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已经培养出了第一个稳定的珊瑚细胞系
图片:一群在自然海洋环境中生长的小Acropora tenuis被转移到一个水族馆来诱导产卵。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在培养皿中培育出了石珊瑚(Acropora tenuis)的细胞 这些细胞系是从珊瑚幼虫中分离出来的,然后这些珊瑚幼虫发育成8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八种细胞中有七种是稳定的,可以无限期生长,即使在冷冻后也能存活 其中一些细胞类型代表了类内胚层细胞,因此可以阐明珊瑚如何与光合作用的藻类相互作用,以及白化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细胞系可用于珊瑚细胞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珊瑚发育、珊瑚养殖以及气候变化和污
来源:Marine Biotechnology
时间:2021-04-28
-
塑料废料在温和条件下加氢裂化制燃料
摘要一次性塑料对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但回收一次性塑料,尤其是聚烯烃,已被证明具有挑战性。我们报道了一种直接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将聚烯烃转化为包括柴油、喷射和汽油在内的支链液体燃料,在低至225℃的温度下,在氢气中Pt/WO3/ZrO2和HY沸石的收率高达85%。该过程通过串联催化进行,首先在Pt上激活聚合物,随后在WO3/ZrO2和HY沸石的酸性位点上裂解,在WO3/ZrO2位点上异构化,以及在Pt上加氢烯烃中间体。该过程可用于转换不同的常见塑料垃圾,包括低密
来源:sciencemag
时间:2021-04-22
-
重庆发现植物新物种 被命名为“巫溪虾脊兰”
中新网重庆4月13日电 (钟旖 傅春蓉)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3日发布消息称,该局在近期开展的一次植物多样性调查时,新发现一奇特物种,已将其命名为“巫溪虾脊兰”。据介绍,近三年,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西南大学教授邓洪平团队,在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监测研究,此次发现的巫溪虾脊兰是通过详细的标本对比、文献查阅及精细解剖,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邓洪平介绍,巫溪虾脊兰属于兰科虾脊兰属。虾脊兰属全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热带非洲以及中美洲。我国目前有49种及5变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巫溪虾脊兰的特点是白色翅缘贴
-
农作物和木材生产转型可以减少40%的物种灭绝风险
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确保农作物和木材生产的可持续性是减缓陆生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最为重要的途径,可以降低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40%的总体灭绝风险。这一结果使用了一种新的度量标准,首次允许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评估他们对遏制全球物种丧失的潜在贡献,并且可以用于量化国家、地区、部门或特定机构的生物多样性目标。这项工作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牵头建立的“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2020年后工作组”组织,与世界上21个国家54个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完成。“无法衡量保护行动的贡献是多年来阻碍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1-04-12
-
福岛核电站厂房上方发现严重污染
10日,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一份福岛核电站事故调查报告显示,2号和3号机组厂房上方附着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程度远超预期;此外,由于排出的气体倒流,核电站还会有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在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和3号机组厂房上方的混凝土盖子上,可能附着了7万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相当于在十年前福岛核泄漏事故中曾发生堆芯熔毁的1至3号机组内放射性物质的10%。报告认为,这一污染严重程度远超预期,因此极难实现在安全前提下让人员靠近施工现场进行操作,必须和东京电力公司重新制定核电厂的拆除计划。
-
Nature:部分海洋物种存在“种群崩溃”危机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28日发表的一项动物学研究指出,海洋部分物种面临“种群崩溃”危机——自1970年以来,全世界的海洋板鳃鱼(即知名的鲨、鳐、鲼、魟)数量减少了71%,这些海洋物种中有3/4以上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发表的另一篇研究指出了海洋的“气候危机”:全球海表温度在过去1.2万年里一直在上升。海洋面临着多重压力,气候变化、海水温度上升、污染、过度捕捞和海水酸化等问题一直在影响海洋的健康。科学家目前认为,海洋物种灭绝风险应该主要来自过度捕捞,然而个别物种的减少向来很难测量,虽然之前记录过全球不同地区的海洋和海岸板鳃鱼种群的减少情况,但一直没有开展过全球性分析
-
中外学者《Proc. Royal Soc. B》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祖先
生物发光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在陆生动物中,能进行生物发光的物种大多都属于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而其中又以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物种最多。能够生物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大部分归属于“萤类”(lampyroid),包括萤科(Lampyridae)、光萤科(Phengodidae)、雌光萤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于2020年新建立的华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在萤类分支中,除最基部的华光叩甲科外,萤科、光萤科与雌光萤科的物种身体均较为柔软,部分类群的雌性还具有幼态持续现象,但也正因此使得这一类群的物种很难被保存成为化石。除萤科于白垩纪缅甸琥珀及一
-
莫罗湾海草消失导致鱼类种群变化
