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史上首次生物大灭绝持续仅二十万年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亿多年前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第一次。这次生物大灭绝持续了多长时间?1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发现,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万年之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固体地球科学》上,在学界引起关注。八年探索攻克科学难题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重创了海洋生态系统,导致当时85%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科学界普遍认为,此次生物大灭绝与冰川作用有关,但其持续时间、过程和具体发生机制等,一直没有定论。此次,科研团队历时8年探索,在我国华南考察了百余条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0-01-08

  • 长江禁渔会留住下一个“白鲟”吗

    近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上游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为10年的常年禁捕。几乎与此同时,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表《白鲟灭绝给长江生物保护留下了什么教训》(以下简称《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2010年时已灭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长江曾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流域,如今,白鲟、白鳍豚、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告“功能性灭绝”,越来越多长江鱼类也正濒临灭绝境地。竭泽而渔则无鱼,长江禁渔会为我们留住下一个“白鲟”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0-01-07

  • 黄山学院学者Science发文 警示温泉蛇濒危

    全世界已知蛇类约有28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在寒带地区。从垂直分布来看,沿海、沿湖低地到海拔1000米上下的种类最多,有一部分种类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的地方。能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甚至4000米以上地方的,闻所未闻。而温泉蛇却可以在西藏4500米的地方生活,但是最近来自黄山学院的黄松教授等人在Science上发文“Tibetan hot-spring snakes under threat”,指出这种蛇类目前濒危,需要积极采取保护性措施。文章由黄松教授和彭丽芳完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那里气候极端,空气稀薄,漫长的冬季里是一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0-12

  • 研究发现不吃早餐或与基因有关

    这世界上通常有两种人:必须吃早餐才能开始一天生活的人,以及不吃早餐或在午餐前只喝咖啡或茶的人。那么,是否可用遗传因素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不吃早餐?早餐通常被认为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不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我们总是以为,习惯的养成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实际上,许多习惯早已被编入基因中。而习惯和基因的结合可能会导致人们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升高。近期研究表明,食物摄入量和进餐时间是体重增加和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但尚无研究解释基因如何影响进餐时间。三餐之中,早餐的重要性颇具争议。因此,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小组决定寻找与早餐相关的基因。 基因决定早餐偏好 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

    来源:麻省总医院

    时间:2019-08-14

  • 气候变化既可能是公共卫生的最大威胁也可能是最大机遇

        近期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指出,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极端高温及降水天气增多。   当人们听到“气候变化”一词时,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一只站在北极圈某座逐渐消融冰山上的北极熊。然而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活也会造成影响:户外工作者暴露在高温下的几率不断增加,空气中升高的花粉浓度会加剧哮喘发作,以及罹患莱姆病或其他虫媒疾病的风险也会上升。    对此,身为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和理学硕士的Renee N. Salas医生,希望公众能认识到气候变

    来源:麻省总医院

    时间:2019-07-29

  • 北师大生态学科研究团队发表封面文章
    揭示极危物种东北豹全球种群动态格局与生存现状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顶级国际期刊《Conservation Letters》(IF=7.279)最新一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北师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发表的题为“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mproves endangered species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ac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of Amur leopards”的文章,正式报道了中俄科学家长期合作虎豹研究的成果。东北豹,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被IUCN列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18-10-22

  • Nature子刊:新的晚白垩世琥珀生物群

    提林琥珀中各类蚂蚁近年来,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化石,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琥珀大多数产自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地质时代为白垩纪中期(9900万年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一个不同于克钦琥珀的晚白垩世晚期(7200万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质、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的形成、蚂蚁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证据。8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近几年,南京古生物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近日,该研究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8-13

