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但转基因技术和其他高技术一样,如有不规范的研发和滥用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倡议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及在相关机构中负责转基因技术安全监测和评价、检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对人类社会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社会沟通,促进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一、一般原则科学家所处的特殊位置及角色,使其应具有两方面的责任担当,一方面体现在使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发
-
丹麦科学家或将发现攻克艾滋病毒新方法
丹麦科学家正在等待结果,以期证明“找到可大范围应用且不太昂贵的治愈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方法是可能的”。 他们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检验治疗HIV的一种“新策略”。该策略是将HIV病毒从人类DNA中取出,并被免疫系统永久消灭。 这将是朝找到消灭HIV病毒的疗法迈出的重大一步。HIV导致艾滋病。 科学家目前正在对他们的疗法进行人体试验,以期证明其有效性。在实验室试验中,该疗法已经被证实有效。 新疗法需要将HIV病毒从其在DNA细胞中形成的“存储库”中释放出来,使其到达细胞表面。病毒一旦来到细胞表面,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就能在被一种“疫苗”激发的情况下将病毒
-
我学者开创活体可视分子水平“早早期”肿瘤诊断新方法
科技日报记者日前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获悉,该院申宝忠教授“肿瘤标志物靶向分子成像在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监测中的应用”项目,近日被授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申宝忠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肿瘤标志物的“系统性可视化”理论,开创了抗肿瘤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价新模式,为实现肿瘤活体状态下,可视化分子基因水平的“早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是否存在及其性质的重要表达,如能精确揭示其存在及变化,将对肿瘤诊断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申宝忠介绍,该项目以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肺癌和乳腺癌为研究重点,利用分子成像技术与方法,在活体状态下将肿瘤分子标志物表达及其相关的分子事件变成直观图像,同时
-
科学家可能很快就会找到对付艾滋病病毒方法
腾讯科技讯(拉里)北京时间4月28日消息,据businessinsider消息称,丹麦科学家对于他们的重大研究成果难掩兴奋,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寻找到了一种可大规模推广、且费用较低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他们正在对所谓“独特的治疗方法”进行指导性的临床试验。具体来讲,这一尚处试验阶段的治疗方法可以将HIV病毒从患者的DNA中剥离出来,并通过免疫系统将病毒永久性的毁灭。也就是说,人类在面对HIV这一可以引发艾滋病的攻坚战中终于又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据称,为了证明这种方法是安全可靠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最终的人体试验。 该方法将会涉及到一项非常关键的医疗技术,它可以将HIV病毒从DNA细胞中的“储液囊”里完全
-
Nature重大突破:破解蛋白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飞跃性的成果,能令科学家们更深入的了解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在溶液中的结构状态。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SAXS)或中子(SANS)SAS小角散射实验数据,开发出了一套新指标,这将能令所需时间缩减达20倍。文章作者Robert Rambo表示,“SAS是唯一一种能在单个图像中反映大分子完整热力学状态的技术”。“在之前的研究中,SAS分析主要集中在离散结构状态中的颗粒”,“但是,对于生物学而言,许多蛋白质和蛋白复合物并不是乖乖的听话,它们可能非常多变,导致了弥漫型的结构状态。我们的这一套新衡量标准适
-
新方法十分钟可判断睡眠深度
新华网东京4月26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研究人员25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只需约10分钟就能判断睡眠深度的方法,并在动物实验中确认了有效性。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这种新方法首先根据人或动物的脑电波和肌电图数据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对脑电波频谱进行全面分析,实现对睡眠深度的自动判断。在对实验鼠进行的实验中,新方法判断睡眠深度的准确率超过90%,从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小组指出,对人类等多数动物来说,睡眠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理现象。睡眠有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休息状态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大脑仍在活动的快速眼动睡眠两种基本状态。以前判断睡眠状态主要通过目视确认脑电波和肌电图,
-
中国学者:一种抑制禽流感病毒增殖的方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动物及人类严重的、有时是致死性的疾病, 其以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细胞因子风暴”和病毒增殖引起的多器官衰竭为特征。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农业
-
基因组学突破性成果:斑马鱼序列解析
ALEXANDER F. SCHIER/编译: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谢训卫 人类发育,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的过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基因和其变异体,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变异体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过去的20年里,斑马鱼逐渐成为研究人类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动物。在《自然》杂志网站发表的两篇文章里1,2,报道了斑马鱼参考基因组序列和完成超过10,000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断裂性突变体的鉴定,与最近的研究报道一起将有力地促进人类疾病研究3-7。常见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手段是确定某个特定的突变对机体表型的影响,如骨骼,生理机能和行为模式等。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具有个体小,易于获取,胚体透明等特点,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进
-
Cell突破性发现,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曙光
生物通报道 生物学家们在新研究中证实,肝脏中的一种激素可以刺激胰腺中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生长。他们希望这一研究发现将促使开发出糖尿病新疗法。来自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联合主任Douglas Melton领导研究小组,通过利用一种结合胰岛素受体的肽来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鉴别了这种称作为betatrophin的激素。证实它可以引起动物胰岛素分泌胰腺β细胞增殖。研究人员随后搜寻了显示活性增高的基因,将范围缩小到了一个他们能将之与betatrophin生成联系起来的基因上。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将betatrophin注入到8周龄的小鼠体内,它们的胰岛素分泌胰腺β细胞增殖平均提高了17倍。研究小组
-
新技术助iPS细胞更好变为肌肉细胞
新华社东京4月24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大幅提高了把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成肌肉细胞的效率,并能通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肌肉细胞在体外模拟肌肉萎缩症的病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的美国在线科学杂志《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了这项成果。iPS细胞是一类具有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潜力的细胞,研究人员通过向iPS细胞中注入名为MyoD1的基因,使高达70%至90%的iPS细胞转变成了骨骼肌细胞,而此前的转变效率只有40%左右。 &n
