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综述聚焦头颈部多形性腺瘤(PA)的骨改变。研究发现,多数 PA 引发骨膨胀性改变,如皮质侵蚀(61.4%)、扇贝样改变(31.0%) 。肿瘤大小和症状持续时间是侵袭性骨破坏的重要危险因素(OR = 1.08; 95% CI 1.02–1.14、OR = 1.03; 95% CI 1.00–1.05)。虽 PA 骨破坏罕见,但值得关注。
在医学领域,涎腺肿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象。以往,涎腺肿瘤邻近部位的骨破坏常被视作恶性肿瘤的间接标志。然而,头颈部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作为涎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其与骨改变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十分明确。PA 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良性肿瘤,但它对周围骨组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探索欲望,本次研究就旨在全面探究头颈部 PA 可能引发的骨改变,并找出导致骨破坏的风险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头颈部 PA 与骨改变的关系,研究人员依据 PRISMA-ScR 指南,在 PubMed、Scopus 和 Scholar 等线上数据库展开全面搜索,筛选关于头颈部 PA 骨改变的文章。在筛选过程中,严格把关,只纳入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 PA 的病例。研究人员从这些文章中提取了关键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大小、症状持续时间,骨侵蚀的类型以及肿瘤的复发状态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试图揭开 PA 与骨改变之间的神秘面纱。
综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头颈部 PA 引发的是骨侵蚀或扇贝样改变,但不可忽视的是,较大的或长期存在的 PA 具有发展为更广泛骨破坏的能力,不过这种骨破坏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发生了恶性转化。这就好比一个看似温顺的 “小怪兽”,平时只是小打小闹,在骨组织上留下一些小 “伤痕”,但随着时间推移或者自身 “体型” 变大,它也可能变得更具破坏力。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 PA 中,骨破坏仍然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一旦出现骨破坏,医生们就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更有可能暗示肿瘤存在恶性的可能,就像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巨大的涟漪,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为头颈部 PA 与骨改变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领域,以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依据,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