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福建农林大学新质源杂交稻研究取得突破

    近日,记者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该大学研究员王乃元的研究团队,建立了新质源杂交稻全新育种技术平台,利用这一技术平台可高效开发出新的杂交稻品种组合,有望推动杂交稻育种与生产走出多年来的徘徊局面。  王乃元研究团队1993年提出新的植物雄性不育遗传假说,经过探索,从福建野生稻中找到了一种新的不育细胞质和恢复基因。王乃元说,新质源杂交稻将保持系的资源利用率从20%提高至56%,恢复系资源利用率从19.1%提高至98%以上,突破了野败杂交稻资源利用率极低的技术瓶颈。由于这一突破,使得该杂交稻在继承了野败杂交稻一切优点的基础上,配组杂交稻组合的成功率因此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可望成倍性提高。新质源杂交稻的推广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21

  • 上海药物所构建喹唑啉和苯并咪唑的新合成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龙亚秋研究组基于氧化偶联反应的机理,精巧地设计了N-烷基-N'-苯基甲脒底物,第一次实现了通过溶剂极性或氧化剂体系调控sp3 C−H/sp2 C−H或N−H/sp2 C−H的直接偶联,从而选择性合成喹唑啉和苯并咪唑。该方法不需要任何金属、碱或其他添加剂,具有直接、高效、原子经济性高、环境友好、底物结构适用性广泛等优点。该工作于今年6月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 Organic Letters (2014, 16, 2822-2825),并入选Organic Letters 当月的The Most Read Articles。研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4-10-17

  • 三代基因测序组装算法和软件研发获突破

    DNA基因测序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历经三代技术后,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相对成熟的生物产业。测序技术的应用也扩展到了生物、医学、制药、健康、农林、园艺、花卉、环保、法医等许多领域,并成为一项与我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产值已超过百亿,按最近几年增长速度,预计2017年市场产值将加倍。在测序产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第一的正是总部设在深圳的我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因此可以说,基因测序在我国生物科技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代测序技术”的研发已有近十年时间,商业化的第三代测序仪上市也有三年。但目前测序市场仍为二代测序技术所垄断(我国顶级科研机构和商业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10-17

  • 胚胎干细胞治疗眼病获重大突破

    法媒称,迄今历时最久的胚胎干细胞技术研究14日宣布,18名视力衰退的患者接受胚胎干细胞移植后,超过半数恢复了部分视力。据法新社10月14日报道,论文作者说,胚胎干细胞“可以为需要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的各种治疗提供潜在安全的新细胞来源”。这项研究标志着胚胎干细胞漫长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该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当时被誉为奇迹疗法,但后来遭遇很多问题。这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论文对美国18名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展开了研究,这些患者患有两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中9名患者患有斯塔加特黄斑营养不良症,黄斑营养不良是青少年致盲的主要原因;9人患有萎缩性老年黄斑变性,这种疾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人当中。这两

    来源: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10-17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明五叶参种苗冬季繁殖方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五叶参种苗冬季繁殖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绞股蓝是我国民间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五叶参是华南植物园经多年引种驯化栽培、繁殖和筛选,从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中选育出来的一种名贵药用植物。五叶参的绞股蓝总皂甙含量达5%以上,约为高丽参的3倍。同时,其药性温和,与人参相比不容易“上火”。为了能使五叶参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适时种植,必须适时繁殖和储备一批优良种苗。但在粤北地区,因受冬季霜冻和寒冷气候影响,绞股蓝的地上部分都因寒害而枯死,主要靠地下部分越冬,并在翌年春季萌发新的茎蔓。为解决春季种植时需要大量种苗的问题,就必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10-17

  • 美工程师用纳米技术研发低成本可移动肺感染检测器

    科技日报讯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工程师利用纳米技术和其他通用制造工艺,研发出低成本可移动的肺感染检测器。利用这一设备,患有囊性纤维化的病人,在家就能用智能手机即刻监测肺部感染,就像警察检测司机酒驾一样方便。该设备的研发者、材料科学家瑞吉纳·雷根和电子工程师菲利普·卡波里诺发明了一种纳米光学感应器,该感应器可以利用很小的呼吸样本,监测肺感染的蛛丝马迹。这一感应器所采用的纳米科技利用极小的、纳米级别的构筑材料,一纳米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利用这么小的材料进行制造,挑战很大,因为当前大部分高精度制造工艺都价格昂贵且难以应用于生产。就目前人们对肺感染的了解来看,患有囊性纤维化或者呼吸系统炎症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17

