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印度自主研发推出21个Bt棉花品种 孟山都迎接挑战

    孟山都在印度的业务可能受到来自印度一家政府机构研发出的产品的极大挑战。位于印度Nagpur的棉花研究中心(CICR)推出了21个含有Bt基因的棉花种子品种。科学家表示其售价可能只有杂交种子的10%,并且具有更好的抗虫害能力。 这些Bt品种今年将提供给Telangana和Maharashtra邦的农业部门,在多个地点由各邦的农业大学开展试验研究。2016年在多地开展的大田试验结果将筛选出最优的Bt品种,并将于2017年提供给种植者。 CICR的总监KR Kranthi表示,“在印度农业部确认14年前由孟山都引入的转基因Bt棉花(Bollgard-mon 531)没有专利问题后,我们现在将Bt基因

    来源: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时间:2016-03-17

  • 5.4亿年前生物进化点燃寒武纪大爆发

    5.4亿年前一场生物进化造就多样性惊人的海洋动物是谁点燃寒武纪大爆发 这一时间段的动物生命是简单的,并且没有捕食者。然而,一场进化风暴很快颠覆了这个寂静的世界。寒武纪海洋中布满了各种新型动物,比如图片中间的捕食者——奇虾。图片来源:John Sibbick一座座80米高的黑色尖塔,矗立在纳米比亚绿草丛生的平地上。它们让人想起了一些古代的东西——旧时文明的坟冢或者被岁月埋葬的巨大金字塔的塔尖。的确,这些石头形成物是一个陨落帝国的遗迹,但并非来自人类之手。它们是尖头礁,由蓝藻细菌于5.43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在浅海海底上形成。被这些礁石统治的古代世界真的很怪异。海洋中的氧气是如此之少,以至于现代鱼类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03-03

  • 加拿大伯吉斯页岩发现5亿年前怀孕的节肢动物化石

    加拿大有科学家近日分析加拿大境内洛基山脉的伯吉斯页岩,发现5亿年前的节肢动物瓦普塔虾(Waptia)的化石,更在其甲壳下发现虾卵,相信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怀孕化石”。来自多伦多大学、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最近发表研究结果,指出他们发现的虾卵,聚集在其中5个标本中,全部位于虾的甲壳之下。研究员卡伦(Jean-Bernard Caron)指,瓦普塔虾头部前半身被双瓣甲壳覆盖,相信甲壳对孵化或保护幼虾有重要作用,而虾身最多可育24粒卵。瓦普塔虾与龙虾及小龙虾同科,平均长约3吋。研究员指,今次发现更进一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生物繁殖的情况。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2-29

  • 英国一项研究说部分大型动物灭绝或加剧气候变化影响

    新华社伦敦12月22日电 (记者张家伟)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日前发布一项研究说,热带雨林中以树木果实为食的一些大型动物一旦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会影响具有捕碳、储碳能力的树木繁衍,使气候变化的后果进一步恶化。这份研究报告由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对巴西部分雨林中超过2000个树种及800个动物物种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雨林中主要以大型树木果实为食的一些大型动物,包括大型灵长类动物、貘以及巨嘴鸟等,它们消化这些果实后,通过排泄将其种子散播在不同地方,这是大型树木繁衍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说,大型树木组成的繁茂森林是自然界中捕捉、储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高效“设备”,如果与这些树木繁衍有关的大型动物消失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2-24

  • 报告称北极持续升温正在威胁海象及部分鱼类动物生存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15日电 (记者林小春)由美国政府赞助的一项年度国际评估报告15日显示,北极正在继续变暖,今年的陆地气温创下过去115年来的新高。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岛冰架的融化正在摧毁海象的栖息地,并导致部分鱼类向更寒冷的北部迁移。这份《北极报告单》自2006年以来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报告由11个国家的约7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报告显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北极陆地平均气温是自190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冬季北极海冰在2月25日达到最大面积,比往常提早了15天,并创下自197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冬季北极海冰的最小面积记录。而夏季北极海冰在9月达到最小面积,比过去30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2-18

  • 栖息地从外围向内被毁时物种更危险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则生态学研究显示,当生物的栖息地从外围向内被破坏时,和栖息地从中心向外被破坏相比,更多的物种会灭绝。了解栖息地被破坏的形状和物种灭绝速率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全球的生态保护工作。栖息地的破坏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主要与人为干涉有关(例如城市扩建,或者将天然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途等)。但是,栖息地破坏对于不同物种的影响也不同,取决于破坏的量和物种在栖息地中的生态定位。现有估计物种灭绝的方法,一般只考虑栖息地被破坏的面积,而没有考虑在一个物种分布区域中,到底是哪里的栖息地被破坏了。此次,美国耶鲁大学佩特·凯尔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1-23

