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Science重要成果:蛋白质组绘图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细胞内正在发生的事件,科学家们需要知道数以千计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的定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家们现在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以标记细胞某一特定区域中所有的蛋白质,从而更准确地绘制这些蛋白质的图像。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裔女科学家、化学副教授Alice Ting,她曾师从诺贝尔获得者钱永健,因为在标记和观测活细胞内特异蛋白上所采用的创新技术而曾获得多个行业大奖,包括NIH“院长先锋奖”。在这篇发表于1月31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中,Ting和同事们利用这一新技术鉴别了定位在线粒体基质上的近500个蛋白质。Ting说:“能够获得活细胞时空分辨分子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PNAS:科学家成功突破血脑屏障

    生物通报道: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科学家们克服了脑部疾病治疗的主要困难,他们设计了一个成功穿过血脑屏障的大分子药物,在小鼠模型中逆转了神经系统的溶酶体贮积症。文章于二月四日提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杂志的网络版上。“这一研究为人们提供了穿越血脑屏障的无创治疗方式,将大分子药物送入脑部治疗溶酶体贮积症,”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Dao Pan博士说。“这种方法也能用于开发治疗其他脑部疾病的药物,例如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科学家将部分载脂蛋白E(apoE)与起治疗作用的溶酶体酶IDUA融合起来,组成大分子药物,并将其称为IDUAe1和IDUAe2。研究人员用这些药物在体外处理来自粘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Nature方法: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  杜克大学的生物工程师在实验室中构建出了一种系统,模拟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中的人类基因被开启。他们认为这一成果将使基因治疗研究以及合成生物学新兴领域受益。相关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这一新方法应该可以帮助基础研究科学家揭示多种不同基因“开启”或“关闭”的效应,并帮助临床医生开发出针对人类疾病的新基因治疗。杜克大学Pratt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助理教授、基因组科学和政策研究所成员Charles Gersbach说:“我们知道人类基因不仅是开启或关闭,也可以在广泛水平上被激活。然而,我们也知道自然情况下人类基因受到很多蛋白间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5

  • 最新两篇Nature论文发布核移植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两位科学家,其获奖理由是在“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恢复多能性”方面的杰出贡献,除了备受瞩目的iPS技术,另外一位科学家John B. Gurdon利用的就是核移植技术,这是一种将动物体细胞核全部导入另一个去除了胞核的细胞内的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令体细胞重编程,而且用于基因治疗。在最新一期(1月31日)公布的Nature杂志上,articles类论文公布了这样两项研究成果,均通过核移植,移除了一个未受精卵细胞的细胞核,用另一个供体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替代,从而避免线粒体遗传病的发生。这不仅是临床上基因治疗领域的一项进步,也是基础研究中核移植技术的一个突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2-01

  • 中信湘雅与华大基因成功开发单细胞CNV分析新方法 助力生殖临床应用检测

    近日,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一种基于全基因组低覆盖度测序,从单细胞水平检测拷贝数变异(CNV)的信息分析方法(简称单细胞CNV方法),并将该技术回顾性分析了38个胚胎滋养层细胞。经过研究,科研人员发现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未来可大力辅助生殖临床应用检测。科研人员通过募集,获得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及微重复患者,以及三例胚胎样本。对细胞分离及活检取样单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低覆盖度高通量测序。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这种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单细胞CNV检测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全基因组扩增偏差问题,并能够从单细胞水平更加准确地检测拷贝数变异。这一新技术能从单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2-01

  • 记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

       朝阳穿过云层,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高大的石柱上。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举行。   鲜花、掌声、笑脸……气氛热烈而庄重。一个个经过多年研究取得成果的课题,一位位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的科研人员,受到表彰与肯定。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尽管此前早已获知这一消息,但真正在大会上公布的那一刻,课题的组织单位与牵头承担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以下简称“认可中心”)还是沸腾了。“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课题经过近10年的奋力攻关,上百人呕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时间:2013-02-01

  • 基因疗法获突破癌症不再是绝症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28日报道说,在未来5年内,通过一种革命性的疗法——基因疗法,癌症可能不再是绝症,转而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而癌症患者的寿命,有可能从目前的几个月,延长到10年左右。   英国癌症研究学院主管阿伦·阿什沃思教授介绍说,所有患者在不久后将拥有他们癌细胞的DNA,即它们的基因序列。医生可以根据这些癌细胞的基因对症下药,把癌症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这样,癌症就可以从一种致命的绝症,转变成一个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我们应该对治愈癌症充满信心,但更现实的想法是,帮助那些患者延长寿命。”阿什沃思说,“患癌症的大多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所以,把癌症转变为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13-02-01

