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方法制造无差错长DNA序列
近日《自然—方法学》介绍了一种可制造包含了数千碱基对的无差错长DNA序列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技术并在无参照测序组的情况下简化了细菌基因组的组装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细菌基因组在生态学和病理学中充当的角色以及跟踪其进化。 细菌基因组通常是由通过第二代测序设备产生的短DNA序列片段拼合而成,但这样产生的基因组存在着一些难以填满的空隙。最近研发出的一些混合法将不同测序技术结合并填充了短序列组装后留下的空隙,比如那些由常规第二代测序设备产生的空隙和那些由SMRT测序技术产生的虽然精确度较差,但更长一些的序列片段的信息所导致的空隙。这种方法需要复
-
华人科学家Nature操控基因表达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尽管人类细胞中有着大约2万个基因,根据细胞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的基因表达开启,且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改变。要弄清楚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员需要一些工具以同样短的时间尺度来操控它们的状态。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和Broad研究所开发的一项新技术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只需用光照射细胞就能够快速地启动或终止任何目的基因的表达。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助理教授、McGovern 脑研究所及Broad 研究所核心成员张峰(Feng Zhang)博士。其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设计新的分子工具来操控活体大脑。
-
新技术利用葡萄糖诊断癌症类型
一种用于检测肿瘤中非放射性葡萄糖分子摄入情况的无损技术能帮助诊断癌症类型并评估病人的治疗反应,这是《自然—医学》上一项研究给出的结论。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需要摄入更多的葡萄糖以产生能量和制造细胞增殖所需的阻断物。Simon Walker-Samuel等人开发的这项技术被称为葡萄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coCEST),同其他黄金标准技术以及诸如缺氧之类的肿瘤代谢标记相比,该技术在测定肿瘤的摄入葡萄糖代谢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他们已用该技术确定出了含有不同致命结构的多种结直肠肿瘤类型。因为该技术已被证明与其他放射性检测技术具有相同的效果,而该技术使用的是未标记的葡萄糖,这将使临床应用成本更便宜,
-
国产艾滋疫苗进入二期实验 专家称将有重大突破
“目前我国自主产权的艾滋病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在三五年之内将有重大的突破。”昨日(7月23日),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时透露,我国正在研制自主创新的艾滋病预防疫苗,佑安医院承担着这一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在通过第三阶段验证后就可临床使用。 针对艾滋病治疗,李宁强调,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艾滋病作为慢性疾病对待。目前国际上已有生物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艾滋病治愈的个案报道,这都说明艾滋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新药品和新治疗方法不断产生,根据病人不同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状况,艾滋病治疗已有六大类三十多种抗病毒药物。比如大家熟知的鸡尾酒疗法,就是
-
Nature突破性发现:X染色体对精子的重要作用
生物通报道:一项最新研究通过详细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女性染色体的X染色体,其大部分组成成分在精子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特殊作用。 这一令人感到惊讶的研究新发现,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由Whitehe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完成。同时这一研究也指出了另外一个颠覆性的结论:X染色体被认为是基因组中最稳定的染色体,但是这一发现表明实际上X染色体发生了一种相对快的进化改变。这些对于X染色体生物学和医学来说,说明需要重新开始审视研究X染色体了。领导这一研究的是Whitehead研究所所长David Page,他表示,“我们认为这表明X染色体具有双
-
Nature子刊破解siRNAs技术难题
生物通报道 由于短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siRNAs)具有沉默致病基因的潜力,其成为了目前许多研究的主题。然而,要有效地发挥治疗效应,必须首先让细胞摄取siRNAs,使其进入到细胞溶质(cytosol)中——这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利用纳米粒子(LNPs)将siRNAs传送到靶细胞中,然而采用这种方法事实上只有非常少量的siRNA分子能够到达细胞质。现在,几个研究小组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确定了导致这一传送问题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一些策略可以改善siRNA的摄取,将使得科学家们重新恢复对于siRNA治疗的热忱。马克
-
全球首例接受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筛查的试管婴儿健康成长十一个月
2013年7月22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基因)和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中信湘雅)联合宣布,已成功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体外受精获得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分析。该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揭开了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新篇章,为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PGD是指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和DNA分析技术对移入到子宫腔之前的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或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选择无异常的胚胎移植入子宫后建立妊娠,从而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妊娠和出生。自2010年开始,中信湘雅与华大基因将PGD与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已为33对夫妇进行胚胎移植,成功妊娠的夫妇为22例,成功率达66.7%。
-
新方法可高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其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方法,通过检查血液中两种小核糖核酸数量的变化,能以很高的准确率确定患者是否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小核糖核酸是一类不编码制造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手脚等关节部位的慢性炎症,往往会导致关节和周边骨骼功能破坏和畸形。目前,日本国内约有60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但是利用以前的检查方法,约有30%的患者难以得到早期诊断。 京都大学特聘副教授吉富启之率领的研究小组,对约100名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关节疼痛和变形的患者血液进行了检查,发现被称为“miRNA-24”和“miRA
-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Science突破性重编程技术
生物通报道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无需加入有可能增加危险突变或癌症风险的基因,就可以将成体组织细胞重编程为像胚胎干细胞一样的万能细胞。自2006年首次报道创造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以往,他们曾设法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来减少所需的基因数量,但总是无法避开一个基因:Oct4。现在,在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中,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仅利用化合物就可成功构建出iPS细胞,他们将之命名为CiPS细胞。北京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邓宏魁(Hongkui Deng)和他的研究团队,为了寻找Oct4基因的化学替代物对1万个小分
-
