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Nature methods发布单细胞测序新技术

    来自瑞典Ludwig癌症研究所及Karolinska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9月22日)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报告了一项获得重大改良的新技术,可以利用它来分析单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这一性能与从基础研究到未来癌症诊断的一切事物均存在关联。资深作者Rickard Sandberg 说:“在肿瘤和健康组织中有一些细胞的数量稀少,除了单细胞方法没有任何其他的技术能够对它们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使得我们能够鉴别各种各样组织中稀少且重要的细胞亚群。我们还能够利用它以从所未有的精确性,梳理分析随着胚胎发育为生物体或是肿瘤获得转移性,细胞从一种状态转换至另一种状态独特基因组的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4

  • 英研发微波指尖采血技术:4分钟可诊断贫血病

    科技日报伦敦9月22日电 (记者刘海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近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贫血诊断方法,利用微波技术,通过指尖采血对贫血病进行快速、无损诊断,4分钟内可完成所有检测。贫血是一种常见症状,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标准即可认定为贫血。贫血可引发嗜睡、黄疸、呼吸短促、身体虚弱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受到不同程度贫血的影响。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如缺铁、出血、造血功能障碍等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目前对贫血的诊断需要利用实验室进行血液样本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以便检测血红蛋白浓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24

  • Nature:诺奖之后,重大突破细胞重编程技术

    生物通报道  来自Weizmann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从成体细胞中除去一种蛋白质可使得它们有效地回到干细胞样状态。胚胎干细胞具有治疗并治愈许多医学疾病的巨大潜力。这也正是2012年的诺贝尔奖被授予用皮肤细胞生成诱导胚胎样干细胞(iPS细胞)这一研究发现的原因。然而这一过程一直以来都极其的缓慢且低效,生成的干细胞还不能完全用于医学用途。来自Weizmann研究所Yaqub Hanna博士实验室的新研究将大大改变这种状况: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揭示出了阻止干细胞生成的“刹车”,并发现松开这一刹车不仅可以同步重编程过程,还可将重编程效率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100%。这些研究发现或能帮助推动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3

  • 中国医学科学最新文章:一种高效产生造血前体细胞方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人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造血前体细胞及各种功能血细胞的潜能。但是, 目前的分化筛选模型定向诱导分化效率很低, 分化程序复杂且较难建立, 分化的细胞功能存在缺陷。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a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2

  • 新技术助蛋白质转印法提速

    在发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出现了30多年之后,这项技术仍然是获取特定蛋白可靠鉴定的关键。许多近期涌现的产品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蛋白质印迹实验的可重复性、敏感性、定量性以及速度。 有三个人都被认为发展了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方法,但其中只有一人才算得上是“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的命名者,他就是当时在西雅图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Bob Nowinski实验室工作的W. Neal Burnette。“Western Blotting”的命名中暗含了Southern Blotting(Edwin Southern在1975年发明的一项技术,使用胶、尼龙膜和

    来源:科学新闻

    时间:2013-09-18

  • 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抑制果蝇性欲防治害虫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使用基因技术抑制果蝇性欲的方法,他们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采用环保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据悉,这个国际研究小组由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的Yoonseong Park教授带领,包括来自美国、斯洛伐克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果蝇和红色面粉甲虫的基因组时,Park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神经肽,他们将它称为“natalisin”。“natalisin”是一个拉丁词,意为“birth(出生)”。 神经肽是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分子。每种动物的大脑中都含有几十个神经肽,其中每

    来源:新浪

    时间:2013-09-18

  • Nature Methods提出癌症分型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肿瘤几乎从来就没有共享过完全相同的遗传突变,这一事实使得人们为更好地将癌症类型分门别类、以及开发出更有效的靶向性治疗所付诸的科学努力面临困难重重。在发表于9月15日《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的这篇新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称作为基于网络分层(network-based stratification, NBS)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根据个体患者的异常突变,而是根据这些突变如何影响共享的遗传网络或系统来鉴别癌症亚型。课题负责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遗传学部门主管Trey Ideker 博士说:“分型是朝着个体化医疗目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7

