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者追踪方法比较建模研究:基于新加坡COVID-19防控实践的效率与成本效益分析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Comparison of contact tracing methods: A modelling study

【字体: 时间:2025年05月27日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 3.0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COVID-19疫情期间接触者追踪(CT)策略效果评估的难题,通过构建新加坡人群结构的传播网络模型,系统比较了前向追踪(Forward Tracing)、扩展追踪(Extended Tracing)和集群追踪(Cluster Tracing)三种方法的防控效能。研究发现:在高病例发现率(75%)和接触者隔离条件下,所有CT方法均能将基本再生数(R0)降至1以下;而在低资源场景中,集群追踪以62%的传播抑制率和1242美元/感染避免成本展现最优性价比。该研究为疫情应对提供了基于实证的CT策略选择框架,发表于《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

Research article Open access
  

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时,各国采取的接触者追踪(Contact Tracing, CT)策略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从英国的前向追踪到韩国的集群调查,再到越南的代际追踪。然而这种"策略拼盘"背后隐藏着关键科学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哪种CT方法最能有效阻断传播?如何平衡防控效果与实施成本?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卫生部的研究团队在《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的传播网络建模给出了答案。

研究团队利用新加坡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的真实CT数据,构建了包含七代传播的随机网络模型。模型创新性地整合了三个关键维度:基于Poisson分布的接触模式(家庭λH=3.4、工作/学校λws=8.6、其他λo=20.8)、动态传染概率曲线和接触重叠比例。采用C++和R语言实现了10,000次蒙特卡洛模拟,系统评估了三种CT方法在四种场景下的表现:高低病例发现率(25% vs 75%)与接触者管理策略(检测vs隔离)的组合。

网络生成与疾病特征
基于新加坡CT数据生成的传播网络显示,基线情景下COVID-19的基本再生数R0=2.66,70%的病例会造成二代传播。模型精确设定了44.1%的无症状比例(参照Wang等2023年研究),并假设无症状者传染性降低50%。通过负二项分布模拟了症状出现到确诊的延迟时间,为后续干预效果评估奠定基础。

CT方法实施
研究定义的三种CT方法具有显著差异:前向追踪覆盖病例隔离前2天(类似WHO建议);扩展追踪回溯16天以捕获感染源;集群追踪则要求发现≥3例关联病例后实施群体筛查。成本计算纳入人力(15.3美元/小时)、隔离(1096.74美元/人)和检测(151.3美元/次)费用,首次量化了不同策略的资源消耗。

主要研究结果
在低病例发现率场景中,单纯检测接触者时集群追踪表现最佳——将R值降至2.08(降低22%),但成本高达3041美元/感染避免;而隔离接触者时,集群追踪以62%的传播降低率和1242美元成本成为最优解。高病例发现率结合隔离措施展现出惊人效果:所有CT方法均使R0<1,传播期缩短70%以上,其中集群追踪仅需298美元即可避免1例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扩展追踪在低资源环境下识别了更多病例但成本过高(3195美元),而前向追踪在检测策略中性价比最高(1872美元)。

讨论与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CT策略选择的黄金法则:当可实现高病例发现率和严格隔离时,三种CT方法差异不显著;但在资源受限时,集群追踪展现出特殊价值——通过识别潜在传播网络中的"超级传播事件",以较小成本获取最大防控收益。这一发现解释了日本、韩国早期成功控制疫情的经验,也为资源调配提供了量化依据:例如在检测能力不足时,将资源倾斜至集群识别比扩大追踪期更有效。

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真实世界CT数据、传播动力学和卫生经济学分析相结合。局限性包括未考虑过度分散传播(overdispersion)和仅模拟七代传播。作者建议未来研究应探索不同R0阈值下的策略转折点,并开发适应本地社情的技术工具。这项研究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范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CT策略,但通过科学建模,每个地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