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尿路感染后使用皮质类固醇预防肾瘢痕形成的深度探究:真的有效吗?

《Pediatric Nephrology》:Corticosteroids in pediatric kidney scar prevention aft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re they really useful?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Pediatric Nephrology 2.6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针对小儿尿路感染(UTI)后肾瘢痕形成风险问题,开展了皮质类固醇预防小儿肾瘢痕形成的研究。发现因方法学不一致和研究异质性,原研究结论需重新评估。这有助于更准确判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指导临床治疗。

  在儿童的健康问题里,小儿尿路感染(UTI)是较为常见的细菌感染病症。大约 60% 的发热型尿路感染病例被归类为急性肾盂肾炎(APN) ,而这会带来肾脏瘢痕形成以及长期并发症的风险。为了降低 APN 引发的炎症,有人提出使用皮质类固醇作为一种潜在策略。但目前对于皮质类固醇在预防小儿尿路感染后肾瘢痕形成方面的效果,还存在诸多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员 Neus Rius?Gordillo、Natàlia Ferré、Joaquín Escribano 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聚焦于皮质类固醇在小儿肾脏瘢痕预防方面的作用,其研究成果发表在《Pediatric Nephrology》杂志上。
此次研究主要运用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技术方法。研究人员从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筛选出 5 项试验(涉及 498 名儿童),对其中皮质类固醇的使用情况、数据准确性等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参考了更新的西班牙临床实践指南中的精炼荟萃分析及亚组分层数据。

研究结果方面:
首先,对纳入的 5 项试验进行分析时发现,在皮质类固醇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包括皮质类固醇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以及治疗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其次,部分研究在确认 APN 时,并未采用金标准技术,这可能导致高达 40% 的发热型 UTI 病例被过度诊断。
再者,数据提取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比如 Rius-Gordillo 等人的研究中,地塞米松组和安慰剂组的肾瘢痕率数据被误报;Ghaffari 研究中最终进行二巯丁二酸(DMSA)检查的数量也不准确。
最后,参考更新的西班牙临床实践指南,在确诊为 APN 的患者(73 例使用皮质类固醇,119 例使用安慰剂)中,皮质类固醇并没有显著降低肾脏瘢痕形成的风险(RR 0.76;95% CI 0.47–1.23) 。

综合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来看,由于存在方法学不一致和研究异质性等问题,之前关于皮质类固醇在小儿肾脏瘢痕预防方面的研究结论需要重新评估。这一研究意义重大,它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皮质类固醇预防小儿尿路感染后肾瘢痕形成时要谨慎决策,也为后续更严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小儿肾脏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