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宣院士谈长江生态系统:现在长江无鱼可捕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谈长江生态系统 为了一些经济利益,把国家的水域资源破坏掉,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水利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已经成了天然的“敌人”。2013年有关“长江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再次引发了这种对峙。 长江,作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而对长江的开发也在近年达到高峰---除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它还直接体现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级开发问题上。 《瞭望东方周刊》日前就长江生态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他是目前中国资历最老的长江生态系统专家之一,也是长江10年休渔的主要提倡者。这一政策被认
-
104座城市重度雾霾 覆盖中国近半国土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国,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不过随着冷空气的影响,中东部等地雾霾将减弱消散,而北京的雾霾也自昨天下午起开始减弱消散。 大风吹散北京雾霾 苏皖浙等地雾霾将消散 气象台预计,从昨夜到今晨,江苏中西部、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有大雾,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昨天(12月8日)夜间,江苏、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山东南部、河南东部等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局地可达6级,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上述大部地区有中度霾,其中,江苏西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
-
2050年前世界粮食缺口高达70%
据联合国网站12月4日消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2050年世界人口将要达到96亿,那时的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多出70%。报告指出,填补这一缺口是可能的,但不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环境署、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撰写的《世界资源报告:创造一个可持续粮食未来》显示,在现存农耕用地上提高作物和家畜的生产力对于挽救森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但仅仅通过增加产量还不足以填补粮食缺口。报告发现,为了避免清理更多土地以用作农地,与前40年相比,在今后40年当中需要将作物产量提高40%。 统计显
-
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扰乱蝴蝶飞行季节
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很多蝴蝶在一年中的飞行时间是根据气温变化有所调整的,因此随着全球变暖,它们的飞行季节也随之改变。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00多个蝴蝶种类的飞行,并且查询了130多年来的气象数据。结果发现,蝴蝶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研究人员表示,随着温度升高,蝴蝶在一年中也更早出现,它们也更早进入活跃的飞行季节,而这对它们的生存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它们有可能遭遇霜冻而死亡,或者比它们所依赖的植物食物提早出现而挨饿。研究人员称,蝴蝶飞行时间的这种变化也提供了一种预警信号,提示其他野生动物的习性可能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
Nature:植物入侵的影响随时间而变弱
生物通报道:发表在11月20日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夏威夷同一地点的植物入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表明在外来物种和土壤氮循环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已经被破坏,使新的外来物种更容易入侵。这项对生物入侵的长期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调节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是这可能对本地物种的恢复并没有益处。在过去25年的生态学调查研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入侵植物彻底改变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然而,很少有研究去调查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以及这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意味着什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生态学、进化和海洋生物学系的教授Carla D'Antonio
-
科学家绘制首份21世纪全球森林变化图
美国研究人员14日在《科学》杂志上说,他们绘制出第一份2000年以来全球森林覆盖变化的高清晰图像,从中可以查看自然资源正在丧失或增加的区域。研究人员相信,这份高清图有助于指导今后的森林保护工作。 这份高清图是利用65万多张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由美国马里兰大学、谷歌公司及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共同绘制的。研究表明,2000年至2012年间,全球的毁林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而与此同时增加的森林面积只有80万平方公里。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森林的增加或毁灭发生在地球各个地区,但热带是唯一显示出某种明显趋势的区域,其每年毁林面积的增幅超过2100平方公里。 好消息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
-
英国现变异“超级老鼠” 把吃鼠药当饭吃
星岛环球网消息:英国出现了一种抗鼠药的变异“超级老鼠”,一般鼠药对它们根本不起作用,它们吃起鼠药就像吃食物一样。中国日报网引述外媒报道,这种老鼠一开始出现在英国西南部和东南部,但是目前似乎已经扩散至更北的地区。而且,其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境内其他种类的老鼠。英国虫害控制人士希望政府能够批准使用毒性更强的鼠药,以阻止这种携带多种病菌的老鼠们全国“流窜”。但是,英国相关部门否定了这一提议,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改变生态环境和危害到其他野生动物。
-
重金属污染“覆水难收” 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理
——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高级研究员郑焰驻纽约记者 王心见 今日视点“在环境综合治理中,重金属污染防治是其中一项非常复杂、非常严峻、非常艰巨的工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高级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郑焰教授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哥伦比亚大学“超级基金”中心是一个专门研究重金属污染的跨学科学术机构。中心研究团队由医学、环境、地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专家组成。郑教授作为这个中心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不但进行理论研究,还进行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和报告,研究成果被大量引用。采访中,郑教授没有过多谈论自己的成就,而是讲解了美国重金属污
-
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对白鳍豚灭绝之谜给出答案
人类活动须担负主要责任 文章来源:文汇报 黄纯一 发布时间:2013-11-04 【字号: 小 中 大 】 “长江女神”白鳍豚的灭绝究竟因为人类活动,还是气候变化?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合作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类活动必须担负主要责任。 最近,他们成功绘制了白鳍豚的全基因组图谱。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白鳍豚从陆生至水生的进化特性,同时通过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确认了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讯》上。 据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南京师
-
环保部专家:中国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
11月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在北京大学出席“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论坛时作了题为“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的战略思考”的报告。王金南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是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环境大山。他表示,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目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他认为中国在环保方面战术存在问题,执行能力也很弱,此外,制度层面的问题也值得思考。王金南表示,中国过去40年取得经济增长辉煌成就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发展。过去40年,GDP增长以平均10%的速度独树于世界,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过去40年,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环保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
