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挑战:在发达国家,尽管整体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但对于 HIV 感染者而言,财务压力依旧是护理留存的一大难题。治疗 HIV 需要长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这些药物价格不菲,即便有医保覆盖,患者仍需承担部分费用。此外,往返医疗机构的交通费用、因治疗产生的误工损失等,都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可能导致患者中断治疗、错过复诊,进而影响护理留存。
后勤挑战:从地理位置来看,部分 HIV 感染者居住在偏远地区,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前往具备专业 HIV 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医疗机构的服务时间与患者的工作、生活安排冲突,导致患者难以按时就诊。预约流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使他们对护理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了护理留存。
污名化:社会对 HIV 感染者存在偏见和歧视,这种污名化现象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患者担心个人隐私泄露后遭受歧视,在就医过程中可能隐瞒病情或不配合治疗。污名化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就业机会,使其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进而对护理产生逃避心理,不利于护理留存。
物质使用:部分 HIV 感染者存在物质使用问题,如滥用酒精、毒品等。物质使用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损害,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治疗效果。同时,物质使用还会导致患者行为失控,难以按时遵循护理计划,严重阻碍护理留存。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综合综述明确指出,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阻碍了发达国家成年 HIV 感染者的护理留存。这提示我们,在制定促进护理留存的策略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针对每个患者面临的具体障碍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可提供经济援助或协助申请相关福利;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加强心理支持和干预;对于受污名化影响的患者,开展反歧视宣传教育,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精准施策,有望提高 HIV 感染者的护理留存率,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为终结艾滋病疫情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