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表明燃煤与机动车是北京雾霾两大“元凶”
刚刚过去的2月,如何治霾无疑成为包括整个科学界在内的全体国人关注的第一话题。3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北京霾污染主要形成于周边区域的工业燃煤污染输送,而加强于本地机动车排放的叠加,重霾污染时段二者的污染成分占70%以上。王跃思带领课题组从2000年以来持续对北京及京津冀区域霾污染观测、模拟预测和预警研究,其中对2013年1月和2014年2月北京强霾的研究,获得了该地区大气重霾污染的形成机理和源解析初步结果。根据王跃思提供的数据,北京在2013年1月和2014年2月的雾霾污染事件中,PM2.5在重污染时段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燃煤、工业和扬尘,分别约
-
英国最新设计“巨型泡沫体”或将可治理北京雾霾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亚洲致力于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家英国公司提出一项创新设计,认为能够有效解决雾霾带给人们的生活威胁。英国伦敦Orproject设计公司计划建造一个能够包裹公园的“巨大泡沫”,同时,学校操场也可以包裹在这种小型洁净空气系统。这种公园包含一个大型植物园,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提供完美的清净空气。Orproject公司指出,巨大泡沫结构颇似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设计,在公园内部可全年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公园空气清新。在“泡沫公园”周围的建筑物可连接到空气控制系统,为公寓、办公室和零售商场提供清新空气,同时为运动场或者医疗机构特殊提供健康空气。为了建造这种独特结构体,Orproj
-
中国拟建设全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5亿元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昨日,该项目筹备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新京报记者 金煜建“烟雾箱”初步预算5亿元媒体近日报道,中科院将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解决污染难题,该项目已得到发改委批准。昨日,该项目方案的筹备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科院的确已就此项目计划制定了方案,并上报发改委,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项目得到批准的消息。贺泓表示,“烟雾箱”只是一个庞大的大气环境模
-
PLOS ONE:基于基因序列的变革性生物命名系统
目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可根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对其命名,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2月21日的《PLOS ONE》杂志上。本文的资深作者Boris Vinatzer,超越了当前的生物学命名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每种生物遗传序列的命名系统。这能为任何一种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植物或动物)创建一个更坚固、精确和信息量更大的名称。Vinatzer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病理、生理和杂草科学系的副教授,他提出的这种新的分类模型,不仅使我们鉴定生物体的方法具体化,还能提高和增加卡尔林奈发明的命名规则的深度。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已经使用林奈创建的分类系统超过
-
环保部:三大原因造成近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
22日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33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10个城市为严重污染。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原因造成中国近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表明,22日中国中东部地区空气污染影响面积约为121万平方公里,其中较重面积约为85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6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北京、邢台、张家口9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天津、太原、衡水等7个城市为重度污染。北京市AQI值为305,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19
-
气候变化带来物种“洗牌”:某些生物迁移无路
一个国际科学家研究小组最新绘制了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影响的全球地图,揭示了适应和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物,并标注了它们的迁徙路线。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地球自然环境,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气候变化已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例如:中国雾霾天气,美国冬季冰暴等。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人类并非唯一的受害者,动物和植物也需要适应迁徙生活,进入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小组由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18位科学家组成。他们通过分析1960年至2009年期间海面和陆地温度数据,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评估,用地
-
Nature:施肥会破坏全球的草原生态系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对自然草原施肥——有意或无意地作为全球农业和工业的副作用,正对全球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这项研究利用一个全世界天然草原研究网站——Nutrient Network(营养物研究网络,简称NutNet),首次在自然发生的地点开展这样一种大型实验。 这项研究由Yann Hautier带领,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生态、进化和行为学系以及瑞士苏黎世大学进化生物学和环境研究所的Marie Curie研究员,该研究团队还包括明尼苏达大学的副教授Eric Seabloom、Elizabeth Borer,研究员Eric Lind,以及牛津大学植物科
