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爆炸性新闻:中山大学人类基因组编辑引发科学界大动作
生物通报道 5月18日,《自然》(Nature)网站发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称,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和国家医学院(NAM)宣布,将推出重大的举措为人类基因组编辑制定指导准则。 此前,在今年的4月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称作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系统除去了人类胚胎中的一个突变基因。这项研究工作采用了少量的胚胎,且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以可能遗传给后代的方式来编辑人类基因组——相关伦理道德的广泛争论(延伸阅读: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 )。尽管研究人员和伦理学家对于是否应该继续这样的研究意见不一,但大多数人都赞
-
PNAS:用CRISPR解决世界性难题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致病菌的抗生素抗性越演越烈,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科学家们日前在CRISP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双噬菌体系统,能够使耐药菌敏感化,并且有选择的杀死它们。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十八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传统的噬菌体疗法是用一种或多种噬菌体去感染和裂解相应的细菌菌株。不过,把噬菌体递送到被感染的组织还存在一定的困难。Tel Aviv大学Udi Qimron等人开发的这种改良型噬菌体疗法绕过了这一步,旨在去除让细菌演化出抗生素抗性的环境压力。这想研究的关键在于用噬菌体给细菌提供CRISPR/Cas,在细菌感染宿主之前删掉其抗性质粒。每一种噬菌体只对特定细菌起
-
Nature大型访谈:中国科学家众说CRISPR(下)
生物通报道 近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联系了全球社区的50名研究人员、伦理学家和商业领袖对CRISPR改造人类生殖细胞会引发的问题发表评论。在这些联系人中26人对Nature Biotechnology给予了回复,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中外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Feng Zhang)博士、冯国平(Guoping Feng)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季维智( Weizhi Ji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劲松(Jinsong Li)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Qi Zhou)等。上接:Nature大型访谈:
-
Nature大型访谈:中国科学家众说CRISPR(上)
生物通报道 近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联系了全球社区的50名研究人员、伦理学家和商业领袖对CRISPR改造人类生殖细胞会引发的问题发表评论。在这些联系人中26人对Nature Biotechnology给予了回复,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中外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Feng Zhang)博士、冯国平(Guoping Feng)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季维智( Weizhi Ji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劲松(Jinsong Li)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Qi Zhou)等。上接:Nature大型访谈:
-
Cell:遗传性疾病的惊人发现
生物通报道: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被划分为大的功能单位,称为拓扑相关结构域(TAD)。TAD是非常长的DNA片段,包含一个或多个基因及其调控元件。TAD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形成基因调控的独立区域,同时,将它们与邻近区域隔离开来。最近,根据三种人类罕见疾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和柏林夏洛蒂医科大学的科学家已经证明,TAD边界的变化,可显著破坏相关基因的调控。因此,TAD对于基因的正常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性疾病可能不仅是由编码基因本身引起的,而且可能是由远离这些基因的非编码区变化引起,这是令人惊讶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五月份的《Cell》杂志。人
-
Nature大型访谈:张锋博士畅谈CRISPR改造生殖细胞
生物通报道 4月18日,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轰动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报告称他们第一次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殖细胞(延伸阅读: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 )。这篇论文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激烈争论,甚者有人提出我们是否处在了一个新的“阿西洛马时刻(Asilomar moment)”?(生物通编辑注:1975年科学家们聚集在加州的阿西洛马会议中心,为安全推进当时新兴的重组DNA技术制定指导方针,该会议被广泛誉为科学界自我监督的典范。)近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联系
-
