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位院士谈转基因: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针对目前公众对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提出的一些疑问,我国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有关院士发表了意见。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虽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5年、长则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中国超级稻三期目标研究中正在应用分子技术。袁院士认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慎重的态度并
-
加科学家找到降低血脂的新方法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理查德·雷勒及其带领的研究小组找到了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的新方法,通过抑制一种被称为甘油三酯水解酶(TGH)的活性,可降低动物血脂含量,并改善葡萄糖的新陈代谢。 在加拿大,有60%的人身体超重甚至肥胖,肥胖症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疾病。肥胖症引发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血液中的脂肪水平增高,这又是导致心血管病和脂肪肝以及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在动物身上的实验还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防止脂肪在肝脏等器官中的堆积,避免脂肪肝的形成。同时,降低TGH酶的活性还可以保护胰腺中的β细胞,而胰腺正是身体生
-
日开发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等类型疾病新方法
日本理化研究所3月1日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针对亨廷顿舞蹈病等类型疾病的基因疗法,并成功改善了患亨廷顿舞蹈病实验鼠的症状。 日本理化研究所在新闻公报中介绍说,谷氨酸是按照基因中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这3种碱基的特定序列编码合成的。在正常情况下,3种碱基的序列会重复20次左右,而如果这种重复超过40次,就会形成异常延长的多聚谷氨酰胺。这种物质堆积在神经细胞中,引发神经细胞功能异常或死亡,最终导致多聚谷氨酰胺疾病,这类疾病的最典型代表就是亨廷顿舞蹈病。 亨廷顿舞蹈病患者通常在30岁至50岁时发病,患者会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有可能发展成痴呆。 理化研究所研究人
-
中科院高端人才开发植物DNA短序列测序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版纳植物园生态进化组的Cannon教授和其组员发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不用事先组装,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达到某种“复杂度”的基因片段是否存在及其出现频次,来探讨一定数量目标基因组中的序列差异。该研究成果文章Assembly free comparative genomics of short-read sequence data discovers the needles in the haystack发表在分子生态学领域顶级刊物《Molecular Ecology》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Cannon教授,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版纳植物园全职研究员(2007年7月开始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分析最新研究
生物通报道: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解栽培种甘薯的染色体结构,利用45S 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遗传》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徐州师范大学李宗芸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FISH、分子标记、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分析物种基因组的组成,揭示物种间DNA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物种分子进化的历程。甘薯属植物染色体的基础研究薄弱,相对滞后于水稻、小麦等其他作物。甘薯属植物染色体有 2×、4×、6×三种倍性,栽培种基本为 6×。其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细胞质浓
-
神经胶质瘤自身荧光:一种分离癌症干细胞的新方法
肿瘤起源细胞也称为肿瘤干细胞。在2月在线出版的《自然—方法学》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新方法:不用生物标志就可以分离出癌症起源细胞。 尽管有关癌症干细胞的学说有众多争议,但这种学说被广泛接受的一点是,肿瘤中的所有细胞地位并不均等,部分细胞比其他细胞更能启动新的肿瘤。研制出鉴别这种肿瘤起源细胞并将它们从早期肿瘤中分离出的方法,既需要基础研究也需要应用研究。 采用一种非传统的方法,IvanRadovanovic和同事从人类神经胶质瘤中分离出了癌症起源细胞。分离这种细胞的标准方法要使用蛋白质生物标志,这种标志会在特定的蛋白质中表达出来,但目前即使最好的标志也没有足够的特殊性。Radovanovic和同
-
生物技术推广急需专业化科普队伍
“现在对转基因的讨论呈现妖魔化倾向。”去年,著名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和她的团队历时12年,培育出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了农业部正式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是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她本人不得不多次在各种场合澄清事实。在她看来,了解转基因的人仍然有限。 身为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也遭遇尴尬。“我从来不承认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我知道老百姓肯定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食品安全是指有毒有害物质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而转基因产品并不是有毒有害物质。“但我仍没法说服老百姓接受这一观点。” 在2月25日举行的
-
中国不需要转基因技术解决吃饭问题
威廉·恩道尔(F. William Engdahl),旅德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者,著有《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粮食危机: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等多部畅销书。在《粮食危机》一书中,恩道尔表示少数人正围绕粮食进行一场不为多数人所察觉的阴谋,他们以转基因工程研究为手段,实现对大豆、水稻等大规模农作物和鸡、奶牛等重要家禽家畜产品的控制。《第一财经日报》就中国推广转基因生物等问题采访了威廉·恩道尔(下称“恩道尔”)。 转基因技术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第一财经日报:过去50年中国人口翻番超过13亿,一些科学家表示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转基因生物技
-
新技术帮你"种"出自然眉
时尚风向总是转得太快,爱美女性刚刚习惯把眉毛拔成细细一条,一转眼,从T台模特到好莱坞明星,又上演“粗眉风潮”。 眉毛已经被拔得不长,或者天生就眉毛稀疏,该怎么办?一项新技术能帮你解决这个烦恼。 逼真 英国人贝萨姆·法乔是一名脱发治疗专家,1992年开始研究脱发防治与头发移植。他说,头发移植技术已经飞速发展,专家可以利用这一技术满足人们的“粗眉”愿望。 与以往“种眉”不同的是,医生可以控制每根眉毛的生长方向,
-
日美研究人员开发出预测抗癌药效新技术
新华网东京2月23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和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联合开发出一种新试剂,通过测试癌细胞中特定基因是否变异,评估抗癌药——爱必妥对特定患者的有效性。 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他们将荧光物质和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段结合开发出的这种试剂,可以鉴定从患者体内提取的癌细胞所含的K-ras基因是否出现变异。如该基因发生大量变异,爱必妥就无法充分发挥其疗效。 爱必妥是一种抗体药物,可用于肠癌和头颈癌等癌症的治疗。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费用昂贵。通过上述新方法预测该药物的疗效,避
-
新型技术轻松解决iPS转化问题
