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 and Therapy》:Vulvodynia and Chronic Vulvar P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ong-Term Success After Therapeutic Local Anesthesia (TLA)
编辑推荐:
为解决外阴痛(Vulvodynia)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不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 “Vulvodynia 和慢性外阴疼痛:治疗性局部麻醉(TLA)后的影响因素和长期疗效” 的研究。结果显示 TLA 长期有效,部分患者可达 13 年。该研究为外阴痛治疗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在女性健康领域,外阴痛(Vulvodynia)如同一个难缠的 “幽灵”,困扰着众多女性。它被定义为 “持续至少 3 个月的慢性外阴疼痛,病因不明,但可能存在潜在相关因素”,常见类型有局限性激发性外阴痛(LPV)和全身性外阴痛(GVD) 。目前,外阴痛的治疗手段五花八门,像类固醇、激素疗法、抗惊厥药、抗抑郁药、心理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甚至还有外阴切除术等。然而,在多模式治疗下,仍有 63% 的患者在 6 年后病情未见改善。而且,外阴痛的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遗传、心理、肌肉筋膜因素、盆底功能障碍(PFD)等都被认为可能与它有关,但这些因素究竟是原发性病因还是疾病的继发结果,依旧是未解之谜。正因如此,深入探究外阴痛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迫在眉睫。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聚焦于治疗性局部麻醉(TLA)在治疗外阴痛方面的效果,评估其长期成功率,并探寻影响治疗成功的因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ain and Therapy》上,为外阴痛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患者招募与筛选,从 162 例外阴疼痛患者中,筛选出 63 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患有严重慢性外阴痛或慢性外阴疼痛(数字模拟评分量表(NAS)≥6,且疼痛持续时间≥6 个月),并排除了其他生殖器疼痛障碍患者,最终确定 45 例患者纳入研究。其次是物理检查,通过全面的妇科检查、Q-Tip 测试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和分类。然后是 TLA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局部浸润、皮内注射或区域阻滞等不同方式的治疗,并依据疼痛程度调整治疗间隔。最后是统计分析,运用统计软件 R 对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的差异 。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患者特征:参与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 44.5±14.9 岁,在接受治疗前,平均经历了 5.4±5.6 年的外阴痛,且平均咨询过 7 位医生,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
- 长期治疗成功情况:经过 5 - 13 年的随访,45 例患者中,2 例去世,36 例可进行超过 4.5 年的随访。其中,32 例初始治疗的应答者一直保持无症状状态,9 例非应答者中有 2 例在后续治疗中转为应答者 。
- 影响 TLA 治疗成功的因素:
- 患者生物特征数据:非应答者的 BMI(20.6)显著低于应答者(23.1),但年龄、吸烟状况、生育史等因素与治疗反应无关。
- 治疗方案:TLA 的不同治疗形式和预约时间安排对治疗成功没有显著影响。
- 外阴痛类型:所有非应答者均为 “自发性” 外阴痛,与应答者组中 75% 的患者不同,虽然差异不显著(p=0.094),但提示自发性外阴痛可能更难治疗。
- 外阴痛发作前的事件:应答者和非应答者在疼痛发作前的主要事件上没有差异。
- 患者病史:苔藓硬化、抑郁、既往创伤以及之前看医生的次数似乎对治疗成功有影响。非应答者中苔藓硬化的比例更高,且有更多患者报告有创伤史。
- TLA 治疗前后的药物治疗:非应答者之前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比例更高,且在 TLA 治疗期间膀胱炎的复发率也更高。
- 抑郁和心理治疗:非应答者中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比例更高。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TLA 的长期成功表明,外阴痛可能与盆底一条或多条神经的神经痛密切相关。虽然该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单中心设置等局限性,但长期的观察期和较高的患者随访率为研究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可靠性。研究中发现的影响治疗成功的因素,如苔藓硬化、既往创伤、心理因素等,提示在治疗外阴痛时,需要采取更全面的多模式治疗方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此外,该研究也为外阴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即 TLA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被纳入到外阴痛的多模式治疗方案中,为众多饱受外阴痛折磨的女性带来了新的希望 。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