海草草地以前在莫罗湾河口很常见,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消失了。“海草很重要,就像莫罗湾的大叶藻一样,因为它支持了一系列的海洋生物,”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海洋拨款推广专家珍妮弗·奥利里(Jennifer O’leary)说。奥利里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西印度洋协调员。“它就像森林中的树木——这些水下植物为生活在海湾中的许多海洋动物提供了食物、结构和庇护。”海底海草草甸是沿海河口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是地球上最具生物生产力的生物群落之一。然而,海草的栖息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它们的减少现在堪比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红树林。海草的消失通常是更大问题的症状,因此海草被认为是“海岸金丝雀”。它们的减少标志着生物
来源: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时间:2021-01-01
-
南京农业大学最新发文:外来杂草入侵新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热带地区,通过多倍化驱动冷气候适应向两极扩张分布范围。然而,对原产于北美温带地区、全球重要的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的研究却发现,多倍化增强耐热性分化驱动了其分布范围从温带向赤道的逆向扩张,这一发现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南京农业大学强胜课题组为被子植物扩张提供了新证据。研究成果以“全球气候变化下同源多倍化驱动温带起源植物向泛热带的范围扩张(Autopolyploidy-driven range expansion of a temperate-originated plant to pan-tropic under gl
-
拯救濒危裸鲤 人工智能守护青藏高原“鲤”跃龙门之路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闫佳良人们常说“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二是鸟”,不过很多人却不知道,作为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裸鲤却面临着困难重重的洄游之路,处于濒危边缘。人工智能助力高原生态保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和云从科技携手,基于自主研发的AI技术,守护这条位于海拔3300米的裸鲤洄游之路。截至2020年12月,裸鲤蕴藏量已成功突破10.04万吨。裸鲤,一尾攸关“气候调节”的鱼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是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作为为青海“气候调节器”青海湖,440
-
源自车胎的化学物质可毒化河溪,戕杀大马哈鱼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由于车胎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添加剂,对西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而言,它们返回市区附近河溪中产卵不啻为被判死刑。这些发现显示,6PPD醌(一种高毒性的轮胎橡胶颗粒氧化产物)会毒化河流,并且可能是所观察到的每年造成美国整个西北太平洋中成年鲑鱼迁徙群体死亡的原因。几十年来,研究人员观察到成年大马哈鱼(Oncorhycchus kisutch)在回游到被风暴降水径流污染的城市水道中时有规律的急性死亡事件。据估计,在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流域中,城市径流死亡综合症(URMS)可能会在有机会产卵前的回游鲑鱼中杀死其中的40-90%。尽管URMS与雨水径流有关,并可能与轮胎胎面磨损颗粒(TWPs,这是淡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12-10
-
Science:在温带树木中,气候驱动的碳捕获增加会导致秋叶凋落提前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预计,在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温带树木的叶子凋落时间会越来越晚。早期的观察结果支持这种理念,因为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树叶留在树上的时间较久,令生长季节变长,而这有可能帮助延缓气候改变的速度。然而,如今对欧洲树木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这种趋势已开始转变;实际上,随着这些树木的产力增高,树叶可能会开始提前凋落。这些结果是以日益增多的证据为基础的,即植物生长受到树木组织使用和储存碳的能力限制。尽管温带树木生长季节长度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全球的碳平衡,但由于对秋叶老化的环境驱动因素了解甚少,未来的生长季变化轨迹仍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温带地区生长季结束时的秋叶凋落是对应激因子(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12-02
-
30年升温10℃ “新北极”正在形成
挪威的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朗伊尔河谷的下游,这里地处北纬78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北极最近的城市。曾经,这里的冰川覆盖率高达约60%,岛上有白雪皑皑的山脉和绵延不绝的峡湾。如今,全球变暖正在对斯瓦尔巴群岛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挪威的气象数据,过去30年来,该岛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0摄氏度,这对当地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气温正在飙升,海冰正在减少。许多专家认为,北极正在变得“面目全非”。科学家们甚至用“新北极”来形容该地区迅速变化的自然景观。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本周,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一个新的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形成。北极气候与以往大相径庭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北
-
中美科学家发现5.5亿年前海底“树叶”