  • 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在肯尼亚被实施安乐死

    新华社内罗毕3月20日电(记者王小鹏 金正)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20日发布消息说,地球上仅存的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已于19日被实施安乐死。该保护区媒体负责人埃洛迭·桑佩雷20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确认了上述消息。桑佩雷说,45岁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因年龄已高,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其肌肉和骨骼已发生退化,同时伴有严重的皮外伤。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表示,“苏丹”的健康状况日前急剧恶化,已经无法站立,病痛使其受尽折磨。兽医和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决定对它实施安乐死。3月初,媒体报道了“苏丹”正面临严重疾病威胁的消息。保护区表示,尽管兽医对“苏丹”进行一天两次的诊疗,但它的健康状况仍未得到显著改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3-23

  • 胎儿期雄激素暴露水平可能影响女孩兴趣

    新华社华盛顿3月9日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说,女孩在胎儿期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可能会影响将来的兴趣,但这种影响不会延伸到性别认同和社交行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性行为文献》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女孩如果在胎儿期曾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日后会让她们对传统上认为男孩更擅长的活动更感兴趣,包括搭建积木、观看或从事体育运动等。雄激素是由睾丸、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性激素,男女体内均存在这一重要激素。研究人员招募了54名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10至13岁女孩,其中40人属于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她们曾在胎儿期暴露在过高水平的雄激素中,另外14名患者属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3-13

  •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带不对称飞羽的彩虹色恐龙

    (记者刘勇)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该发现为复原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多个重要信息,首次证实了对于飞行起源至关重要的不对称飞羽毛在大约1.6亿年前已经出现,且首先出现在尾部,而不像现代鸟类那样在尾巴和翅膀上。巨嵴彩虹龙与此前报道的赫氏近鸟龙同属近鸟龙类,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长羽毛恐龙,为羽毛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此次发现的巨嵴彩虹龙也是已知最早拥有彩虹色羽毛的恐龙。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这项科研成果。巨嵴彩虹龙标本保存在两块对开的石板上,近乎完整的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8-01-18

  • 蚊子、臭虫、老鼠……城市会影响物种进化吗?

    最近,英国航空公司航班座椅爬满臭虫的丑闻传得沸沸扬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昆虫学与毒理学教授Murray Isman表示,随着全球范围内旅行人数的大增,臭虫的出现没啥可奇怪的。英国航空公司的发言人 Caroline Niven 在一份声明中称,航空公司已经在与客户进行联系,表示道歉,在进一步调查事件。声明还说,英航的航班上出现臭虫 “非常罕见”多伦多大学生物副教授Marc Johnson和福特汉姆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Jason Munshi-South则认为,这只是全球城市化进化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11月3日),他们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Evolution of life 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1-06

  • 复旦学者: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分泌增加

    中新网上海8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16日披露,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课题组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本研究首次将代谢组学和随机双盲交叉实验设计结合用于PM2.5人体健康研究,结果显示PM2.5可以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引起神经内分泌活动和基础代谢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血压升高、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变化。据悉,这一发现为防治PM2.5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复旦大学方面披露,相关成果发表于《循环》杂志(Circulation)。目前已有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7-08-18

  • 你会买转基因三文鱼吗?加拿大已开放转基因三文鱼出售市场

    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水产公司AquaBounty将一种名为Chinook的鲑鱼鱼卵基因植入了大西洋鲑鱼(一种常见饲养型三文鱼)鱼卵中。转基因鱼卵孵化一年后平均重量就高达1340克,对比普通1龄大西洋鲑鱼的平均重量仅为663克。两种鲑鱼体型对比这种转基因鲑鱼的饲养成本更低,发育为成体所需时间只需普通鲑鱼的一半。为了防止饲养鲑鱼外逃,破坏生态系统,AquaBounty强调,他们只会繁殖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鱼类,以此将鱼种间出现杂交的风险性降到最低,种间杂交出现新种会扰乱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2010年,AquaBounty公司表示他们已经收到FDA兽医中心的反馈,公司市场化生产转基因鱼卵的7个相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8-09