裴端卿、赖良学等人利用TALENs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免疫缺陷性家兔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技术应用于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台。并利用该技术平台成功地将负责T细胞和B细胞重排的重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该成果于7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Cell Research上。家兔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动物,对其某些遗传性状进行定向修饰,可大大地拓展家兔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世界上还没有建立起具有生殖系嵌合能力的家兔胚胎干细胞系,兔的克隆效率又极低,获得基因敲除兔的难度极大,效率极低。目前,国际上只有一例基因敲除兔的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3-07-22
-
中国科学家取得多潜能干细胞突破
中国科学家18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一种非常简单和更加安全的方法,将体细胞制成多潜能干细胞,并用这种细胞培育出多只健康的小鼠,其中一只叫“青青”的小鼠刚过完100天的生日。研究人员说,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的发展,即克隆组织和器官以用于疾病治疗。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才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成为成体细胞后会逐渐丧失这一功能。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使用导入外源基
-
Nature新突破:首次破解糖尿病关键GPCR结构
生物通报道:GPCRs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近期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绘制并分析了人胰高血糖素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的三维原子结构,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肝,肾细胞中,能用于调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潜在靶标。“我们的数据将改变当前针对胰高血糖素及其受体的药物设计的观点”,文章作者,Fai Yiu Siu博士表示。TSRI教授,文章通讯作者之一
-
中外学者Nature杂志获2012诺奖研究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agon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的文章,绘制并分析了人胰高血糖素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的三维原子结构,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肝,肾细胞中,能用于调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是潜在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GPCRs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
-
天津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凋亡检测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李兵辉(Binghui Li)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遗传编码荧光生物传感器,证实在蛋白质裂解激活的条件下,这种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细胞内的caspase-3活性。相关成果发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凋亡(apoptosis)同细胞增殖、分化一样,是多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不仅与许多正常的生理过程有关,而且细胞凋亡异常还是许多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都已注意到存在异常的细胞凋亡。因此
-
PNAS发表再生医学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 来自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衍生的血管前体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生成了功能性的血管,这些血管维持了长达9个月。在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利用来自健康成人以及1型糖尿病个体的iPSCs,在小鼠大脑外表面或皮肤下生成血管的过程。论文的共同资深作者、麻省总医院Steele 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Rakesh Jain 博士说:“发现让成熟细胞恢复到可分化为多种不同组织类型的‘干细胞样’状态的新方法,为细胞再生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如何将这些iPSCs衍生为功能性的细胞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
-
[2013年10大突破性技术]产前DNA测序:成长的烦恼
自香港科学家卢煜明(音译)在1997年发现孕妇血液中存在胎儿DNA这一现象至今,无创产前DNA测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迈向市场。胎儿全基因组测序已经成为基因组革命的下一个前沿领域,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胎儿全基因组测序也不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重要性:未来,儿童出生时,医生就能完整地列出他们在遗传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突破:通过孕妇的血液来对胎儿的DNA进行测序。 主要参与者:美国基因分析仪制造商Illumina公司、美国无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最新文章比较高通量筛选方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P2X7受体是嘌呤-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家族 P2X的一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疼痛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 已成为大型制药公司新的研究热点。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
-
3D打印技术处在最初始的原点 中国或成领头羊
谈论3D打印早已不是极客们的专利。在中国,它引发了从业界到官方,中央到地方的热议。不过,世界头号电子元件制造商鸿海集团CEO郭台铭近日开炮,声称“把3D打印机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噱头而已”。 对此,《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一书的两位作者——康奈尔大学机器人研究专家胡迪·利普森(以下简称利普森)和曾在微软与康奈尔大学从事产品研发的梅尔芭·库曼(以下简称库曼)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回应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确有误导性,目前3D打印技术还处在最初始的原点,但3D打印的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的突出体现。 金属打印市场最广 《21世纪》:3D打印技术在上个世纪就被发明出来,但为何现在
-
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抗旱新技术
(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许永在最新研究中,共同发现了脱落酸受体激动剂AM1,为农业生产中的节水抗旱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日前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尽管传统的抗旱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在目标物种中缺少合适的遗传变异,所以节水抗旱作物品种的育种效率一直不高。此外,植物的抗旱机理复杂,涉及多基因的协同控制,并且还受到如干旱发生时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提高作物抗旱性存在较大难度,加之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使用尚存疑虑,所以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存在很大阻碍。 脱
-
科学家希望从裸鼢鼠身上找到抗癌方法
这种几乎不长毛又是瞎子的老鼠看起来其貌不扬,就像是从火星来的,然而,它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却可能很不一般。这种老鼠学名裸鼢鼠,科学家们现在认为它可能是人类通往抗癌胜利大道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延长人类寿命的关键因素。其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与所有哺乳动物不一样,这些定居在非洲东南部的小家伙压根儿不会得癌症,对疼痛也没有反应,而且能活接近30年!科学家们期望能从这种小动物身上开发出新的药物,不仅能治癌症,而且能搞定如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等疾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