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内化污名:第一种干预策略是通过建立自信和情感确认来缓解内化污名(alleviating internalized stigma)。HIV 感染者常常受到自我歧视的困扰,认为自己染上 HIV 是一种羞耻的事情,这种内化污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支持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感染者增强自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对缓解内化污名具有积极作用。例如,一些项目组织感染者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鼓励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感染者逐渐接受自己,减少了自我歧视。
应对预期和实施污名:预期污名(anticipated stigma)是指感染者担心他人对自己的歧视和偏见,而实施污名(enacted stigma)则是真实发生的歧视行为。为了应对这两种污名,研究发现培训和宣传活动(training and sensitization campaigns)是有效的干预方式。通过对社区居民、医护人员等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 HIV 的传播途径、感染者的真实生活状况等知识,能够减少对感染者的歧视。一些社区开展的 “HIV 知识普及周” 活动,通过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对 HIV 的认知,降低了对感染者的歧视态度。
挑战制度和文化观念: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和文化观念对 HIV 相关污名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一些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中存在对 HIV 感染者的偏见和歧视,限制了感染者的社会参与和权益保障。因此,通过宏观干预(macro-scale interventions)挑战这些制度和文化观念至关重要。例如,推动法律政策的改革,保障感染者的平等就业、就医等权利;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改变社会对 HIV 的刻板印象,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
社区驱动和本地参与的干预措施效果:研究发现,社区驱动(community-driven)和本地参与(locally-engaged)的干预措施在减少 HIV 相关污名方面展现出特别的潜力,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这是因为社区成员对本地的文化、社会环境更为熟悉,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关爱活动,能够更好地贴近感染者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增强感染者在社区中的归属感,从而减少污名带来的负面影响。
数字和娱乐干预措施效果:相比之下,数字和娱乐干预(digital and infotainment interventions)的效果则参差不齐。虽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程序等传播 HIV 相关知识和减少污名的信息,但这些干预方式面临着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受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一些娱乐化的干预措施,如 HIV 主题的电影、游戏等,虽然能够吸引部分人群的关注,但在改变人们对 HIV 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效果并不稳定。有些游戏只是简单地涉及 HIV 相关内容,没有深入探讨污名问题,难以对玩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 HIV 相关污名减少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快速回顾,揭示了 HIV 相关污名的复杂性。减少污名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干预策略,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s),采取全面的策略。在制定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避免适得其反。例如,一些看似善意的宣传活动,可能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感染者的需求和感受,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更加综合、情境敏感(contextually sensitive)的干预方法。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下,HIV 相关污名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干预策略。可以加强社区参与,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结合数字技术和传统干预方式的优势,提高干预的覆盖面和效果;深入研究污名形成的心理机制,为干预措施的设计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持续关注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跟踪评估其对感染者生活质量、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影响,不断优化和完善减少 HIV 相关污名的策略,为改善 HIV 感染者的生活状况、推动全球 HIV 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