  • 生物酶如何产生氢气

    生物通报道:[FeFe]-hydrogenases([FeFe]-氢化酶)能有效地将电子和质子转化为氢,因此这种酶类是发掘生物产能潜力的潜在候选者。“我们需要准确地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文章作者之一Thomas Happe教授说。由波鸿的Thomas Happe和Martin Winkler博士,以及柏林的Sven Stripp博士牵头领导的这项研究最近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酶的双向工作氢化酶可以把质子和电子转化为氢,也可以把氢分裂为质子和电子,两种反应发生在酶的活性中心。这一复杂结构被称作H集群(H-cluster),由6个铁和6个硫原子组成。催化时,这一集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7-25

  • 云南发布全国首个省级红色物种名录

    保护物种 先要查清“家底” 彩云之南是人们印象里的动植物大宝库。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林业局漕涧林场技术人员在野外巡护过程中,发现珍稀濒危植物“威氏绿绒蒿”。这是大理州境内发现的又一个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分类管理?云南省的经验是给物种“上户口”、建健康档案。继去年发布省域物种名录后,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日,云南省环保厅又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红色物种名录。目前云南物种生存状况怎样?物种缘何濒危又该如何保护?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云南物种丰富,同时也很脆弱10%评估物种受威胁,18个物种在云南绝灭生物多样性,云南冠绝全国。在《国家重点保护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7-06-26

  • 人造叶子可生产肥料

    20世纪后半期,大量使用化肥是农业繁华的一个原因,被称为“绿色革命”,这为避免全球粮食危机作出了努力。但现在人口继续膨胀,喂养全世界的挑战又开始了。为了帮助推动下一场农业革命,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仿生”叶子,利用细菌、阳光、水和空气在作物生长的土壤里制造肥料。美国化学学会(ACS)是世界最大的科学社团,今年年会呈现了超过14000个广泛的科学主题。仿生叶子研究小组将其成果在第253届ACS全国会议与博览会上展示出来。“当拥有了大型的基础设备、集中的系统过程,你很容易就能制造和提供化肥。”哈佛大学Daniel Nocera博士说,“但如果我现在要求你立刻到印度某个小村子里,用脏水来做这件事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7-05-08

  • “蛟龙”号在印度洋新发现27处黑暗生态系统

    新华社三亚4月6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9”船5日傍晚抵达三亚凤凰岛码头,宣告历时59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务顺利结束。此航段期间,“蛟龙”号11次深潜西北印度洋,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首次载人深潜西北印度洋 27处海底“黑烟囱”与黑暗生态系统成功发现“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实施载人下潜科学考察,在国际上也是头一回。”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说,本航段在这一海域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首次实施载人深潜调查,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黑烟囱”为热液喷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4-10

  • 利用高分辨率Q Exactive Focus定量分析小麦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

    引言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 的农产品受到真菌毒素污染。为了保证食品和饲料的安全,全世界多个国家通过法规或标准严格规定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的限量。但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通量低,定性能力差等问题。本文采用高分辨台式质谱仪 Q Exactive Focus 建立了粮食提取物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具有媲美高端三重四极杆的灵敏度,同时可以对复杂基质中的痕量物质准确地定性分析,充分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方法液相色谱方法UHPLC:Thermo Scientific Ultimate

    来源:Thermo

    时间:2017-04-06

  • 研究:降水变化可能影响生物的自然选择

    新华社旧金山3月5日电(记者马丹)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降水变化可能在动植物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自然选择是解释生物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生存的机制。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是全球降水模式出现异常,一些地方降水次数减少但降水量暴增,一些地方干旱成为常态。报告作者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斯蒂芬妮·卡尔森说,他们的研究证明,自然选择的变化通常与共同的气候条件相关联,尤其是降水因素。虽然此前有大量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影响生态和物种进化,但科学家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自然选择这一关键的进化机制还不清楚。卡尔森指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有可能改变全球范围内生物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3-09

  • 一批极度濒危物种正脱离“生命危险”

    科技日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马爱平)“目前,国内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发案数量转为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查获的象牙走私数量比之前的高峰年份下降80%。”26日,全国2017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北京动物园启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在活动中透露。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体系,实施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及放归自然、监管繁育利用活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熊猫、朱鹮、扬子鳄、藏羚羊、苏铁等一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2-28


页次:26/87  共1728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