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成像技术有助阐明细胞增长方式
由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盖布利尔·波佩斯库(Gabriel Popescu音译)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称为空间光干涉显微技术(Spatial Light Interference Microscopy,SLIM)的成像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两束光线来测量细胞质量,从而为有关细胞是以固定速率还是指数方式增长的学术争论提供新视角。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空间光干涉显微技术灵敏度非常高,在质量测量上达到了飞克(10-15克)级,而微米尺寸的小水滴重约为1000飞克。用这一技术可以
-
国家科学技术奖将增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
记者8月26日上午从科技部获悉,10年内,国家科学技术奖将增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以鼓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近日发布,其中青年科技人才未来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规划》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独立牵头负责项目研究,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独立负责开展的研究工作予以倾斜支持。 同时,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调整奖项设置,进一步强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增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给予奖励。
-
院士研究组最新文章公布蛋白质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展了基于糖蛋白固载的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并应用于肝癌临床诊断标志物的初步筛选中,发现了一系列在肝癌血清中异常表达的糖基化蛋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刊物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这项研究由第二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研究组,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研究组合作完成,其中王红阳院士早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是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跨膜信号转导、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及应用、酪氨酸磷酸酶的网络调控研究等
-
赛默飞世尔科技助力2011年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
2011年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于8月11至1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赛默飞世尔科技协办,旨在促进沟通交流,提高对细胞治疗研究和应用水平。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赛默飞世尔科技实验室产品中国区市场经理牛新乐博士代表组委会在研讨会中作了精彩报告及演讲,就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特点、适用范围、规模、运营模式以及现存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此次大会主题涵盖免疫细胞和干细胞两大领域,会上陈虎、王福生、童春荣、徐迎新、曹谊林、朱剑虹、项春生、陈东风、王蕴芳等20多位国内从事细胞治疗研究及临床专家作了精彩的演讲,详细汇报了免疫细胞和各类干细胞在血液、肝
-
中国必须改革其评价化学研究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的王乃兴研究员说,中国必须迅速改革它的评价化学研究的方式,从而鼓励高质量的研究而非大量的发表的论文。 王乃兴说,中国的管理者倾向于仅仅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判断科研的质量。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的文章被认为是优秀的。研究申请——以及评价它们的评议者——是根据此前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因子加以判断的,工资是根据发表的研究的影响因子的信息计算的。 王乃兴说,这是一种评价科研的“非常粗糙的方法”。其中一个问题在于影响因子衡量了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论文平均被引用了多少次,因此研究领域越流行,就越容易达到高影响因子。 他写道:“如果高影响因子是化学研究的唯一目标,那么化学就不是科学了。它就变成了一个名声和
-
不用药治感冒的6个方法
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患2~5次感冒,但是,靠药物抑制感冒并非好事。英国《独立报》介绍了不用药治感冒的6个方法。吸热气:普通感冒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减轻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鼻腔干净,吸热气的效果很不错。将开水浸泡的毛巾放在鼻子附近,吸热气,如果再滴上几滴植物油,比如桉树油,症状会轻很多。也可以冲一个热水澡或者坐在满是热气的洗澡间,这样做对儿童感冒效果特别好。喝热饮:一项研究发现,热果汁对鼻腔气流、普通感冒和流感症状的积极效果令人惊讶。喝一些略带苦味的热饮也特别有益。很多医生建议喝加蜂蜜、姜的热开水和鲜柠檬汁。多休息:感冒了,休息一两天是最好的治疗。因为只有睡眠才能让人体得到修复。还有只要引发炎
-
我国水稻产业关键技术主攻方向
针对的产业问题:根据《全国粳稻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目标,针对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和沿淮稻麦两熟区“籼改粳”的目标任务,重点研究适宜的粳稻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问题。 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抗病、耐逆粳稻种质创新:引进、收集与创制耐低温、耐盐碱、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育种材料,选育优质粳型不育系。 2.东北耐逆粳稻新品种选育:选育耐低温、耐盐碱、抗稻瘟病的高产优质粳稻品种。 3.江淮地区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选育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生育
