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废弃物中的能量宝藏
北京市垃圾分类官网上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说法:“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最近北京市环卫集团更是将臭气变为有用的能源——在全国率先将垃圾填埋气制成了液化天然气。其实包括垃圾填埋气在内,很多看似无用的废物中都蕴含着能源的宝藏。垃圾填埋气变天然气 实现环保和能源双赢如今,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居高不下。据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每年高达1.58亿吨。在我国城镇,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就是垃圾填埋,在垃圾填埋过程中,有机物质由于生物降解的作用,会分解产
-
我国正式开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从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其中,国家气象中心于每天8时和20时进行全国24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以是否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为主要依据,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新标准从好到极差划分为六级。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每天发布两次。据了解,在技术流程中,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包括空气质量及PM2.5、PM1、气溶胶等大气成分的分析,雾、霾、降水、天空状况等天气实况的分析,环流形势及水汽、风、逆温、混合层高度、理查逊数、稳定度等气象参数分析等。预计到2015年,国家级层面产品将包括
-
研究称海洋酸度增加加剧全球变暖
据法国媒体报道,8月25日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石化燃料燃烧的排放物使得地球海洋酸度增加,释放的气体减少,加剧全球变暖。科学家表示,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让太阳热量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却阻碍热量从地球反射出去,产生温室效应。不仅如此,二氧化碳还导致海洋酸度增加,阻碍二甲基硫生成。二甲基硫释放到大气层中有助于反射来自太阳的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研究人员表示,气候模拟研究表明,到2100年,如果二甲基硫排放量减少18%,全球气温将升高0.48摄氏度。研究人员表示“海洋酸化改变全球硫循环,对天气带来潜在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应当考虑海洋酸化对气候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警告称,海洋酸化可能
-
研究称未来30年地球会越来越热 趋势不可避免
根据本周四刊登在科学刊物《环境研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人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做出种种努力,未来30年间更猛烈更频繁的热浪将不可避免。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研究员迪姆·库穆总结说:“从现在起到2040年,极端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升高,且独立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的亚历山大·鲁滨孙共同完成这项研究的迪姆·库穆还说:“相反,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做的努力可以大幅减少21世纪下半叶的极端天气出现的数量。”研究明确指出,受影响最深的是热带地区。在2000-2012年间的观察已经发现了这种趋势。类似2003年袭击欧洲或2012年袭击美国的被视为3-Sigma事件(超出历史平
-
《自然》刊文: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
(记者彭科峰)8月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6位学者受英国《自然》杂志邀请,发表题为《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专题论文。论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能够实现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出自主创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领导者。 该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博士,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Giorgio Ruffolo学者刘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外界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和环境关系存在诸多误解。我们的论文表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可以使全球受益。” 该论文通讯作者、英国利兹
-
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份额超八成
“本周,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透露,201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价值达130亿美元,已超过波音飞机,成为美国对华出口价值最大的单项商品。这个数字,对于出口商来说是一项可资炫耀的成就,然而对于中国主产区的大豆从业者而言却是难以抚平的伤痛。事实上,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已由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 现状 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份额超八成 “去年国产大豆产量1290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我国大豆市场的现状是,对外依赖度很高,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八成。”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告诉记者。 我国去年进口大豆5838
-
我国仅存不到20只野生东北虎 近20年7只死亡
野生东北虎 被认为中国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的老虎亚种,野生东北虎最近20年被发现至少死亡7只,对于在中国境内总量不足20只的这一老虎亚种来说,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记者近几年跟踪采访发现,野生东北虎面临食物短缺、人类偷猎设陷、生存环境恶劣等多重致命因素,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近20年7只野生东北虎被发现死亡 7月29日是第四个全球老虎日。2010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来自13个全球野生虎分布国的政府首脑和代表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保护野生虎种群。 目前全球野生东北虎仅存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山林中。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不足
-
高浓度CO2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
高浓度CO2可使湿地吸收更多碳2013-07-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华凌 15 0 收藏(0) 近日,美国马里兰州滨水市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19年的研究结果,在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湿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这表明,湿地可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 )上。为了模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世界,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领导研究团队用敞篷的聚酯薄膜包围了沼泽地,然后让其中一半暴露于目前的大气中,而将另一半的二氧化碳浓度
-
全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17年增加100倍
"转基因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史上的奇迹,这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中国科协今天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说。黄大昉给出的第一组数据是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17年以来,相应农作物面积情况。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一份报告,2012年全世界有28个国家1730万户农民种植了1.7亿公顷即25.5亿亩的转基因作物,还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这些数字反映出当下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态势。他说,"这一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农业科学技术有这种发展势头,17年面积增加了整整100倍。"另一个基
-
全球面临抗生素耐药性挑战