  • 恐龙时代哺乳动物化石首现毛发内脏

    人们关于古生物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硬组织(骨骼、壳体和牙齿)的化石遗迹。如今,一个来自恐龙时代的保存精致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各种软组织,包括皮肤、软毛和体刺的信息,甚至包括石化的外耳残留物。这一发现将哺乳动物内脏和保存完好的皮毛的最早记录向前推进了6000多万年,同时表明远古皮毛与体刺的形成同今天的哺乳动物没有差别。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诺曼市奥克拉荷马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家Richard Cifelli表示:“发现如此完整的化石为我们所有人提高了标准。”他说:“我几乎不能呼吸了。” 该化石发现于西班牙中部地区具有1.25亿年历史的岩层中。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Zhe-Xi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5-10-22

  • 科学家从生态功能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研究管理框架

    科技日报多伦多10月18日电 (记者冯卫东)据最新一期《应用生态学学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通过研究功能性状生态学,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研究和管理框架,可为理解短期农业产量和长期可持续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新途径。加拿大农业生态系统及开发领域研究主席、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副教授马内·艾萨克表示,生态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影响,而不仅仅是分析其遗传特征或衡量其产量。新研究框架将有助于回答许多问题,如某些植物品种如何实现养分循环?能否抵御害虫的侵害?能否减轻干旱的影响?艾萨克表示,环境改变和农业实践会影响农作物的尺寸、根和叶的特征及其繁殖模式。以性状为基础的新方法将揭示这些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0-21

  • 全球海洋分析显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将会崩溃

    中国科技网10月13日报道(张微 编译)世界首个全球性的分析报告,关于海洋对人类不断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应,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严峻场景。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阿德莱德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的报告说,预期的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关键物种数量的下降。“这个‘简化版’的海洋将对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沿海居民和那些依靠海洋生活的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阿德莱德大学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Future Fellow,副教授Ivan Nagelkerken说。Ivan Nagelkerken副教授和阿德莱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5-10-14

  • 狗狗也能追踪濒危动物

     一些狗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吃牛排、玩着吱吱响的玩具以及追逐邮差。而另一些狗却需要整天嗅粪便。美国华盛顿大学犬类动物保护项目就训练小狗依靠其敏锐的嗅觉,辨别和搜寻濒危物种。有媒体报道称,该项目已经教给一些最熟练的“狗助手”分辨12种不同的粪便组合物,这些被追踪的动物包括美洲蜥蜴和密歇根狼獾等。一条名为Tucker的狗甚至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虎鲸。(张章)《中国科学报》 (2015-02-12 第2版 国际)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5-02-13

  • 古生物专家称人类正在“导演”并加速地球生物灭绝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真的来临?实习生  朱文杰  本报记者  张 晔干旱、疫病、漫天黄沙,连人类最后的粮食玉米,也面临着被沙尘暴席卷的危险……在最近热映的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中,地球末日的景象让人为之心头一沉。在电影中,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绝大部分的物种都已灭绝。即便人类制造出超高智能的机器人,却无力恢复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与之相呼应的是,7月24日,《科学》杂志刊文称,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来临的争论,成为2014年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的会到来?前五次生物大灭绝带给人类什么启示?12月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2-31

  • 四川发现千株极危物种崖柏及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新华社成都12月23日电 (记者周相吉)记者23日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极危物种的崖柏在四川被发现,数量在1000株左右。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站的隆廷伦说,12月16日,他同成都理工大学彭培好教授及其博士生刘贤安、硕士生王小冬与当地居民谢秀庭先生一起,进入位于四川达州的观面山进行调查。12月18日,在宣汉县三墩乡、漆树乡等地林区发现3个崖柏野外居群,数量在1000株左右。3个野外居群绝大多数植株都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1950米的石灰岩悬崖石缝上,保存完好。据介绍,崖柏属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892年在重庆城口被发现后,学术界在2000年前后才因国家林业局开展全国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2-25

  • 一项前所未有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分析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美国翻译基因组学研究所(Transla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TGen)和卢森堡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LCSB)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对一处生物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微生物学分析,对于保护环境、能源回收和人类健康,具有广泛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1月2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一种模式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这项研究集中在生物燃料分子脂质,它们都是由微生物垫(水底)自然积累,漂浮在废水表面。这是“免费能源”,因为脂质可以转换成柴油燃料。TGen病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02

  • 调查显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已逾500种

    新华网上海11月30日电(记者张建松)热带的微甘菊、南方的凤眼蓝、西南的紫茎泽兰、华东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沿海的互花米草……近年来,这些被曝光的外来入侵植物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联合沈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8家科研单位,经过3年调研,最新查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有72科285属515种。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中国发现50种。研究人员将中国515种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1级恶性入侵植物34种;2级严重入侵植物69种;3级局部入侵植物85种;4级一般入侵植物80种;5级有待观察类247种。调查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12-02