  • Nature值得关注的技术:让机器人检查样品

    生物通报道:《Nature Methods》杂志将2012年度技术授予了定向蛋白质组学(targeted proteomics)。同时,杂志还介绍了2013年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纳米孔测序仪(Disruptive nanopores)、微生物组功能研究(Probing microbiome function)、近红外荧光探针(Near-infrared probes)、干细胞体外微环境(In vitro niches)等等。在这些值得期待的技术中,最后一项最为令人感到有趣,那就是Machines learn phenotypes(让机器来分析表型),其实说到让机器人来操作实验,其实并不新奇,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1

  • 高分子薄膜缓释技术或成为疫苗接种新方法

        据麻省理工学院新闻网1月28日报道,该校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类似于膏药的疫苗,这种疫苗通过高分子薄膜的方式输送药物,可提高DNA疫苗的有效性。相关论文1月27日发表在《自然·材料学》杂志网络版上。    疫苗通常由灭活病毒制成,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帮助免疫系统建立屏障阻止病毒感染。然而,这种方法对于艾滋病等病毒而言过于危险。近年来,为开发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疫苗,许多科学家在探索制造DNA疫苗。    大约20年前,科学家发现,一种DNA编码的病毒蛋白能够在啮齿动物中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31

  • 昆虫的肠道微生物暗示生物燃料的突破

    昆虫的肠道的内部可能存在着解决生物燃料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的关键:如何高效地将坚韧的植物废料转化为能盈利的燃料。全世界每年生产约50万吨木质素,大多数是作为将植物中糖、或纤维素转化为乙醇之后的废料。科学家们在本月(1月10日)《PLoS遗传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称,昆虫具备的天然的催化剂能被用来更高效地将植物转化为生物燃料。植食性昆虫通常依靠它们肠道内的微生物使用这些分子来消化植物物质比如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通过对蝗虫、白蚁和斜纹夜蛾毛虫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发现当前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它们分解植物物质的能力与昆虫们所吃的东西相关。他们表示,这些研究结果也许可以用来指导寻找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3-01-31

  • PNAS发布癌症基因表达分析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更好地了解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中RNA有可能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将推动更深入地了解肿瘤全基因组测序检测。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当研究人员测序癌细胞的RNA时,他们可以将之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看看哪里存在更多的RNA。这有助于他们找到有可能引发癌症的基因和蛋白质。然而除确定一些已知的诱发因子之外,它还有什么意义呢?存在更多的RNA是因为它合成过快还是因为它的降解太慢所致?生物平衡的哪部分发生了背离?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工作,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帮助解答这些问题。这一技术涉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北京大学Nature发表代谢研究突破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医学部及第三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E3泛素连接酶MG53在胰岛素抵抗及代谢性疾病起重要作用,相关论文“Central role of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 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发表在1月27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肖瑞平(Rui-Ping Xiao)教授和曹春梅(Chun-Mei Cao)副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Nature值得关注的技术:完整蛋白复合物质谱分析

    生物通报道:《Nature Methods》杂志将2012年度技术授予了定向蛋白质组学(targeted proteomics)。同时,杂志还介绍了2013年值得关注的技术,包括纳米孔测序仪(Disruptive nanopores)、微生物组功能研究(Probing microbiome function)、近红外荧光探针(Near-infrared probes)、干细胞体外微环境(In vitro niches)等等。除了定向蛋白质组学之外,Nature也特别推荐了关于完整蛋白复合物质谱分析技术,指出这种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检测和分析大型的天然蛋白复合物,这对于解析复合物功能和作用原理至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干细胞技术使手臂上长出鼻子来

        据《每日电讯报》近日报道,一位因皮肤癌失去了鼻子的英国商人,最近通过干细胞技术,在其手臂处长出一个与自己原来的鼻子一模一样的新鼻子,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通过移植手术,让他的鼻子“失而复得”。    伦敦大学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教授亚历克斯说,这位男士的新鼻子被设计成与原来的一模一样,外表看起来几乎完全一致,并希望它将有嗅觉的功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曾尝试在老鼠身上生长耳朵用于移植,但是最终失败了。而此项实验首次标志着通过干细胞技术可使一个完整的鼻子从无到有地生长,未来可能被作为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9