-
实验室创新技术评选 投票开始啦
-
艾滋病研究大师最新文章:详解HIV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共有三位,其中两位均是由于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得此项殊荣,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的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女科学家,她主要从事反转录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近期这位大师级学者发表文章,解析了近期在HIV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指出了针对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的一些可行策略。文章指出,即使是在最近,当询问艾滋病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HIV感染者是否能被治愈的时候,大多数人给出的还是悲观的答案。但是也有好消息传来:《新英格兰医学
-
美科学家发明单细胞分辨率脑功能成像新技术
据《自然·方法》杂志最新报道,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莉娅·法姆研究学院的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光片显微技术实现了对斑马鱼胚胎全脑约80%区域神经元的功能成像,同时记录的活动神经元超过8万个,分辨率达到单细胞水平。这是人们迄今为止实现的分辨率最高、同时记录神经元数最多的脑功能成像。 在此之前,科学家利用现有技术每次最多仅能同时记录约2000个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科学界对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兴奋。虽然目前该技术在使用条件上还存在诸多限制,但科学家们认为该技术将使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脑的不同区域如何协同工作。 &n
-
日本开发快速诊断H7N9技术 试制预防感染疫苗
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24日报道,针对在中国发现的H7N9型禽流感问题,日本已经开始启动相关研究。德岛文理大学开发出了快速诊断是否感染的技术。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计划试制通过喷入鼻子来预防感染的疫苗。北海道大学也将使用从禽流感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来进行疫苗研究。德岛文理大学教授伊藤悦朗开发出了一种通过检测鼻涕来诊断是否感染的技术。使用准确性高于市面上销售的检查设备的专用仪器,15分钟便可得出结果。目前,德岛文理大学正在与诊断用医药品开发公司等联手,开发便携的的诊断试制药和诊断仪器。伊藤教授说:“只要有纯度更高的H7N9型的病毒株也能应对”。 德岛大学教授木户博特开发出的诊断技术可以一次性诊断出对
-
Nature子刊:新技术开辟表观遗传研究新领域
生物通报道 来自犹他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HCI)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强有力的新技术,可在人类RNA中鉴别出一组称作RNA胞嘧啶甲基转移酶(RMTs)的酶的靶标。他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一种与人类精神发育迟滞和癌症相关的特异RMT——NSUN2上,发现并确认了大量从前未知的RMT靶标,从而表明了这一技术的效力。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4月21日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研究的共同作者、Huntsman癌症研究所基础科学高级主管Bradley R. Cairns 说:“虽然人们知道RMTs已有多年,然而实际上对于人体中的大多数这些酶仍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Nature子刊突破性干细胞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第一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转化成了神经细胞,帮助小鼠恢复了学习和记忆能力。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发表在4月21日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神经生物学家张素春(Su-Chun Zhang)教授,现受聘为复旦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研究领域,其曾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人胚干细胞诱导出神经干细胞与运动神经元。张素春教授说:“新研究第一次证明了,人类干细胞可以成功将自身植入到大脑中,治愈神经功能缺陷。”“一旦进入到小鼠大
-
Science重大突破:首次公布大脑3D研究结果
生物通报道:去年年底Science杂志预测了未来一年的科研热点,其中之一就是Connectomes,这是在大科学项目清单中重点强调的一个项目,也就是找到人类大脑的“布线图”。为了了解这个神奇的大脑网络,此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经推出了人类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并且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其联邦预算提案中计划推出一项长达10年,研究经费至少会达到30亿美元的人脑研究项目:大脑活动图项目(Brain Activity Map project),探讨人脑活动功能及做出大脑活动综合图。近期关于大脑研究的重要成果接连不断,如大脑定位新机制(Nature重大突破:首次揭
-
华大基因宣布向雅安地震灾区提供无偿技术服务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严重。在此紧急关头,华大基因希望能为灾区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华大基因宣布将无偿为地震灾区提供包括疫情监控、应急病原微生物检测、身份辨识、伤患治疗需要的HLA配型检测等各项技术服务,并将捐赠首批10万人份诊断试剂用于输血安全、病原检测等应用。华大基因已有前线人员于20日夜里赶至雅安灾区,将随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汇总前方需求及时反馈,为应对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华大基因已协调好所有可能用到的平台资源,并做好了技术和人员储备,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调配下,随时组织科技救援队伍赶往一线。华
-
两篇Nature,Cell子刊文章获得iPS重要突破
生物通报道:来自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URMC)的研究人员重编程皮肤细胞,令其转变成脑细胞,这也许将能用于治疗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小儿脑白质营养不良(pediatric leukodystrophies)。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成功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生成大脑中神经信号关键细胞群。同时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则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oligodendroglial cells by direct lineage conversion”的文章,直接将鼠的皮肤细胞变为功能性的脑细胞。这两项成果均代表着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大迈进。对于第一项研究,罗切斯特大学医
-
Nature子刊:创新iPS诱导技术
生物通报道 无需其他细胞种类,无需药物人为地支持细胞生长,也不会激活癌基因。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们证实,只需要阻断一个膜蛋白就可以用成熟的哺乳动物细胞大量培育出干细胞和组织特异性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旗下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论文的共同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肺、过敏和危重症医学部副教授Jeffrey S. Isenberg说,科学家们希望实验室培育的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能够生成如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等特化细胞,有一天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修复损伤组织。“尽管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