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Bielefeld)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致力于探索利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生产酪醇的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上,为酪醇的生产开辟了新方向。
谷氨酸棒杆菌对酪醇的生理反应:研究人员以已构建的 l - 酪氨酸高产菌株谷氨酸棒杆菌 AROM3 为基础,测试酪醇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酪醇浓度增加,菌株的比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形成均下降,当酪醇浓度达到 65 mM 时,AROM3 无法生长,确定其抑制常数 Ki 为 22 mM。不过,AROM3 对酪醇的耐受性明显强于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 25 mM 酪醇浓度下就会完全抑制生长。同时,培养 72 h 后,AROM3 并未降解酪醇,表明该菌株适合用于生产 g/L 规模浓度的酪醇。
从 4-OH - 苯基丙酮酸生产酪醇:4-OH - 苯基丙酮酸是许多微生物 l - 酪氨酸合成的中间产物,但谷氨酸棒杆菌缺乏将预苯酸转化为 4-OH - 苯基丙酮酸的预苯酸脱氢酶(PDH)。研究人员尝试在 AROM3 中表达来自大肠杆菌的反馈抗性突变体双功能分支酸变位酶 / 预苯酸脱氢酶基因(tyrAEcfbr),同时表达酿酒酵母的苯基丙酮酸脱羧酶基因(ARO10)。摇瓶培养实验显示,AROM3(tyrAEcfbr)(ARO10Sc)菌株在 168 h 内可产生 8.8±0.3 mM 酪醇(相当于 1.21±0.04 g/L)。进一步研究发现,敲除 dapC 基因虽降低了 l - 酪氨酸合成,但并未提高酪醇产量,反而使另一种代谢产物原儿茶酸(PCA)积累增加;敲除 qsuABD 基因虽减少了 PCA 积累,但酪醇积累仍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