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解猴痘的死灰复燃:非洲近期疫情的关键驱动因素及经验教训

《Tropical Medicine and Health》:Understanding the resurgence of mpox: key drivers and lessons from recent outbreaks in Africa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Tropical Medicine and Health 3.6

编辑推荐:

  猴痘(mpox)重新成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本文通过综述猴痘近期在非洲的流行趋势、传播动态,探究其卷土重来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显著,同时提出加强卫生系统、实施针对性策略等防控建议,对公共卫生防控意义重大。

  

### 猴痘病毒概述
猴痘(mpo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毒属于痘苗病毒科(Poxviridae)、脊索痘苗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它与天花病毒相似,有两个不同的进化枝:进化枝 1(Clade 1,曾称中非进化枝)和进化枝 2(Clade 2,曾称西非进化枝),其中进化枝 1 的毒力和病死率更高。

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动物与人的接触,像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皮肤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也有报道 。其临床表现与天花类似,潜伏期通常为 5 - 21 天,平均 6 - 13 天。初期症状有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还会出现单侧或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随后出现斑丘疹,常累及手掌和足底。多数情况下,猴痘病情可在 14 - 28 天内自愈,但可能引发二次感染、脑炎、失明等并发症。


目前,治疗猴痘主要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虽然一些国家已紧急授权使用抗病毒药物特考韦瑞(tecovirimat),但尚未完全确定其疗效。针对猴痘,已有 JYNNEOS 疫苗,建议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猴痘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接种,在接触患者后 4 天内接种还可作为暴露后预防措施 。


猴痘病毒于 1958 年在丹麦的猴子研究设施中首次被分离出来,1970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未接种天花疫苗的 9 个月大婴儿身上发现了首例人类病例 。此后,猴痘在非洲中西部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偶有散发病例和小规模疫情。然而近年来,猴痘开始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出现,引发全球关注。


流行病学趋势和传播动态


曾经,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有 85% 的交叉保护作用 。但自 1980 年天花被消灭后,常规天花疫苗接种停止,人们对包括猴痘病毒在内的其他正痘病毒的免疫力逐渐下降,使得人群易感性增加。


刚果民主共和国(DRC)正经历猴痘疫情的严峻考验。2023 年 1 月,该国报告了大量猴痘疑似病例,截至 2024 年 3 月 29 日,累计达 18922 例,死亡 1007 例;截至 2024 年 7 月 28 日,报告病例数为 13791 例,死亡 450 例 。与以往局限于农村和森林地区不同,此次疫情涉及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如首都金沙萨。这主要归因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约 47.44% 的城市化率,人们为躲避冲突等涌入城市,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疾病传播风险增加。


近期猴痘疫情的传播动力学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播方式包括动物传人、人与人密切接触以及性传播,尤其在儿童、男同性恋、双性恋和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GBMSM)以及女性性工作者中较为常见 。过去,猴痘并不被认为是通过性传播的,但如今这种传播途径的出现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生计寻求、性交易、高风险职业(如采矿)、人口流动和冲突等。


猴痘病毒的不同进化枝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模式。进化枝 1 在中非地区流行,可导致严重疾病,且人传人传播现象增多;进化枝 2 曾引发 2022 年的疫情,如今多个进化枝共同导致当前的疫情,其中进化枝 1b 病毒的传播范围扩大,已在至少 13 个非洲国家造成 2000 多例病例和约 13 例死亡 。


跨境传播也是猴痘疫情扩散的重要因素。刚果民主共和国周边国家,如中非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刚果共和国、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等,都报告了猴痘病例 。这些国家的疫情表明,刚果民主共和国周边地区受影响尤为严重,病毒可能通过人员流动等方式迅速传播。


当前猴痘复燃的驱动因素


在非洲,社会经济因素对猴痘病毒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农村受猴痘影响的地区,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前往森林获取物资,而非市场,且 “猎人” 群体在感染风险活动指数(RAI)中得分较高 。此外,家中被啮齿动物咬伤与较低的家庭物质指数(HMI,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显著相关 。在家庭中,与首例感染者同室或同床睡觉、共用餐具等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而食用或加工野生动物与感染风险并无显著关联 。


环境因素同样影响猴痘的出现和复燃。研究表明,原始森林、经济状况和温度等与猴痘的年发病率呈正相关 。但仅靠物理环境因素无法完全解释刚果民主共和国猴痘疫情的爆发,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等综合环境因素在理解猴痘感染风险时必须被考虑 。


非洲在应对猴痘疫情时面临诸多挑战。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缺乏足够的医护人员,疾病监测系统薄弱,医护人员和社区对猴痘的认知有限 。许多医疗机构没有冰箱或可靠的电源来保存标本,导致标本难以在运输前保持活性 。此外,医护人员短缺使得样本采集困难,诊断、疫苗、治疗和监测等应对猴痘疫情的工具也并不完备 。同时,数据收集存在缺陷,影响了传染病监测的质量,包括数据不完整和监测系统不同层面的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


近期疫情的经验教训


猴痘疾病在历史上与非洲中西部地区紧密相关,在多个非洲国家都有过重大疫情 。近年来,猴痘在非流行国家的传播以及在流行国家的复燃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担忧 。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猴痘疫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自 1970 年首例人类病例出现以来,猴痘在该国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 11 个省份蔓延至 22 个省份 。不同地区的疫情与不同的传播途径相关,如在金沙萨,猴痘的传播与男性之间的性接触有关;在其他地区,与接触感染动物或家庭内传播有关,且儿童感染比例较高 。此外,像南基伍这样存在冲突、粮食危机和人口流离失所的地区,猴痘传播风险更高 。为应对疫情,刚果民主共和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猴痘专项预算、成立应急响应团队等 。


