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鹰嘴豆基因型与耕作系统的互作效应:土壤改良与稳产基因型筛选研究
《Scientific Reports》:Clarify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in chickpea by focusing on plant and soil attribut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干旱地区传统耕作导致土壤退化及鹰嘴豆产量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三年田间试验系统评估了零耕作(ZT)、最小耕作(MT)和常规耕作(CT)对土壤理化性质及16个鹰嘴豆基因型的影响。研究发现ZT系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OC 0.45%)、速效钾(K 302 mg kg-1)等指标,基因型G4/G13在ZT下增产41%,G8/G14经多性状稳定性指数(MTSI)鉴定为广适性品种。该研究为干旱区保护性农业提供了土壤管理方案和品种选择依据。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退化与作物产量波动长期困扰着农业生产。鹰嘴豆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用豆类,其高蛋白特性(种子含蛋白20-30%)使之成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同时在轮作系统中具有固氮改良土壤的关键作用。然而当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可耕作层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伊朗旱作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3%;二是病害威胁严重,如枯萎病(Fusarium wilt)和灰霉病(Botrytis gray mold)可造成绝收;三是春季播种遭遇生育后期干旱,导致籽粒灌浆不足。更棘手的是,育种项目多基于常规耕作(CT)系统选育品种,对保护性农业(CA)体系的适应性研究严重不足。
为破解这些难题,伊朗Maragheh旱地农业研究所的Hamid Hassaneian Khoshro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年(2016-2019)的定位试验。研究选址伊朗西北部Hashtrood县(海拔1817米)的典型旱作区,采用裂区设计评估了16个耐寒鹰嘴豆基因型在三种耕作系统下的表现。这些基因型来源多样,包括ICARDA选育的Flip系列(如Flip 09-289C)和伊朗本土品种(如Zarein)。通过监测土壤指标动态和9个农艺性状,结合多维度稳定性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基因型与耕作方式的互作规律。
研究采用三类关键技术:一是土壤多参数监测,包括有机碳(OC) Walkley-Black法、速效磷(P) Olsen法及土壤容重(SBD)环刀法等;二是表型精准采集,覆盖物候期(开花期DF)、产量构成(百粒重HSW)及生物量(生物产量BY)等指标;三是先进数据分析,运用混合线性模型(REML)进行基因型×环境互作(GEI)分析,结合加权绝对得分均值(WAASB)和基因型+基因型×环境(GGE)双标图进行稳定性评价,最后通过多性状稳定性指数(MTSI)实现综合筛选。
土壤改良效应方面,零耕作(ZT)系统展现出显著优势。三年数据表明,ZT处理使土壤有机碳提升87.5%(从0.24%至0.45%),速效钾增幅达48%(从204至302 mg kg-1),同时土壤含水量(SM)提高2.37个百分点。这种改善呈现时间累积效应,第三年ZT的土壤氮素(N)含量较CT系统高34%。值得注意的是,最小耕作(MT)在磷素活化方面表现突出,第三年有效磷(P)达2.64 mg kg-1,这可能与浅层耕作促进有机质矿化有关。
基因型适应性分析揭示显著的特异性互作。GGE双标图显示,ICARDA品种Flip 09-289C(G4)和伊朗本地种Zarein(G13)在ZT系统下籽粒产量(GY)达1399 kg ha-1,较CT系统增产41%。这些基因型具有协同优势:开花期(DF)稳定在222天左右,百粒重(HSW)达37.94 g,且第一荚高度(FPH)适中(15.4 cm)便于机械化收获。而传统品种如Nosrat(G8)则表现出广适性,在CT系统下产量排名前三。
稳定性评价体系获得重要发现。通过WAASB指数与产量三维分析,G12(伊朗品种Barakat)展现最佳稳定性(WAASB=0.823),但其产量仅达平均水平。MTSI多性状筛选将G8和G14(Sofi)列为最优,其中G14在8个评价性状(除生物量BY外)均呈现正向选择差。这种"高稳兼得"的特性使其成为旱区推广的理想材料,特别是在耕作转型期农场。
讨论部分强调了研究的实践价值。传统观念认为保护性农业需要3-5年才能显现效益,但本研究发现ZT系统在第三年即实现产量突破,这得益于土壤微生态的快速改善。研究还修正了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并非单纯"免耕",而需配合适宜基因型(如G4/G13);二是冷凉地区秋播鹰嘴豆配合ZT系统可有效规避生育后期干旱,这为北纬37°附近类似生态区提供了技术范式。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发现,为全球旱作区农业转型提供了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