  • 远程遥控车对野生生物干扰小于人类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方法学》上的一项研究称,远程遥控车可用于监测自然栖息地中的企鹅以及其他野生生物,其给动物行为带来的影响要小于人类。  搜集研究数据时,接近野生动物会导致动物产生压力并逃跑,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意义。如何在最大程度降低人干扰因素的前提下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动物行为仍然是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一大挑战。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给动物打上PIT标记,这种标记采用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能够在一个种群范围内对个体动物进行监测。不过,PIT标记只能在动物位于天线接收的范围内才能被设备读取。  Yvon Le Maho等人将远程遥控车作为读取RFID标记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11-27

  • 中国科学报:中华鲟“零产卵”警报

    ■记者 彭科峰 实习生 张孟枭10月下旬,秋风渐冷,江水萧瑟。徘徊在长江口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监测船,结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围搜寻,再次黯然而归。今年5月至今,经过近万平方公里的持续监测,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都未出现在监测视野中。而在去年秋冬,上游产卵场的监测也一无所获。研究人员据此判定:2013年,野生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没有进行自然繁殖。“零产卵”敲响了警钟。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在地球上繁衍了1.4亿年的最古老鱼类,会像白鳍豚一样就此消失?野生中华鲟是否灭绝,争议尚存。但不可否认,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生环境的变化,它的处境已岌岌可危。未来,如何拯救中华鲟,将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11-17

  • 外媒解读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普及计划生育

    外媒称,这个等式似乎很简单:世界人口越多,对日益减少的资源构成的压力就越大,环境受到的冲击也越大。解决方案?谈论这个有点儿棘手。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1月1日报道,公共卫生讨论日后将经常提到自愿计划生育以减少多余的怀孕和生育。但是,人口资料社的贾森·布雷姆纳说,那些政策也可以为环境产生效益。他说:“可是,计划生育的气候变化效益基本上却没有出现在有关气候变化或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中。”布雷姆纳是在伍德罗·威尔逊中心主办的一次活动上讲这番话的。该中心构建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官员组成的工作组,研究气候变化与计划生育,目的是设法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就算世界人口超过72亿,并像联合国预测得那样在本世纪末达

    来源:参考消息网

    时间:2014-11-05

  • 日本发明净水神技:用管子“吸”出病菌

    日本中央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明了一种无需专门设备的便捷雨水净化技术。将一种由蛋白质制成的管状物体加入水中,就可以吸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毒等。据了解,这种特制管状物体由多层蛋白质重叠而成,体积极为纤小。最内侧的一层蛋白质叫做清朊(albumin)。在被10万个大肠杆菌污染的1公升水中,仅仅使用15微克(比一粒盐还要轻)的蛋白质管状物体,就可以在3小时内将所有的大肠杆菌除净。该技术的原理是:大肠杆菌被管状物体内的清朊吸引,最终堵塞在管状结构内死去。如果事先在管状物体中放入酸化铁粒子的话,就可以使用吸铁石将其轻松回收。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可以成功地去除大肠杆菌,如果将清朊换成其他成分的话,可祛除细菌的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11-04

  • 广西大学破解木质藤本丰富度增加之谜

    过去几十年来,一些热带地区天然林中的木质藤本植物丰富度在不断增加,其原因却不清楚,广西大学研究员曹坤芳与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合作,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其研究成果《热带季节性森林中木质藤本相比树木的水分利用优势》近期在《新植物学家》上发表。  研究者对三种不同水分条件下,热带森林中木质藤本及其伴生树木雨季和干季的水分关系进行研究,对树干水和土壤水的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旱季严重缺水的热带喀斯特森林和中度缺水的热带季雨林中,木质藤本能够利用较深层地下水,从而保持与树木类似甚至较高的水势。对树干液流和冠层叶片的光合测定表明,与树木相比,木质藤本冠层叶片的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在干旱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10-30

  • 英科学家使用特定有机物降低污染物的毒性

    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清除污染物毒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找到了清除如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污染物毒性的更有效方法。这是15年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文详细说明了使用特定的有机物设法降低污染物的毒性。曼彻斯特生物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正在调查一些天然有机物如何设法降低污染物毒性水平,以及缩短几个严重污染物的寿命。戴维·利斯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解释:“我们已经知道,有毒污染物中绝大部分都含有卤素原子,而且大多数生物系统不能处理这些分子。然而,也有一些有机物能够用维生素B12清除卤素原子。研究发现,他们使用维生素B12的方式,与我们之前理解的使用方式不同。”他继续说:“详细说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0-29


页次:28/87  共1728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