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 Nervenarzt》:COVID-19-Pandemie und die psychische Gesundheit in Deutschland: Verlauf, resiliente und vulnerable Gruppen
编辑推荐:
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为了解德国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人员通过纵向和重复横断面调查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部分人群有心理问题,且存在脆弱群体和恢复力因素。该研究为促进 “疫情防范” 提供了方向。
在 21 世纪,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2019 冠状病毒病)疫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健康危机。在疫情期间,人们长期暴露在会对心理产生影响的压力源之下,同时应对压力的能力却受到限制。起初,公众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疫情对身体的影响上,后来才逐渐关注到疫情带来的心理后果。早期由于使用高敏感性筛查工具且缺乏进一步诊断确认,导致对心理疾病发病率存在高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疫情对心理健康的真实影响,明确哪些群体受影响较大,以及能从此次疫情中为未来危机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这便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原因。
来自德国莱布尼茨复原力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für Resilienzforschung,LIR)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Der Nervenarzt》上。该研究对了解德国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纵向和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 “Gesundheit in Deutschland aktuell”(GEDA)研究、COPSY(Covid-19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纵向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获取不同人群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相关数据。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疫情早期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影响。德国的纵向数据显示,疫情初期抑郁水平有所下降,但随着第一波疫情缓解,到 2020 年夏季又开始上升,2021 - 2022 年仍在持续增加。焦虑症状方面,2020 年 4 - 6 月人们对焦虑症状的压力有快速适应,但 2021 年春季 / 夏季开始又再次上升,18 - 29 岁的年轻人以及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表现尤为明显。在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不同人群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疫情期间自雇人士和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持续下降,而独居者的总体幸福感有所上升,有孩子的夫妇则下降。
脆弱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在德国及国际上都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德国 COPSY 纵向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下降,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多,焦虑症状带来的压力增大,除抑郁外,这些指标在 2020/21 跨年和 2022 年 2 月达到高峰后都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老年人群体总体心理压力略有增加,包括抑郁、焦虑、孤独感和压力体验等方面,同时生活质量和心理幸福感也略有下降,女性在这一群体中面临更不利的疫情期间心理状况。女性整体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比男性更明显,例如女性的生活满意度会因儿童保育服务和学校的开放与否而变化,而男性则不受此影响。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护理人员还面临 “道德困境(moral distress)”,即因无法遵循自己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压力。对于有既往精神疾病的人群,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部分数据显示他们在疫情早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增加幅度比心理健康者小,但德国社会经济面板(Sozio-oekonomisches Panels,SOEP)数据表明,疫情前就患有抑郁症的人在后续疫情中会经历更多抑郁、焦虑和孤独感。
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恢复力因素:尽管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人群的情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不同。国际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大多数人在疫情期间能够保持心理健康或在受到轻微影响后迅速恢复,即呈现出恢复力(resilience)的状态。在疫情早期,积极的 COVID - 19 相关评估风格(positive appraisal style)、社会支持的感知以及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能力等是有助于恢复力的心理社会因素。除此之外,社会支持、灵活的认知行为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策略、高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自我报告恢复力、乐观的性格倾向以及生活的意义感等都是重要的恢复力因素。从社会层面来看,集体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collective efficacy)、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社会联系和社会参与等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同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心理健康受影响更大,而机构信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在像 COVID - 19 疫情这样的社会危机中,人们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虽然大部分人表现出恢复力,但儿童、青少年、女性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受影响更为严重。目前关于德国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后续情况还会受到其他危机的影响。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所确定的脆弱性和恢复力因素为促进 “疫情防范(pandemic preparedness)” 提供了具体方向。除了促进个人恢复力,社会和社会层面的恢复力因素也是 “疫情防范” 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孤独感、提高集体效能感等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持社会危机期间及之后的心理健康,还能通过促进社会恢复力间接地提升个人心理恢复力。这为未来应对类似危机、制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