北大魏文胜权威期刊连发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致力于基因组编辑、疾病与感染方面的科学研究。着重发展真核基因修饰技术(i.e. TALE & CRISPR系统)及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研究人源宿主细胞参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蛋白、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为发展宿主导向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思路。在生物技术方面关注真核基因定点修饰、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基因治疗;对疾病与感染的机制研究,特别关注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毒素侵染机制以及病毒性肝炎(i.e. HCV)的致病机理和治疗。2014年在《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开发出
-
清华欧光朔JCB发表CRISPR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期,清华大学欧光朔研究组在《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Somatic CRISPR–Cas9-induced mutations reveal roles of embryonically essential dynein chain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ilia”的论文。这项研究通过体细胞CRISPR–Cas9诱发的突变,揭示了胚胎必不可少的动力蛋白链在秀丽隐杆线虫纤毛中的作用。本文通讯作者欧光朔研究员1994年至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在美
-
Cell新文章平息CRISPR-Cas长期争议
生物通报道 我们躯体内外的每一寸都布满细菌。事实上,人体携带细菌细胞的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许多细菌都是我们的朋友,帮助了我们消化食物和抵抗感染。但对于我们生命所依赖的这些丰富的生物体,还有很多仍有待去了解。在发布于5月7日《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最终破解了细菌利用来保卫自身对抗入侵者的基本过程的密码。多年来,研究人员对于存在于许多细菌物种中的一种免疫系统,其运作机制相互矛盾的一些结果一直感到困惑。一些数据表明,当病毒入侵细菌细胞时,称作为III型CRISPR-Cas的这一机制会靶向病毒的DNA,阻止它利用细菌的机器来拷贝自身及感染更多的
-
顶级期刊:用光控制CRISPR/Cas9基因编辑
生物通报道: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操纵基因。最近,美国匹兹堡大学的Alexander Deiters就发现了一种方式,以更高的精度来控制这个过程。他采用的是光。Deiters及其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这一技术突破,他们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化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延伸阅读:3篇权威:光激活的CRISPR-Cas9系统。自2013年以来,科学家开始使用一种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工具。该方法采用一种细菌来源的蛋白(Cas9)和一种合成的引导性RNA,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置引起双链
-
Nature子刊:用CRISPR-Cas9编写抗癌药物靶点目录
生物通报道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份击中某种特别致命癌症形式的最佳药物靶点完整目录,或是针对所有主要癌症类型和亚型的最佳药物靶点主目录会怎样。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今天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布了编写这样的目录的一种方法,他们称利用了称作为CRISPR-Cas9的革命性基因编辑技术(延伸阅读:华南农大Cell子刊发表CRISPR/Cas9研究新文章 )。CRISPR使得生物学家们能够以从所未有的精度(逐个DNA碱基)轻松地操控细胞的遗传物质。冷泉港实验室助理教授Chris Vakoc博士和实验室的博士生Junwei Shi,
-
CRISPR先驱张锋谈灵长动物基因编辑
生物通编辑:目前人们还没有全面了解大脑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运作机制,难以开发出有效药物治疗大脑疾病。这些疾病给众多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还会更加严重。过去科学家们主要是在鼠类模型中对大脑进行研究,比如在小鼠特定神经元表达报告基因、神经活性标记和视蛋白。小鼠研究可用的遗传学工具很多,包括基因组编辑、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失活技术。然而,小鼠和人类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解剖学、生理学、认知和行为差异。也就是说,对于许多疾病而言(尤其是涉及高级认知功能的疾病)鼠类研究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人脑的作用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在努力构建非人类的灵长动物模型,但成效并不明显。缺
-
Nature:大师级牛人用CRISPR构建癌症类器官
生物通报道:肠道上皮是人体内细胞更新最快的组织,可以迅速更新和修复肠粘膜,但这种能力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人们发现,肠道的隐窝干细胞(Crypt stem cell)可能起始肿瘤形成,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含有干细胞巢蛋白(WNT、R-spondin、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培养基,可以长期培养小鼠和人类的肠道干细胞,生成遗传学和表型稳定的上皮类器官。荷兰艺术与皇家科学院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Hans Clevers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结直肠癌(CRC)类器官。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Nature杂志上。结直肠癌通常是由腺瘤缓慢发展而成,
-