据新华社堪培拉7月10日电(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伊恩·查布10日说,抗生素耐药性很可能会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这需要科学界、企业界和公众共同应对。作为政府的科学顾问,查布的办公室当天发布了一份题为《面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建立预防新防线》的报告,警告错用和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相关耐药性会对公众健康带来风险。报告说,这种错用和滥用的现象包括在动物喂养过程中添加抗生素或为病毒感染病例开具抗生素处方等。就澳大利亚而言,以往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病例往往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或拥有海外旅行经历的人,但如今,越来越多地方社区病例出现抗生素耐药性。此外,报告还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抗生素研究
-
专家称长江江豚数量不足千头或在15年内灭绝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13年7月9日播出《微笑中的道别》,以下为节目实录: 【采访人物】 胡 思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饲养员 郝玉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王 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彭睿杨 六岁 郑劲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博士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徐亚平 岳阳江豚保护协会 会长 高道斌 湖北长江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级工程师 何大明 岳阳江豚保护协会 志愿者 李德军 岳阳县渔政局 局长 【正文】 解说:这
来源:央视《新闻调查》
时间:2013-07-10
-
“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得到证实
新华社堪培拉7月3日电(记者王小舒)二氧化碳被认为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但科学家也猜想,世界某些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增长得益于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一过程被科学家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日前,澳大利亚科学家证实这一猜测。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3日发表声明说,该机构一项研究证实,近30年间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水平通过“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促使世界一些干旱地区的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加。 这项研究由联邦科工组织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研究人员说,他们以
-
全球变冷变暖后果同样严重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危机,但这种危机也可能发生在较冷时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6日报道,一个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国家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基尔海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取自北大西洋海底的钻核沉积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微古生物学分析后指出,1.16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的一股“寒流”也引发过类似危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球变暖(温度上升)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温度变化向另一端摆去,且变化了同样数量,对海洋生命来说,后果可能同样严重。 研究证明了在白垩纪中期温室
-
中国农产品药物残留标准数仅为日本百分之一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四分之一的食源性疾病由环境污染所致经济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徐明焕在《论质量安全型经济》一书中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工业污染
-
400年前苔藓“起死回生”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 据英国广播公司5月 27日报道,科学家说,小冰期时代的冰封植物重新萌发新芽,已有400岁高龄的苔藓类植物样本在实验室环境下焕发生机,蓬勃生长。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研究人员对加拿大北极“泪珠冰川”周围进行了勘探。当地冰川2004年来每年以3~4米的速度急剧消融。这使得小冰期(大约1550年~1850年)以来被冰封的土地重见天日。“我们沿着冰川边缘行走,发现许多东西从冰川下破冰而出,看起来好像为冰川蒙上一层绿色。”研究团队主笔凯瑟琳·拉法奇称。苔藓植物没有维管组织输送水分,在北极漫长的冬天,可以完全脱水而存活下来,在天气温暖时又重新生长。但是,这些苔藓埋于冰下如此之久仍能复苏,确
-
冰冻400年植物再现生机
加拿大研究人员5月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在考察北极埃尔斯米尔岛的泪珠冰川时发现,一些植物即便被埋了400年之久依然能够再现生机。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卡特兰·拉法奇等人2007年在泪珠冰川消退的边缘地区发现了苔藓和地钱等植物,这些植物的结构被冰川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其中一些植物出现重新生长的迹象,包括绿色的旁枝或茎。放射性碳测年表明,这些苔藓植物是在400多年前的小冰川时期被冰川掩埋的。 研究人员采集了这些苔藓植物的样本,并在实验室中对它们进行培养,结果培育出4个类别共计11株苔藓植物。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被发掘的苔藓植物能够再生,说明它们对极端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是与非:我们能为物种做些什么
生活于我国广西的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这一物种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水和生物多样性”。 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
-
中科院王强Nature论中国污染危机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部能量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主任王强(Qiang Wang),在最新一期(5月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hina's citizens must act to save their environment”的文章,呼吁中国的公民必须采取行动来挽救我们的环境。北京的空气污染如此的严重,以致于有时市民在街上步行都戴着口罩,初来北京的人会很快感到咽喉不适。空气污染取代了食品安全和清洁饮水,成为了中国立法者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已制定出了一项应对空气污染的计划。政府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中国13个重点区域117个城市的PM2.
-
大洋海底首次发现古DNA
距今32500年,有助揭示远古气候和海洋生态演化奥秘 海底世界中,不仅有化石,还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图片来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学快报》在广阔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几乎没有生命迹象:没有鸟类,极少的鱼类,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见。但是研究人员日前报道,他们发现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宝: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古DNA来自微小的单细胞海洋生物,距今已有32500年,它们首次在深海平原中被发现。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另一个研究小组从黑海较浅的海底提取出距今11400年的浮游生物DNA。研究人员说,从地球表面找到如此古老的DNA有助
-
古生物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大眼鱼龙科化石
(化石网/兽王 编译)大眼鱼龙科(Ophthalmosauridae)属于鱼龙目(Ichthyosauria),是已经灭绝的海生爬行类。因为它们的眼窝很大,直径大约有10厘米,因此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大眼鱼龙科。大眼鱼龙科是衍化的鲔行式鱼龙类(thunniform ichthyosaurs),擅长在水中快速运动。大眼鱼龙科主要生存在中侏罗世卡洛夫期(Callovian Age)到晚白垩世赛诺曼期(Cenomanian Age),在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有发现。古生物学家认为大眼鱼龙科起源的时间是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之间,但是对于大眼鱼龙科在中侏罗世阿伦期(Aalenian Age)–巴通期(Bat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