生物通报道:干细胞技术可以说是继生物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之后的第三大生物科学成就——先后有三位科学家因之而获得诺贝尔奖。目前供实验室研究用的人类干细胞有四种获得途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就是由成体细胞逆转获得。这种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技术如果能够在人类身上试验成功,那么就将回避长期以来围绕人类胚胎使用问题的政治和伦理争论,因此被认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但是经过这些年来,科学家们的全力研究,iPS技术还是存在一些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譬如引发致癌基因活性的问题,譬如转化率的问题,譬如转化过程繁琐的问题,譬如组织特异性的问题。近期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与放射医疗系,生物工程系等
-
续写09《科学》十大突破Rapamycin一箭三雕
生物通报道,,2009年《Sicence》科学年度十大突破新鲜出炉,其中,一项突破是Rapamycin(本为免疫抑制药物)竟然具有延长寿命的功效,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张宏冰发现雷帕霉素靶点(mTOR)蛋白激酶在上游基因突变之后,会发生过活化,从而引起多种肿瘤发生。 科学研究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原本用于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雷怕霉素竟然还有延长寿命的功效,这顺带的“副作用”可谓是器官移植者的大福利。不曾想,顺带的另一个“副作用”又可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机会。 Rapamycin作用之一Rapamycin,雷帕霉素,是新型大环内酯的抗排斥药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强效免
-
流式细胞技术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快速发展
美国BD公司日前在京举办“流式中国30年·流式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等多位来自国内外流式细胞技术和应用界的专家学者就当今国际最新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作了精彩演讲。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王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细胞治疗是今后医学治疗的发展方向及希望。自从30年前第一台由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进入中国以来,流式细胞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应用和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流式细胞技术利用荧光标记在不同频率下通过单一或多种激光束时会发光的特性,对细胞进行有效分析。专用的软件将会把这些发光的信号转化
-
南开大学三倍体丹参技术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日前获悉,南开大学的“中药丹参基因组三倍化优势利用技术及其应用”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开大学的这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至300克。该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且形成全国首创的培育体系。不久的将来,高产高质的丹参新品种将有望实现大规模栽种。 &nbs
-
南开大学三倍体丹参技术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日前获悉,南开大学的“中药丹参基因组三倍化优势利用技术及其应用”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开大学的这项育种新成果,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至300克。该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且形成全国首创的培育体系。不久的将来,高产高质的丹参新品种将有望实现大规模栽种。 该成果在对我国丹参种质资
-
学术带头人解析miRNA定量检测方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华东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一篇综述文章中介绍了最新发展的microRNA定量检测方法, 详细阐述了基于探针杂交技术的Northern blotting法、微阵列芯片法、纳米金标记法、桥连同位素标记法, 以及基于扩增技术的定量PCR检测法、滚环扩增法、引物入侵法和新一代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法等, 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医学生物研究所周国华研究员,其现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指导老师。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周国华研究
-
袁隆平: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出路
“虽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5年、长则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但从长远来看,人口、资源、生态等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战。“在耕地有限而人口众多的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袁隆平说。正是在他领衔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帮助中国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袁隆平领衔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已经完成了亩产700公斤的一期目标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目标,正在攻关亩产900公斤的三期目标
-
英新技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可避免遗传性疾病
英国科学家近日在试管受精领域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胚胎筛选技术,能够使接受试管受精的女性提高怀孕成功率,并有效避免一些遗传性疾病,为那些长期不孕的夫妇带来希望。 成功率显著提高 英国科学家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该项筛选技术的女性中,怀孕的成功率提高了2倍。即使是年近40岁的患者,这项技术仍然十分有效。 牛津大学的达根·威尔士是该项技术的发明者,他说,实验结果“让人震惊”。 在临床实验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胚胎在植入母亲体内后存活,在这其中,80%的胚胎最后安全出生。在英国试管受精案例中,受精卵最后成功孕育成胎儿并安全出生的比例只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
走在最前沿 中国科学家突破干细胞分化观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以往认为是促凋亡因子的细胞因子能在胚胎干细胞早期分化过程中发挥着抗凋亡作用,这揭示了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凋亡活动与胚层分化命运决定之间的关联和其调控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杨黄恬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之后获得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基因的突变并结合药理学研究策略,探讨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及成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和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等。
-
中科院第三代测序技术专家研讨会召开
2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的主持下,“中科院第三代测序技术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召开。中科院基础科学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计划财务局,半导体所、生物物理所、物理所、化学所、上海生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大连化物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所等不同学科方向的多家研究单位的院士、专家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局长孟宪平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处长邱宏伟作为专家受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生物局局长张知彬主持。 基因组所副所长于军、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俞育德以及相关项目人员向与会专家介绍回顾了几代测序仪的研发历程、关键技术及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所起到的推动意义,并就第三代测序技术的研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