著名干细胞科学家Nature、Science、Cell连发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多能干细胞(能够发育成为所有的组织类型),它们的特性与在发育胚胎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与科学研究中传统采用的干细胞相比,这些细胞呈现出时间相关的发育阶段。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资深作者是Salk生物研究所资深教授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Belmonte教授主要从事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利用多种模式生物和人多能干细胞等工具探索心脏和血管等系统的发育与再生,以及通过体细胞重编程、去分化和转分化等手段获得功能性细胞的技术突破。在Cell,Nature,
-
首次利用明星技术CRISPR编辑人血管细胞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编辑工具修改人体内皮细胞。生物通报道: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CRISPR/Cas9系统基因改造了我们人体内的内皮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血管内壁,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的作用,还参与集体免疫活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5月4日的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上。血管内皮细胞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也称内皮细胞。除了动物模型以外,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获得的人体内皮细胞也为了解血管生物学提供了重要模型,而且利用这些细胞进行的研究未来有可能可以用于组织修复。但是由于内皮细胞属于高度特异化的细胞,因此难以进行遗传修
-
《Nature》5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生物通报道: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4月5日 ~ 2015年5月5日): 一种更好的铝离子电池 Nature 520 (2015年4月16日) 铝的低成本和有用电气性质表明,铝离子充电电池也许能提供可行的、安全的电池技术,但阴极材料方面的问题、循环性能差的问题和其他
-
CRISPR新改良实现高效基因敲入
生物通报道: 细菌一直在与病毒或入侵核酸进行斗争,为此它们演化出了多种防御机制,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该系统能在小RNA分子(crRNA)的引导下,靶标并沉默入侵者的遗传物质。 发现CRISPR系统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它来进行特异性的基因编辑。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更容易操作扩展性也更强,因此迅速成为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新宠儿。2015年基因组编辑热潮在持续发酵,CRISPR/Cas9仍旧是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相关论文被大量下载和引用。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用CRISPR/Cas系统在小鼠受精卵中直接进行基因组编辑,这种技术可以快速、方便而且有效的一步生成基因敲除的小鼠。不过,
-
干细胞牛人Cell子刊发表CRISPR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细菌在与入侵者的漫长斗争中演化出了多种防御机制,比如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与内切酶Cas组成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这个监控体系是原核生物抵御入侵者的重要武器,能在CRISPR RNA(crRNA)的引导下靶标并降解入侵者的遗传物质。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只知道CRISPR体系在细菌免疫中起到的作用。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帮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CRISPR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展现了自己强大的特异性基因编辑能力,催生了大量的重要成果。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在构建疾病模型和新药开发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人们普遍认为CRISPR技术有望为这一
-
Nature,Science,Cell回应中山大学胚胎基因编辑论文争议
生物通报道 4月18日,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由Springer和中国教育部附属机构共同出版的一家期刊杂志《Protein & Cell》上发表了一篇轰动国内外科学界的研究论文。主要作者黄军就(Junjiu Huang)和同事们报告称,他们尝试采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去改变异常人类胚胎中的基因。他们的基因编辑工作并不是太成功,导入了许多的意外突变。这篇论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全球一些科学家们的激烈争论,人们在关注这些讨论的同时也很好奇这篇文章发表背后的过程(延伸阅读:Nature:中山大学胚胎编辑论文引发科学界巨大争议 )。黄军就说由于伦理异议,这篇论文遭到了
-
国家项目李晓江连发多篇权威期刊论文
生物通报道:中组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晓江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组,主要研究方向是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包括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使用各种转基因动物模型阐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另外,该课题组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在出生后阶段是如何发育的。其早期研究发现Hap1——结合亨廷顿病蛋白的一个神经元蛋白,对于出生后发育非常关键。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PNAS、Cell Res、Hum Mol Genet、Neuron、JCB、Brain、JBC等国际知名期刊。2015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