  • 中国科学家最新Science获艾滋病研究突破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美国Scripps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CCR5 Chemokine Receptor–HIV Entry Inhibitor Maraviroc Complex”的文章,解析了CCR5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一种药物是如何作用于该受体分子,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负责完成,其研究组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其他研究人员包括Scripps研究所的Raymond C.Steven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3

  • BioTechniques:快速可靠提取mtDNA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能从真核细胞中提取出线粒体DNA(mtDNA),直接用于新一代测序,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的扩增偏向。这项成果发表在《BioTechniques》杂志9月刊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线粒体常常以几千个拷贝存在。线粒体基因组缺乏组蛋白保护,且靠近活性氧簇。这些因素,再加上mtDNA复制和修复机制的保真性有限,使得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率比核基因组高,带来了mtDNA的异质性。不过,mtDNA随机突变的有害影响可通过多个线粒体的存在而补偿。这种较低的选择压力让突变的mtDNA随时间积累,也让mtDNA成为各种破坏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2

  • 研究证实科学方法与道德间存深厚联系

    在过去数年里,公共舆论对科学研究的看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看法是消极的。层出不穷的学术欺诈以及围绕资金展开的无休止的争吵,使人们开始怀疑科研的诚信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许多人还将矛头直指政治色彩浓厚的科研项目。 毫无疑问,科学研究承载着价值。虽然对某种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推崇会导致科学假设与方法的偏离,但这是错在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方法本身。换句话说,个别科学家的偏见和错误一般不会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看法。实际上,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人们对于科学探索本身的看法可能是非常积极的。 独立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员对此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9-12

  • PNAS:遏制癌症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尽管在癌症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国的科学家们仍在寻找新的靶点和新一代的治疗方法来对付全国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近期来自纽约大学化学家和南加州大学的药理学家们协力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药物发现平台。在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纽约大学化学系教授Paramjit Arora研究小组和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的Bogdan Olenyuk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蛋白质结构域模拟物”( protein domain mimetic)合成分子,它能够靶向两种蛋白质:转录因子HIF-1α和p300/CBP辅激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汇集在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11

  • 早期检测结肠癌的无创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在这一期的《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杂志,一个德国团队介绍了一种高度灵敏的方法,能够检测引发结肠癌的遗传变异,从而有望实现无创的结肠癌筛查。据文章的通讯作者,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助理教授Bettina Scholtka博士介绍,携带遗传变异的癌前细胞会释放到粪便样本中,但只有当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肿瘤细胞才能在血液中被检测到。因此,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而言,粪便比血液更好。大约60%和40%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分别带有APC和KRAS基因中的遗传变异。由于这些变异也存在于癌前病变中,故检测它们的方法也能协助早期发现结肠癌。然而,在大量正常DNA的背景下寻找基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9

  • 细胞重编程研究新突破:非哺乳类动物重编程

    ——利用小鼠基因,研究人员完成了非哺乳类动物已分化细胞的部分重编程生物通报道:将已分化的细胞重编程,令其恢复多能性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突破,这一成果也因此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两位科学家因证明“成熟细胞能被重编程恢复多能性”站在的科学的最高领奖台上。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多能性重编程应用主要还是限制在哺乳动物中。近期一组研究人员在9月3日的eLife杂志上发表最新成果,证明了非哺乳类动物的几种模式生物:斑胸草雀,鸡,斑马鱼和果蝇的细胞能通过重编程诱导出多能性来。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这些细胞只部分重编程,因此并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文章第一作者Ricardo Rossello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9

  • 日本研发新技术 30分钟判断禽流感传人可能性

    日本企业KANEKA、东京大学和筑波大学等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只需约30分钟时间便可检测出禽流感病毒传染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借助该技术,保健站的员工和研究人员可在发现鸟类尸体的现场进行调查,这将使人们更容易采取防止病毒传染扩大的对策。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检测精度等进行改良,力争3年后投入实际应用。流感病毒通常呈刺毛状,刺毛粘附在动物细胞表面被称为“糖链”的物质上进行传染。由于鸟类和哺乳类的糖链形状不同,所以鸟类的病毒通常不会传染给人类。不过,今年春季的H7N9型病毒发生了变异,变得容易传染给人类。此次开发的新技术可检测病毒是否会粘附在人类的细胞上。具体方法是人工制作人类的糖链,而鸟类禽流感病毒一旦与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13-09-09

