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包虫病防治与研究的进展及挑战

《Decoding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control and research of echinococcosis in China

【字体: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来源:Decoding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编辑推荐:

  本文聚焦中国包虫病(Echinococcosis),全面综述其流行病学现状、防控进展与挑战。阐述了疾病流行特征、防控各阶段成果,介绍多种检测和干预技术。指出当前面临地理环境、传染源控制等难题,并对未来防控提出建议,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Review article Open access
  

1. 引言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Echinococcus)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全球分布广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经济。中国是受包虫病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有囊性包虫病(CE)和肺泡性包虫病(AE)两种类型,在西部牧区等地流行,影响近 6000 万人。中国采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的防控策略,虽有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2. 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


尽管实施了综合防控措施,中国包虫病防控取得一定进展,多数地区发病率下降,但流行趋势仍不稳定。

  • 2004 - 2022 年流行病学特征: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2004 - 2022 年,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 71970 例,9 个流行省份占 98.9%。2022 年,流行县共报告 25227 例,CE 占 62%,AE 占 32%,四川、西藏、青海等地患病率较高。
  • 人群监测结果:2004 - 2022 年,中国包虫病人群监测规模扩大,筛查人数增加,患病率从 2004 年的 1.37% 下降到 2019 年的 0.07%,2021 年起儿童患病率(0.02%)明显低于成人。
  • 终宿主监测结果:国内犬检测数量增加,阳性率从 2012 - 2016 年的 4.25% 下降到 2022 年的 0.44%;野生犬科动物监测阳性率在 2021 年为 0.78%,2022 年升至 1.91%。
  • 中间宿主监测结果:家畜感染阳性率从 2012 - 2016 年的 4.68% 下降到 2021 年的 0.63%,2022 年略有上升至 0.88%;野生啮齿动物感染率相对较低且稳定,从 2012 - 2016 年的 1.56% 下降到 2022 年的 0.92%。

3. 进展与成就


中国重视包虫病防控,采取综合多部门协作的方式。

  • 综合防控措施的变化:中国包虫病防控经历被动控制(1980 年前)、试点控制(20 世纪 80 年代 - 2004 年)、综合控制(2005 年 - 至今)和精准控制(2023 年起)四个阶段,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 中国包虫病防控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防控体系,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如定期给犬驱虫、规范牲畜屠宰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降低了感染率;同时,诊断技术进步提高了早期检测能力,治疗手段的结合改善了患者预后。

4. 干预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 实验室检测技术
    • 寄生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原体,是确诊的经典方法;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等在包虫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技术如 ELISA 等可用于早期诊断和大规模筛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 等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诊断能力。

  • 现场干预技术
    • 健康教育和社区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意识,社区参与和部门协作增强了防控效果。
    • 宿主控制技术:针对包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对犬等宿主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屠宰场操作,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
    •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中国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监测精度,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5. 包虫病防控与消除面临的挑战


  • 地理和环境因素:包虫病流行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影响防控措施实施和医疗资源可达性,增加了防控难度。
  • 传染源控制困难:包虫病传播链复杂,涉及多种宿主动物。犬、家畜和野生动物管理存在挑战,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难以控制,影响传播阻断。
  •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虫病威胁人类健康,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包括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等,还会造成心理负担,影响社区经济稳定。

6. 展望


中国出台了 2024 - 2030 年包虫病防控计划,设定了具体目标,如降低儿童、犬和家畜感染率等。为实现这些目标,需加强疾病监测系统,强化行政监督和多部门协作,开展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和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实现包虫病的早期检测、精准诊断和有效防控,最终消除包虫病。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