-
未来百年我国20个生物群区将发生迁移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付丽丽)“未来50年到10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的20个生物群区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其中18个生物群区向高海拔迁移。”今天,在大自然保护协会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气候变化与保护科学家陈艾如是说。2009年,该协会启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影响与适应》项目。项目发现,根据模型预估,在未来50年,所有主要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均将会上升3℃。而未来100年内气温还将持续上升,在升幅都在5℃左右的中等排放情景下,所有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在2050年的基础上升高2℃左右,年降水也会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31.68毫米到104.6
-
中国确认544种外来生物入侵 成最严重国家之一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获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来源:新华网)
-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已在极地“扎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北极是人类最后的净土。终年白雪覆盖,人迹罕至,理应与各种污染物无缘。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早已在极地“扎根”。在日前于拉萨举办的“首届极地及高山地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以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为代表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在南北极及珠峰地区均有发现。在大气流动和洋流的影响下,污染全球化让极地地区无法幸免。如何固守最后的净土,成为当前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净土不净对于南北极而言,一般的污染物很难到达。但对于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汞这样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而言,极地并非天堑。“一般而言,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
我国今年6亿人遭雾霾影响 5年内建立健康监测网络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中国将用3到5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及人群健康影响变化趋势。雾霾健康影响监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日前召开了“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培训会”,此次会议的参加者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河北省、山东省等疾控中心共70余名代表。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徐东群介绍,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总书记和总理非常重视,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
秸秆还田不当至农田病虫害高发 农药残留成新问题
眼下,又是中原秋收季节,秸秆处理再次成为人们头疼的问题。对于全国每年大约8亿吨之巨的农作物秸秆,一般是就地焚烧,狼烟遮盖天地,严重污染环境,许多县乡村基层干部为禁烧忙得精疲力竭。近年来,逐步推广秸秆还田,但带来的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让人们始料不及。过去一亩地30—40元农药就不少了,现在需要70元左右农药还治不住虫。由此而来的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问题愈发突出。河南省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林振衡说,他们在河南南阳、安徽淮北、江苏徐州等地做的调查表明,凡是秸秆还田的地方,病虫害特别高发,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成左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增产效益几乎被抵消殆尽。他说,秸秆还田为什么导致病虫害易发?这个道
-
云南特有中甸叶须鱼或面临灭绝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和数据收集,首次明确了云南高原特有种中甸叶须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年龄与生长曲线、繁殖时间、周期等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鱼类生态学SCI期刊《应用鱼类学报》。 据该研究组博士陈小勇介绍,中甸叶须鱼为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为我国云南高原特有种。该种历史上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小中甸河、那亚河、碧塔海、属都湖和纳帕海,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下,裂腹鱼类三级演化过程中的特化等级物种。近年来其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受危因素增多,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濒危物种。 在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
-
地下水砷污染严重 学者:谁会想到自己天天在喝砒霜
2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孟克哈日根嘎查47岁的村民吴智强带着一身“怪病”,跑遍了当地和北京的十几家医院。他手掌上长着密密麻麻、大小不等像老茧一样的肉刺。“这层‘痂子’硬硬的,一拿东西就磨得钻心疼。”吴智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身上也长了很多,黑的、白的、青的,“像花地毯”。让老吴染上这身怪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名33的砷——它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氧化物,砒霜。砷会从地层中渗析到地下水,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容易罹患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严重者可导致肺癌、皮肤癌等癌症。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吴智强所在村子的位置,以及与之毗邻的差不多整个河套平原,基本被涂成
-
PM2.5是健康杀手 是产生雾霾主因
燃煤、燃油、挥发性气体排放⋯⋯排向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的颗粒物和气体,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在排查大气中各种污染成分给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时,PM2.5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PM2.5里有哪些物质,它们又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解剖PM2.5今年1月下旬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遭遇了连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天气,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其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空气质量监测也“爆表”不断,雾霾自然成了上海两会的焦点话题。无独有偶,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也遭遇了重度的雾霾与沙尘天气,陷入“史上最恶劣的开会环境”。为此,有人调侃新北京精神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
南宁市现二类有害生物田园杀手非洲大蜗牛
图为非洲大蜗牛 近日,南宁市郊出现非洲大蜗牛,繁殖力极强。这种被我国首批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田园杀手”昼伏夜出,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的梁老师,在学校附近开荒种植蔬菜。近日,他在地里发现大量不知名的“螺”状生物,专门啃食各种蔬菜的茎叶。这些奇怪的“螺”个头很大,昼伏夜出,每天清晨到菜地随手就可捉到一大桶。 梁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们种的菜都是自己吃的,所以从来不喷农药,即使发现害虫,也是采用手捉等方式除灭。或许这也是“鼻涕车螺”泛滥、个头疯长的原因。 广西生态与
-
京津冀今冬可否天蓝蓝 专家称不能排除重污染
去冬以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国人首次认识了PM2.5。图为北京东三环一带的建筑笼罩在浓雾中。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记者 周熙檀 9月8日,北京市出现了9月以来首个中度污染天气,傍晚部分地区PM2.5浓度指数超过200。而此前不久的环保部数据显示,7月份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近日,京津冀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已完成部委会签。面对政府表现出的决心,这个冬天,我们能告别灰霾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冬到201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