尼日利亚在 1971 年报告了首例人类猴痘病例,随后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 。1978 年至 2017 年期间无病例报告,但 2017 年疫情再次爆发,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扩散至多个州 。最初的感染源多与接触猴子有关,这表明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加是疫情传播的重要原因,同时,疾病监测和监测系统的不足也加剧了疫情的扩散 。2017 - 2018 年期间,尼日利亚记录了大量疑似和确诊病例,部分病例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为应对疫情,尼日利亚通过调查疑似病例、加强监测和开展动物监测等措施进行防控 。


从这些国家的疫情中可以看出,人与野生动物的频繁接触、农村地区疾病监测和监测系统的不完善、病例报告不足以及医疗设施供电问题等都是需要重视的教训 。此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社交距离、洗手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在控制病毒传播方面至关重要,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视 。


非洲猴痘疫情应对的成功与失败


在猴痘疫情应对中,非洲部分国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在诊断能力方面,COVID-19 大流行推动了实验室能力的提升,非洲各国都配备了用于检测猴痘的 PCR 机器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建立联合猴痘工作组,促进了疫情防控的协调工作 。风险沟通和社区参与(RCCE)也有所改善,WHO 通过制作和传播互动节目、开展公众宣传和家访等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猴痘的认识 。一些国家还进行了实验室升级,改善了标本采集和运输的后勤保障 。在病例管理方面,WHO 向南非分发了猴痘治疗药物特考韦瑞(tecovirimat),并组织临床网络研讨会,同时采用居家护理指南,提高了猴痘管理水平 。此外,在监测和病例报告方面也有相对改进,利用数字工具和社区监测项目,提升了疾病管理能力 。


然而,非洲在猴痘疫情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缺乏高质量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实验室设施,这在应对猴痘这样的病毒感染时显得尤为不足 。在诊断方面,尽管有猴痘确诊测试,但非洲存在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和操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监测系统薄弱、响应延迟,主要原因是资源有限和医护人员对猴痘知识的缺乏 。此外,病例报告不足、资源有限导致的监测和诊断困难、对猴痘的无知和污名化、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审批和分发延迟以及缺乏意识和培训等问题,都影响了疫情的有效控制 。


疫苗和治疗策略在非洲的影响


疫苗在疾病管理中至关重要,天花疫苗曾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作用,但全球天花疫苗接种的停止使特定年龄组对猴痘的易感性增加 。目前,猴痘疫苗在非洲的供应稀缺,尤其是在农村高发病地区,这严重影响了猴痘的防控工作 。未来可考虑为直接治疗感染患者的医护人员和高暴露于动物宿主的个体接种疫苗,同时研发和使用如改良牛痘安卡拉(Modified Vaccinia Ankara)或 LC16M8 等新型疫苗,以解决当前疫苗供应不足的问题 。例如,尼日利亚等受猴痘影响的非洲国家,至今尚未获得猴痘疫苗用于临床试验 。


猴痘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皮肤护理、止痛、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等 。在资源充足的地区,特定抗病毒药物如特考韦瑞(tecovirimat)可用于治疗重症或高风险患者 。目前有 MVA-BN、LC16-KMB 和 OrthopoxVac 等疫苗,但尚未商业化,WHO 推荐在其他疫苗不可用时使用 MVA-BN 或 LC16 疫苗


未来方向和建议


非洲流行国家应采用先进的监测系统,如监测疫情应对管理和分析系统(SORMAS),这是一种数字化系统,能够优化传染病控制、疫情管理和疾病监测流程 。在尼日利亚,实施 SORMAS 系统后,流行病学数据收集量增加,病例数据的沟通效率也得到提升 。


以患者为中心的定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猴痘在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后遗症,而这是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可能忽略的方面 。为此,需要多部门倡导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医疗保健系统建设,提高实验室早期诊断和确认能力,增加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分子诊断工具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快速确认猴痘病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流行地区设立哨点监测发热疾病,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猴痘病例 。同时,整合动物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加强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之间的接触追踪,对于防控猴痘至关重要 。


针对猴痘病毒的研究十分必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传播方式和基因变异 。目前的研究聚焦于改进和增强现有的天花疫苗策略,同时探索新型疫苗,如病毒样颗粒、重组蛋白、核酸(mRNA 或 DNA)和纳米颗粒疫苗等 。在资源有限的地区,“环状疫苗接种” 策略可用于免疫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个体,以阻断病毒传播 。


此外,还需加强各国人类和兽医卫生服务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国家间的传染病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向社区发布疫情预警,传播风险信息,强调预防措施,如减少与可疑动物的接触、避免与感染个体的身体接触、勤洗手和及时就医等 。同时,要避免对猴痘的污名化,正确传播猴痘信息,加强社区参与,共同应对猴痘疫情 。


结论


猴痘的死灰复燃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流行病学等多种因素的驱动 。天花疫苗接种的停止导致免疫力下降,人与野生动物接触增加,以及流行地区的快速城市化,都促进了病毒的传播 。病毒传播至城市和跨境扩散,改变了传播动力学,近期疫情与性接触的关联增加,尤其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 。这些因素加上病毒的基因进化,使得疫情更加广泛和严重,凸显了加强监测和针对性公共卫生干预的必要性 。


从近期疫情中吸取的教训表明,非洲需要全面加强卫生系统,提升诊断能力、监测水平和应对准备 。目前面临的挑战,如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医护人员培训不够和响应延迟等,暴露了非洲公共卫生框架的脆弱性 。未来,应实施综合策略,包括加强社区参与、改善疫苗和治疗的可及性,以及确保病例的及时准确报告 。全球协调行动对于预防未来疫情、降低猴痘成为更广泛和持久的公共卫生威胁的风险至关重要。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