-
研究表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本世纪恐翻番
全球变暖对热带太平洋海域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如今一项分析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本世纪的增加,强大的赤道东部地区变暖事件,即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率可能会翻一番。这项研究只针对能够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的极端天气事件,例如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长期以来,气候模型在判断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姊妹效应拉尼娜现象(能够使相同区域变冷)对于全球变暖的精确影响一直存在差异。但是当前的分析在涉及由最猛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降雨趋势时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研究人员在1月19日出版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文章第一作者、澳大利亚阿斯宾代尔市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气候建模家Wenju
-
Science:疯蚁以毒攻毒或取代火蚁优势入侵地位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4年2月13日的《Science》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侵略性“疯蚁”(Nylanderia fulva),通过分泌一种可中和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液的化学物质,在美国东南部地区正迅速取代火蚁的地位。这是“一种蚂蚁能够解毒另一种蚂蚁毒液”的第一个已知例证。 在南半球一系列蚂蚁入侵中,疯蚁入侵是最新出现的,就像其前任火蚁一样,它将可能对本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火蚁叮咬人类和其它动物后会带来痛苦的刺痛感。通过其强大的、往往致命的毒液,火蚁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蚂蚁种。这种毒液是一种外用杀虫剂,其每个重量基位的毒性是D
-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月13日在北京发布年度报告称,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75亿公顷,比2012年增加3%,保持逐年持续增长势头。对于社会关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一部主任徐海滨表示,经过严格的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性评价,目前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不能要求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但应要求它们一样安全。”徐海滨介绍,我国参照国际同等标准制定了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准则,一些方面比国际标准更严格。 针对转基因食品可能致癌的说法,徐海滨说,目前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作物和食品中的最终表达形式是蛋白,从科学的角度讲,
-
Nature:“植物杀手”保护雨林多样性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真菌——通常被视为有害的“植物杀手”,在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牛津大学带领的这项研究发现,真菌,通过侵害热带雨林的优势树种,来管理热带雨林的多样性。真菌能够在相同物种密密麻麻的植物之间快速地蔓延,阻止它们占主导地位,并使许多各种不同的物种能够茂盛生长。 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Owen Lewis博士指导了这项研究,他说:“在植物世界里,近亲属是坏邻居。靠近相同物种植物生长的幼苗更容易死亡,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怀疑是土壤中的一些东西引起了这种现象,现在我们证实,真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惊讶的发现,微小的真菌,能够对
-
国内种植的转基因食品只有木瓜
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情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会上介绍,目前国内真正种植的食用转基因农产品只有木瓜一种。转基因农产品上市销售前,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审核评估。 陈锡文说,通过转基因育种的农产品最早从美国市场开始销售,至今不过20年时间,社会舆论对其安全性高度关注。在美国,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认证的产品被认为是安全的,可以上市销售;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注。而在我国,除上市前进行安全评估和检查外,转基因农产品还必须标注转基因成分,以方便消费者自主决策,这一基本原则将长期坚持。同时,作为农业大国和转基因
-
我国饮用水问题不容乐观 自来水信任危机催生水市场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饮用水源,供水环节受到二次污染,我国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请关注——如何应对饮用水信任危机?前段时间杭州自来水异味的“元凶”已被查明。其中水样经过多轮专家综合论证,基本认定引起异味的主要物质是邻叔丁基苯酚,目前10家涉及该类物质的企业已被采取停产停排等控制性措施,自来水水质已持续稳定回复正常。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水污染事件,除了自然环境问题,许多都与人为因素相关。前不久,在倚兰市场推介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教授指出,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普遍优于农村供水,特别是大中城市供水水质都比较好。而农村供水厂由于受到水源、供水、管理
-
New Phytologist:蚂蚁保护相思树树木抵御病原体