  • Nature精选图像:诺奖技术呈现的美丽世界

    生物通报道: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率先突破光学极限的科学家。现在,200nm已经不再是光学显微镜所能达到的极限,人们对细胞的认识从未像现在这么清晰。纳米显微技术常能获得异常美丽的图像,说它们是艺术品也不为过。Nature网站近日挑选了一些这样的图像以飨读者。诺贝尔奖得主Eric Betzig(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 HHMI)获得这张图像,是为了理解大肠杆菌如何组织膜中的三个受体蛋白。亮光来自于研究人员标记在目的蛋白上的荧光分子。Betzig与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Moerner开发了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ALM,这一技术在这里揭示了蛋白的细胞定位。这张图片的左半部分是PAL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6

  • 罗氏诊断收购AbVitro公司DNA富集技术

    作为测序方面的先驱,罗氏诊断一直向人们承诺一个孕育着革新的未来,促使科学发现并传递医疗价值,并坚信测序在医疗诊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从去年与美国太平洋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始,就一直在积极建设一个在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发现和临床研究方法方向得以创新的未来。为了使罗氏诊断的测序产品组合更加多元化,并获得应用于相关平台的技术,罗氏非常荣幸的宣布从Abvitro公司收购基于引物延伸的靶向富集技术(PETE)。 Abvitro公司是一家检测治疗靶点的公司。该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PETE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但并非他们最关注的部分,于是该公司做出了出售该技术决定。一个优化过的符合临床需求的实验流程需要包括

    来源:罗氏诊断

    时间:2014-10-16

  • 科学家发布干细胞领域重大突破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将恒河猴皮肤细胞诱导成为了“原始多潜能干细胞”,这是干细胞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早在2009年,邓宏魁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传统的恒河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了一些关键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将恒河猴的传统多潜能干细胞逆转到了原始的状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恒河猴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这项研究为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在体外获得灵长类动物的原始多潜能干细胞”提供了答案,不仅为未来建立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提供了潜在的细胞来源,而且

    来源:细胞—干细胞

    时间:2014-10-16

  • Nature Methods十大技术:光遗传学的利与弊

    生物通报道: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其中就包括光遗传学技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遗传学技术给神经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现在,这一技术已经迅速成为了许多实验室里的标准工具。尽管光遗传学还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不过它已经进入了科研领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光遗传学技术不仅可以阐明疾病机理,还能够治疗多种人类疾病(比如与视网膜有关的疾病)。随着光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一技术中的种种局限,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光遗传学的发展。Nature Methods以“Optogenetics: the ag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5

  • Nature Methods十大技术:细胞重编程路在何方

    生物通编辑: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其中就包括细胞重编程。iPS技术鼻祖山中伸弥教授,在这个特刊中发表文章解读了细胞重编程的命运。山中伸弥教授因这一技术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上接:诺奖得主山中伸弥:解读细胞重编程的命运 将多能性的iPSC分化成为人们想要的细胞类型,必须对许多因子加以控制。有些iPSC克隆在分化时存在一定的偏好。对于医学应用来说,也许不将细胞逆转得那么彻底会更好。实际上,研究者们已经在没有完全到达多能性状态的情况下,成功将体细胞重编程(有时甚至只用到了一个外源转录因子)。值得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4

  • Nature发布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重要突破

    生物通报道  一个创新性的实验室培养系统第一次成功地再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形成全过程的一些事件。利用他们开发的这一系统,来自麻省总医院(MGH)遗传和衰老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现在提供了首个明确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即大脑中β-淀粉样斑块沉积是导致这一破坏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级联反应的第一步。他们还确定了一种酶在这一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它有可能是一个治疗靶点。研究结果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共同资深作者、麻省总医院遗传学与衰老研究部门主任Rudolph Tanzi博士说:“淀粉样蛋白假说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其认为是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引发了所有后续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4

  • 中山大学研发新技术让蚊虫不育预防传染病

    疟疾、登革热等许多疾病都是蚊媒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国际上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开发新技术让蚊虫不育,来消灭或控制蚊虫数量,从而达到疫病防控的目的。  记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昆虫防治处了解到,正在该机构访问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和中山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向蚊子体内注入一种细菌,成功让蚊子不育。  奚志勇团队将一种沃尔巴克氏菌注入蚊子体内,并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无法繁育下一代。因此,通过大量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外界雌蚊交配,就能使蚊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4-10-14