-
注塑技术助力芯片实验室 促生命科学大发展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副教授萨缪尔-赛亚与其合作者开发出一种基于微流体的便携式诊断设备。这种芯片实验室设备能够完成之前在实验室才能进行的生化检测项目,具有成本低、耗时短、体积小、结果易辨读的特点,有望使偏远落后地区的疾病防治工作发生根本性的改观。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31日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上。 这种检验设备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mChip的移动微流体芯片,这种芯片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形,芯片成本大约为1美元,整套设备成本在100美元左右。 在过去的四年里,赛亚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三名当地非政府组织人员
-
新方法可快速廉价诊断肺结核
肺结核是让许多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近年来,耐药性肺结核在全球有卷土重来之势。现有的肺结核诊断方法不是费时较长就是成本较高,一份最新报告说,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基于病菌释放热量的新检测方法,相对快速且廉价。 传统的诊断方法,需要在实验室中培养取自病人的细菌样本,时间可长达数十天。英国《应用微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刊登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说,瑞士和墨西哥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诊断方法只要五六天就能得出结果。 新方法使用一种名为微热量计的仪器,其原理是,每种细菌在生长繁殖时都会释放出一定热量,不同细菌释放热量的特点也不同,通过记录培养
-
中国被敦促正视技术风险
在今年3月日本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破坏之后,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目前正在审查它的核电项目的安全性,它表示将对现有反应堆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 尽管政府在新的核安全方案公布之前也暂停审批了未来的核项目——目前估计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发表新的方案——人们广泛预计中国的核电站建设项目将在那时候回复。 然而,与此同时,福岛事故凸显的潜在危险已经增强了该国对各种类型的技术紧急情况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强化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批评者认为,尽管最近有一些进步的迹象,在政府防范此类情况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差距。他们认为应该在各个领域增加风险评估,从诸如转基因(GM)作物领域到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对食品生产的影响。
-
奥地利研究人员研发出真菌降解塑料方法
PET是当今用途十分广泛的工程塑料,却难以自然降解。奥地利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利用真菌降解这种材料并使其循环利用的新方法。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起到生物催化剂的作用。此前,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和维也纳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已在一些真菌菌株中发现了能“拆解”PET的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奥地利工业生物技术中心11日报告说,他们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利用真菌及其产生的酶将PET材料高效分解成初始单体的能力。分解出的初始单体能重新用于生产优质材料。奥地利工业生物技术中心酶与聚合物研究组组长格奥尔·古比茨说,这种工艺能避免产生垃圾,使资源得以再利用,且对环境无害。目前,该中心已与一些企业建立了伙
-
15分钟检测 华裔杰青Nature子刊获技术突破
生物通报道: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微流体的便携式诊断设备:mChip(mobile microfluidic chip,移动微流体芯片),这一设备能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完成血液的检测,可以用于偏远不发达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三大医疗障碍——普及困难,成本高,以及检验结果滞后。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助理教授的谢国基(Smauel K. Sia),这位华裔青年科学家获得了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百年期刊《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的世界青年
-
西安学者发现“白血病前期”检测和靶向治疗突破点
近日,西安学者李想及其研究小组,通过检测病人的骨髓样本,发现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中的两个转录因子(TWIST和DJ-1)表达异常。而利用核苷酸干扰技术降低异常表达的TWIST和DJ-1,可以显著的增高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从而大大促使异常增殖的癌细胞发生凋亡。 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简称为“MDS”,以往被称为“白血病前期”,是一组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往认为这种病易发在50多岁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该病有增多的趋势,且在青少年中发现的病例也不少。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并不一定都会发展成白血病,如果前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病人的治愈率较高。 李想在西雅图Fred-Hu
