤相关死亡原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人员为开展这项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对死者进行全面的尸检,包括外部检查和内部检查,详细观察身体表面的蜇伤痕迹以及体内器官的变化;二是进行组织学检查,通过制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蜇伤部位的组织形态以及细胞变化;三是检测血清中的相关指标,如总类胰蛋白酶(total tryptase)、总免疫球蛋白 E(IgE)、特异性(蜜蜂)免疫球蛋白 E 以及黄蜂和大黄蜂的免疫球蛋白 E 等,辅助判断是否发生过敏反应。

研究结果如下:

  1. 外部检查:死者身体暴露部位分布着约 32 个直径为 10 - 15mm 的圆形隆起红蓝斑点,其中 6 个斑点中心附近有小点,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蜜蜂蜇针穿透皮肤留下的痕迹 。这些斑点起初被怀疑是钝器伤,但后续组织学检查确认了是蜜蜂蜇伤。
  2. 内部检查:内部检查发现了一系列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变化,喉部组织学检查显示有水肿且肥大细胞明显,符合过敏反应的特征 。此外,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病理变化,尤其未发现中毒综合征的证据。
  3. 血清检测:血清总类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达到 152μg/L(正常范围 N<23μg/L,过敏反应> 45μg/L ),总免疫球蛋白 E 和特异性(蜜蜂)免疫球蛋白 E 分别升高至 153IU/l(N<100IU/l)和 14.5kU/l(N<0.09kU/l),黄蜂和大黄蜂的免疫球蛋白 E 也略有升高 。毒理学分析结果为阴性。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案例为现有的尸检文献提供了详细的、带有注释的蜜蜂(雌性工蜂)蜇伤死后宏观和微观形态学资料 。在法医学调查中,准确识别昆虫叮咬或蜇伤至关重要。在捷克共和国,蜜蜂(Apis mellifera)较为常见,与超过 600 种独居蜂共存。独居蜂通常不具攻击性,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所以该地区的蜜蜂蜇伤大概率来自蜜蜂。宏观上,蜜蜂蜇伤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形态相对一致,呈隆起状,直径 10 - 15mm,颜色红蓝,偶尔中心有小点,组织学切片可能显示蜇针。只有雌性工蜂和蜂王有蜇针,且雌性工蜂蜇针有倒刺,蜇人后常留在皮肤上,可用于形态学识别 。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填补了蜜蜂蜇伤死后形态学研究的空白,为法医学工作者在调查蜜蜂蜇伤相关死亡案件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死因,推动法医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