  • 袁隆平拟用滴灌技术在新疆试种“超级稻”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曹槟 黄燕 魏梦佳)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最新攻关取得成功、平均亩产过一吨的消息传来,这位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农业专家并未打算就此止步。他正在酝酿一项新计划:明年在新疆的南疆试种“超级稻”,将采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发的膜下滴灌种植技术。“我对这项技术非常感兴趣,”袁隆平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认同超级稻亩产过一吨是“历史性的突破”,如果在南疆试种成功,“估计还可以增产15%至20%。”为此,他已在南疆选好两处百亩试验田。8月27日,在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袁隆平实地考察了新疆天业农业研究所的膜下滴灌水稻示范田,详细了解品种选择、播种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10-14

  • 磁共振技术可检测人脑认知退化现象 “预知”痴呆症

    科技日报讯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人脑的认知退化迹象,即便此类症状还未出现。这一技术可以作为生物标记,应用于临床前的痴呆症早期诊断。该发明以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为核心,该技术可以监测脑灌注,即血流渗入组织的情况。“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技术简单易行,并不需要特殊设备,只需多花几分钟检测即可。”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哈勒说。该研究小组包括148名健康的老年参与者和65名患轻度认知损害者。所有参与者都做了脑部核共振成像和神经心理评估,这些都是检测认知能力的正常测试。在148名健康的个体中,75人表现稳定,另有73人在接下来18个月的临床跟进中出现了认知下降情况。这些认知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14

  • PNAS:从骨髓中发现罕见干细胞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在骨髓深处存在一种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些未成熟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产生骨骼、软骨、脂肪或肌肉的细胞,科学家一直试图将这个特征用于组织修复。在一项有望让这种干细胞疗法开发更加容易的最新研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SMART)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MSCs的三个物理特性,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其与骨髓中存在的其他免疫细胞区分开来。基于这些信息,他们计划制造一种能够快速分离MSCs的设备,使我们更容易地产生足够干细胞用于患者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0月8日的《PNAS》杂志。直到现在,仍然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从已经开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3

  • 世卫组织:埃博拉死亡人数突破4000

    世界卫生组织10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已突破4000。联合国官员同日说,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可能成为全球性危机,联合国寻求募集10亿美元基金用于抗击疫情,但目前仅有四分之一资金到位。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全球7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8399例,死亡4033人。其中暴发疫情的主要国家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分别有2316人、930人和778人死亡,此外尼日利亚8人和美国1人。【资金仅到四分之一】第69届联合国大会10日就埃博拉疫情召开会议,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国领导人呼吁各方从资金、人员等方面为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支持。联合国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10-13

  • 科学家研发技术让蚊虫不育 达到疫病防控目的

    疟疾、登革热等许多疾病都是蚊媒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国际上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开发新技术让蚊虫不育,来消灭或控制蚊虫数量,从而达到疫病防控的目的。记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昆虫防治处了解到,正在该机构访问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和中山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向蚊子体内注入一种细菌,成功让蚊子不育。奚志勇团队将一种沃尔巴克氏菌注入蚊子体内,并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无法繁育下一代。因此,通过大量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外界雌蚊交配,就能使蚊子种群数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11

  • Nature方法学:晶体学技术重大突破

    生物通报道:由英国利兹大学研发的一种新晶体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观察到分子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5日Nature Methods杂志上,介绍了这种时间分辨晶体学技术怎样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分子结构内部的变化。虽然已经研发出了快速时间分辨晶体学技术(time-resolved crystallography),即Laue crystallography,但这种技术的问题在于,全球只有三处地方有这种先进设备,因此目前大多数蛋白分析还是处于传统分析阶段。而这一最新技术则能帮助全球的科研人员开展动态晶体学研究,更深入了解分子是如何工作的,比如新型的智能材料或新的药物的工作原理。了解分子特殊状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0

  • Science、Nature发布艾滋病研究重大突破

    生物通报道  来自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些新技术,使得研究者第一次观察到了HIV病毒蛋白在病毒表面的“舞蹈”,其有可能促成了HIV感染人类免疫细胞。他们的研究发现发布在10月8日的《自然》(Nature)以及《科学》(Science)杂志上。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Weill Cornell医学院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副教授Scott Blanchard博士说,这一新技术平台为开发出一种方法来预防HIV感染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能够看到HIV的活动,我们可以实时追踪病毒表面蛋白的行为,从而有望告诉我们阻止HIV与人类细胞融合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如果你能够阻止HIV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0-10


页次:187/494  共9869篇文章  
分页:[<<][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