生物术语“共生(symbiosis)”指的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说的一种双赢局面:两个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相思属(Acacia)植物和蚂蚁之间的共生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例子:植物以食物体和花蜜以及空心刺(经常用来做巢)的形式,为蚂蚁提供食物和住所。作为报答,蚂蚁保护植物抵御食草动物。目前,德国耶拿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蚂蚁也能够阻止有害的叶病原体。蚂蚁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叶片的细菌丰度,对植物的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蚂蚁共生的细菌,能够抑制叶片上的病原体生长。这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1月6日的《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
美被指曾针对中国试验生物武器 可致水稻减产
据日本媒体1月12日报道,美国近日解密的一批文件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在日本冲绳进行生物武器试验,针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地区亦是目标 除冲绳,美军还在美国本土及中国台湾进行生物武器试验。文件显示,这种生物武器针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此次解密的是美国陆军于1965年写成的报告,其中汇总了使用稻瘟病菌研发生物武器的结果。冲绳被标明为试验场所之一,1961年至1962年期间记录了至少12次试验结果。其中还记载了可能为名护、首里和石川的地名,是否位于军事基地内等细节尚不明确。 报告指出,美军将可对水稻造成严重伤害的“稻瘟病菌”撒在稻田中,收集
-
浙大教授提出治理雾霾和污染新举措
近年来,雾霾和空气污染困扰着中国很多地区的人们,成为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自浙江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拉纳州立大学的俞绍才博士(音译Shaocai Yu),提出了一个减少空气污染的新理念:从高层建筑和塔上的洒水装置将水喷到大气中,类似于浇灌花园。这个建议发表在2014年1月份的《环境化学快报》(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上,俞教授提出,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当前中国很多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区人们正在经受的严重空气污染和沉重雾霾。 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快速的工业发展和经济扩张,中国大城市已经遭受空气污染和严重的雾霾。而且,这种性质的空气污染不容易管
-
中国雾霾(PM2.5)及大气污染的遏制者:水
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想法:在高楼及高塔(如中央电视台主楼顶及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顶上安装喷水装置向建筑物外大气喷水,就如给花园浇水一样。这个建议来自中国浙江大学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俞绍才。在一篇发表于施普林格(Springer)的期刊《环境化学快报》的文章中,俞绍才提议这种行动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来帮助遏制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城市目前严重的空气污染和雾霾。因为中国数十年之久的爆炸式的经济和工业增长,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大城市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 此外,因为污染通常有各种不同来源如煤为基础的能源,交通和大城市本身采暖,这种性质的空气污染是不容易管理和控制的。但在这篇新文章中,俞绍才提出向大气中喷水以模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4-01-09
-
研究大型动物有助指导生态保护
狮子、大象,以及其他魅力超凡的物种本身并不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良好指标。但是一项新的分析表明,对那些让观光客心花怒放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鸡尾酒”指标的一部分,从而为生物保护计划创作一幅有用的地图。 在保护机构工作的科学家通常都会将他们的研究重心放在公众(及捐赠人)热爱的大型动物上,例如熊猫、老虎和大猩猩。一个基本原理是由于这些“魅力超凡的大型动物”只有在大规模、富饶的生物多样区域才能够茁壮成长,因此它们的分布能够作为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一个代表,而从微生物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易衡量的。 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保护一种标志性动物能够产生所谓的“保护伞效应”,进而拯救那些并
-
研究发现规划利用保护区资源可缓解人与动物矛盾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小组的博士生李学友在研究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中发现,适度、可持续、有规划地利用保护区内林下非木材林产品资源,有利于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和共管,缓解保护区周边居民对保护区和肇事动物的矛盾。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 据李学友介绍,在我国,特别是偏远山区,由于人口增长、耕种和放牧面积扩张导致猎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不断增加。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滇金丝猴和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典型山地垂直带自然景观,但当地也有黑熊、棕熊、狼、豺等富有攻击性的野兽。2010~2011年间,研究人员在该保护区北段系统收集了野生动物危害的类型、时空格局、
-
《自然》警告粮食安全接近上限
科技日报讯 据英国《自然—通讯》期刊近日报道,目前全球约有30%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等,产量潜力可能已经到达了极限。近期有数据显示,粮食作物的产量已趋于稳定,甚至有急剧下降的趋势。 预测未来的粮食产量有助于确保全球粮食安全。但是过往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产量只增不减这一基础上,而这一情况已被证明是不可能发生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若要预测未来粮食作物产量,以及满足全球食物需求的能力,采取的主流方法都是基于历史趋势而展开的。但是过往的产量提升,很多都依赖革新技术,而有些革新技术仅属一次性的,鉴于此,大部分的预测都过于乐观。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肯尼斯·卡斯曼教授与其科研团队,在分析了全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