新华社南京9月8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与真正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不同,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庞科介绍,此次新发现的这4种古生物,生活在约5.5亿年前的海底,现在已经完全灭绝。形态上看,这4种古生物大体相似,体长都在10厘米左右,长得很像树叶叶片。独特的是,这些远古“树叶”底端长着圆形吸盘。它们靠吸盘吸附在海底,“树叶”的“茎干”和“叶片”部分,则直立在海水中。平时,这些海底“树叶”随
-
Science:对福岛放射性同位素顾虑的确认和处置
在这期的《视角》中,Ken Buesseler描述了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后日本在陆地清理工作中依然面临的巨大挑战,尽管其离岸清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某些进展。Buessler指出,最大且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工厂中含有污染水的1000多个储罐。处理它的一种可能选择是将其排放到海中。污染物中含有氚(3H);众所周知,氚很难去除,因为它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而氢本身是水分子的一部分。Buesseler说,迄今为止,尽管氚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储罐中的水还包含其它放射性同位素;它们在海洋中有着不同的行迹且更容易被纳入海洋生物区系或海底沉积物中。Buesseler提出,要评估排放储罐内容物的后果,“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8-11
-
三千多种高等植物受威胁 野生植物亟待更好保护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但目前保护名录更新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意识淡漠、执法打击力度软弱等短板,制约着保护工作有效展开。当前,我国正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将进一步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力度。为什么要修订和调整名录?我国野生植物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未来将如何更好保护?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野生植物资源受破坏严重野生植物是人类粮食的直接或间接来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粮食、蔬菜、水果等都是植物,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
-
Science子刊:草食性脊椎动物可能面临最可怕的灭绝风险
据一项对2万4500多个现存的和已灭绝物种的新研究,在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中,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这些发现提示,食草动物在当今、近代和更新世晚期一直遭受着最大的灭绝威胁,它们比食物网中处于任何其它位置的物种所遭受的灭绝威胁都更大。尽管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大型脊椎动物在当前的灭绝潮中所受影响最大,但科学家主要依靠传闻证据以及与灭绝风险相关的物种特征来了解哪个食性类群面临最大的灭绝威胁。由于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广且种群数增长率低(而且由于先前的研究通常聚焦于特定的食肉动物),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假定,食肉动物的灭绝风险最大。本研究的第一作者Trisha Atwood说:“其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20-08-06
-
科研人员在云南腾冲首次发现濒危植物铠兰
中新网昆明7月19日电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在云南腾冲发现铠兰和喜马拉雅铠兰,为高黎贡山南段山系增添了两种重要的新记录植物物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据介绍,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在高黎贡山山系发现了一种铠兰属植物的野生居群,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孙卫邦研究团队的实地调查,鉴定为喜马拉雅铠兰。同时,在此次调查中,孙卫邦团队还意外发现了同属的铠兰。此次发现的这两种铠兰属植物的居群均为腾冲市首次记录,为高黎贡山南段山系增添了两种重要的新记录植物物种。兰科铠兰属植物为地生草本,极罕附生,仅有一枚叶、单朵花,整
-
神奇!一次施肥,管用“一生”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在播种时,将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让其支撑起粮食作物漫长生长期所需的全部营养,何等神奇!近日,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马庄镇的“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大面积示范田进行了机收实打测产,结果显示:较传统施肥,运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小麦平均亩产为717.5 kg,每亩增产42.3kg,增幅6.26%,亩增收140元以上,减氮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是山东省农科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部分地方农科院以及农科企业,对小麦、玉米和水稻进行一次性施肥联合攻关,协同作战,经过十年多努力最终取得了突破。“从理论,到技术,再到产品,我们
-
全球陆生脊椎动物灭绝速度正在加快
科技日报记者 刘海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球陆生脊椎动物灭绝的速度可能比以前科学家认为的要快得多,未来20年全球陆生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可能会与整个20世纪不相上下。研究团队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减缓这种趋势。早在2015年,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保罗·埃里希就研究称,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发生。为了更深入了解物种灭绝危机,此次埃里希教授和同事合作,研究了地球上极度濒危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他们发现,有515种陆生脊椎动物——占他们分析的所有物种的1.7%——正处在灭绝边缘,这意味着这些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