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远端桡动脉入路使用 6F 导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脑血管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BMC Neurology》: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using a 6F guiding catheter via right distal radial artery acces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6日 来源:BMC Neurology 2.2

编辑推荐:

  为解决传统经桡动脉入路(TRA)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时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经右远端桡动脉入路(rdTRA)使用 6F 导引导管行 CAS 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 CAS 常经股动脉,使用 6 - 8F 导引导管。近年来,经桡动脉入路(TRA)在介入手术中崭露头角,在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相关指南和共识也推荐 TRA 用于 CAS。然而,传统 TRA 存在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于是,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应运而生,但国内外对其研究有限。为进一步探究 dTRA 在 CAS 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该医院脑血管病科经 rdTRA 行颈内动脉 C1 段支架置入术的 32 例患者。手术由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生操作,每年完成 TRA 相关手术不少于 100 例。

研究用到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如下:在手术操作上,穿刺过程不借助超声引导,通过触诊双侧桡动脉评估其情况,使用血管超声测量桡动脉直径。穿刺成功后置入 6F 桡动脉鞘,术中使用肝素预防血栓。利用泥鳅导丝、V - 18/V - 14×300 cm 导丝等引导导管进入相应血管,完成脑血管造影、支架置入等操作。术后通过触诊桡动脉搏动和手指氧饱和度测试评估桡动脉通畅情况。

研究结果如下:

  • 患者基本情况:32 例患者中男性 27 例(84.4%),女性 5 例(15.6%),年龄 47 - 77 岁,平均年龄 66.34±6.77 岁。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男性、高血压、吸烟、高血脂、饮酒、冠心病和脑梗死病史等。
  • 手术相关数据:所有患者均成功经右远端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成功率达 100%,CAS 手术成功率也为 100%。从进入手术室到成功穿刺的时间为 3 - 36 分钟,平均 18.56±7.63 分钟;手术时间 35 - 89 分钟,平均 52.28±12.85 分钟;X 射线暴露时间 12 - 27 分钟,平均 19.18±4.77 分钟;累积辐射剂量 121 - 1075 mGy,平均 585.00±209.84 mGy 。
  • 并发症情况:术后 1 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 例患者术后第三天出现桡动脉走行处淤青。随访 1 - 29 个月(平均 5.4±3.6 个月),未出现桡动脉闭塞、穿刺部位缺血事件或心脑血管事件。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经 rdTRA 使用 6F 导引导管行 CAS 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这依赖于恰当的患者筛选、完善的术前和术中评估以及医生的经验。该研究详细总结了手术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但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有限,且缺乏与其他入路的直接对比。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并纳入更多外科医生参与,进一步对比 dTRA 与其他入路,以全面确认其疗效和安全性。总体而言,此次研究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

    生物通精彩推荐 • 揭开黑珊瑚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纱:新发现与深远意义 • 创新肝脏移植器官保存法: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喂饱巨噬细胞,助力肝脏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