  • 新技术准确定量罕见的mtDNA缺失

    生物通报道 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一种新工具,能够准确分析与多种疾病和衰老相关的极罕见线粒体DNA缺失。这项成果在线发表于《Aging Cell》杂志上。mtDNA突变的积累与衰老、神经肌肉疾病和癌症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目前的方法无法准确定量和鉴定新的缺失事件,因其发生频率非常低,正常组织中每1亿个线粒体基因组约有一个缺失事件。为了解决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ddPCR的分析方法,来高分辨率地分析这些罕见缺失。他们将这种方法称为“数字缺失检测(Digital Deletion Detection)”,简称3D。文章的通讯作者Jason Biel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6

  • 解决“抗体瓶颈” 新方法可批量制备可再生抗体

    近日,来自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自然-方法学》上撰文称,他们找到一种用于研究基因组调控的高质量可再生抗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解决“抗体瓶颈”问题--目前用于检测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的抗体都不可再生且无法特异识别目标。 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不仅仅是组成DNA的四种碱基,与DNA有关的蛋白特别是组蛋白也能调控。这些组蛋白的化学修饰比如在一种特定氨基酸中增加甲基团等,可以影响DNA中编码的基因是否得到表达。研究人员非常依赖于抗体来识别这些组蛋白受到的特定修饰以了解其对基因组调控的影响。 但目前的挑战在于,这些抗体大多经过不同批次从动物体内产生获得,而每批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质量变化。一旦某批次质量

    来源:生物360

    时间:2013-09-06

  • 谢晓亮发表Science新突破:癌症快速检测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利用一种新型激光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脑肿瘤组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封面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区分活体小鼠大脑中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有助于外科手术的进行。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晓亮(Sunney Xie)教授,谢教授曾获美国物理学会的青年光谱学家奖、以色列总统奖等多项殊荣,现已被聘为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客座教授。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组在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5

  • 北大解决克隆技术伦理难题

    北京大学近日公布一科研成果称,一只叫做“贝贝”的黑白相嵌小鼠在其生命科学学院干细胞和再生生物学实验室的诞生,不仅验证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论,还意味着未来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可能迈进一大步——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所需的细胞来源有望得到解决。7月18日,国际学术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和博士后赵扬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该成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成体细胞“发育时钟”逆转、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2012年,由于发现可以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9-04

  • 仿生技术让空气取水效率提高五倍

    多年前,研究人员通过对存活于干旱和沙漠地区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研究发现,这些生物体均具有从短暂飘过的雾气中获取水的能力。据此原理,过去17年来,许多从雾气中取水的装置纷纷被制造出来。但如何使这种装置的取水效率达到理想状态,仍然让人困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近日宣称,他们研究出一种新的雾气取水系统,可以将取水效率提高5倍以上。从空气雾气中取水的基本原理是编织一张超大网络,让空气中的细小水珠遇到网线后凝聚成大水珠而被收集。MIT研究人员经过对比仿生研究发现,决定雾气取水效率的因素有三个,即网丝的粗细、网丝间距的大小和网丝表面的涂料。现有技术装置主要是由聚烯烃材料编织的网络,虽然此网编织起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04

  • Nature新成果:ddPCR技术助力定量miRNA

    生物通报道:来自Bio-Rad公司,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bsolute quantification by droplet digital PCR versus analog real-time PCR”的文章,证明了液滴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能用于不同情况下,准确,可重复性的血浆和血清microRNA(miRNA)量化检测,这将为miRNA及其它核酸用于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应用铺垫了道路。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日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Fred Hutchinso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03


页次:214/494  共9869篇文章  
分页:[<<][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