  • 2013年十大热门技术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报道,在刚刚开始的2013年,除了一系列新技术将最终浮出水面外,很多现有的技术也将走向普及,成为热门。这一年,DNA排序的速度将更快,成本也更低;先进的认知无线电装置能够在拥挤的无线电频道中寻找可用频段;电动汽车也将采用非接触式的感应充电技术。下面就是2013年的十大热门技术。   纳米孔基因排序   2008年,DNA联合发现者詹姆斯·沃森的完整基因组排序用了4个月时间完成,耗资接近150万美元。现在,商品化的纳米孔基因排序技术已经近在眼前。借助于这项技术,完成排序只需要短短15分钟。破解一个基因组需要将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耗资3万美元的数台测序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3-01-29

  • Cell公布癌症突破性研究:全新特殊位点

    生物通报道:科学家们认为,癌症源自基因组中脆性位点(fragile site)上的DNA损伤,最新公布在Cell杂志上(1月24日)的一篇论文中,来自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脆性位点,这些位点能令患有一类血癌: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的DNA发生改变,这将有助于开发新型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也有利于其它种类癌症的研究。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癌症研究所的André Nussenzweig,他表示,“这项研究描述了B细胞淋巴瘤基因组不稳定性的一种基本机制,这是首次发现这一作用机理,我们的这项在小鼠中进行的研究,也许对于人类的癌症发生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淋巴瘤是一种属于免疫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PNAS革新技术:大分子轻松“挤”进细胞

    生物通报道:细胞膜围绕着活细胞,严格控制进出细胞的物质。细胞需要这一屏障来控制内部环境,但这也使科学家们无法轻易向细胞导入大分子,例如用于成像的纳米颗粒和用来重编程多能干细胞的蛋白。日前,麻省理工MIT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将大分子送入细胞膜的新途径,让细胞挤压着通过狭窄的管道使细胞膜打开临时性的小孔。该方法非常安全有效,RNA、蛋白或纳米颗粒等任何漂浮在细胞外的大分子都能轻松进入细胞膜。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研究人员用这一技术成功向细胞导入蛋白进行iPS重编程,成功率比现有方法高10至100倍。此外,他们还用该技术运送了碳纳米管和量子点等纳米颗粒,来对细胞内部事件进行成像和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5

  • Nature:DNA存储再获重大突破

    生物通报道:科学家们第二次用DNA成功储存了数据,力证DNA能够作为长期数据储存的媒介。他们将五百二十万比特(bit)数据编码到了DNA链中,展示了DNA作为高密度媒介长期储存大量信息的可行性。在一月二十三日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一幅彩色照片、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26秒演讲和莎士比亚全部154首十四行诗编码到了DNA中。尽管这不是第一次在DNA中实现储存数据,但“对于这一领域的诞生很重要,”去年在Science杂志上首次展示DNA数据存储的哈佛合成生物学家 George Church说,他认为这项新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科学家们一直认为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5

  • 研究人员成功在老鼠身上验证神经元改编技术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ALS也称作路格里克氏病,能够通过攻击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元逐渐使身体麻痹。在对活老鼠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能够创造类似于皮质骨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细胞。这一发现表明医生或许能够使用完整的神经元来补充被神经变性疾病毁坏的细胞。 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脉冲和神经传导物质进行通讯。 哈佛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Paola Arlotta在一份声明中说道:“神经变性疾病能够影响特定的神经元群体,其它的神经元不会受到影响。ALS疾病中,如果你能够形成小部分的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就有可能足以恢复基本的功能。”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转录因子或者控制其它基因表达的蛋白质(Fezf2蛋白质)来引发重新编程

    来源:腾讯科学

    时间:2013-01-24

  • 续写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 中外学者追踪DNA奥秘

    生物通报道:2010年,2012年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接连聚焦于古人类的DNA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这两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人们的一个长期以来的梦想——第一次能够发现将我们与其它所有生物区别开来的基因特征,其中包括那些在进化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亲族。而最新一项研究则将焦点放在了中国,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分析了北京近郊大约四万年前一些人类的DNA,完成了其线粒体和细胞核中DNA的测序,由此发现了这些古人类与当今许多亚洲人和美国原住民祖先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这一早期现代人类中,其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并不比目前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人多。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1日PNAS杂志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3


页次:228/494  共9870篇文章  
分页:[<<][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