-
英研究人员发现判断健康受精卵方法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判断受精卵健康水平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提高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上报告说,在实验鼠的受精卵内部,细胞质会出现一种类似脉搏的波动。分析显示,波动速度越快的受精卵健康水平越高,未来能够顺利成长的几率也就越大。人工授精技术目前的成功率只有30%左右,这是因为一些在试管中受精的卵子被植入子宫后没能健康成长,一些接受人工授精的妇女往往要因此经历多轮手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同时植入多个受精卵,但这又会造成多胞胎的几率上升。怀上多胞胎的孕妇,更容易出现难产或流产。领导此次研究的剑桥大学玛格达莱娜教授说,将健康
-
日本山中伸弥教授开发iPS技术首获美国专利
日本京都大学8月11日宣布,该校教授山中伸弥开发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技术在美国获得专利,有效期20年。这是日本相关技术在美国获得的首个专利。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是动物体细胞经过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成的干细胞。它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可以发育成组织和器官,同时规避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障碍,在医疗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山中伸弥在记者会上表示:“获得专利对于安心进行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继续进行研究,希望为临床治疗做出贡献。” 日本媒体认为,在再生医疗最前沿的美国获得专利,将进一步促进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走向实用化的研究。&nb
-
三篇Nature文章:超越iPS新技术成果
生物通报道 直接转分化技术是近年来被科学家们广泛应用到器官移植获取具有修复功能的细胞研究中的一项新技术。利用直接转分化技术,科学家们可绕过干细胞中间阶段,直接将某一种成体终末分化细胞特定转化为其他种类的终末分化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状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目前科学家们已利用转分化技术已成功地诱导成体细胞重编程生成了血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近期来自美国和意大利的三个研究团体分别利用这一超越iPS的新技术直接将人体成纤维诱导生成了“功能性诱导神经(iN)”,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以“新闻和观点”((News and Views)的形式对这三项研究成果发表了长篇评论。Indu
-
如何鉴别胎儿性别?JAMA提出有效无创方法
生物通报道:胎儿性别是许多准爸爸妈妈特别关心的问题,猜测肚子的宝宝是男是女也是大家的乐趣。关于这一点,国内民间有许多种说法,比如肚子形状,孕妇口味等等。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判断胎儿的性别主要是通过超声波检查,最早在妊娠11周时就可以通过影像判断,但是这种方法并不一定精准。羊膜穿刺术会,以及绒毛采检术也是医学鉴别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流产,或者伤害胎儿,因此一般不建议使用。近期来自美国国立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过去研究的分析汇总,提出利用母体血,无创性鉴别产前胎儿性别方法是较为安全,并准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妊娠7周后从母体血液中取得无细胞胎儿DNA,进行检测,这样即可减少无意识的胎儿
-
定量测定DNA-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新一代测序仪,开发出一种名为HiTS-FLIP的新技术,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对DNA-蛋白的结合亲和力进行定量测定。新一代测序技术自问世以来,为生物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极大地推动了非模式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信息相继公布。同时,通过基因组重测序,人们可以了解到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热点、基因组结构变异、群体多态性等重要信息。此外,新一代测序还广泛应用在宏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研究。然而,它的应用可不可以再广一些呢?麻省理工学院(MIT)的Christopher Burge及其同事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几年前,MIT购入了Illumina
-
Science获癌症研究新突破:新脑癌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s)相关的两个基因变异,这揭开了之前一直未能确定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主要致病基因变异之谜,为进一步分析脑部肿瘤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udwig癌症研究中心Nickolas Papadopoulos,Kenneth W. Kinzler,以及杜克大学华裔学者阎海(HaiYan)博士等人。其中阎海博士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脑部
-
Nature新闻:锌指核酸酶技术可生成不可预知的错误
生物通报道 人们一直很期待定向的基因组改造工具。然而传统的基因组靶向修饰方法,如同源重组和逆转录病毒法,不仅效率低,特异性也不高。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技术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的一种基因组靶向修饰新技术。ZFN是人工改造的限制酶,由锌指结构的DNA结合结构域和DNA切割结构域融合而成。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指定的位点,高效且精确地切断靶DNA。随后细胞利用天然的DNA修复过程——“同源定向修复”或“非同源末端连接”来治愈靶的断裂。这样,研究人员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基因组编辑,包括基因修复、基因删除和定向的基因添加。作为一种可能在临床中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