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表封面文章:COMT活性检测新方法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新引进的杨凌、葛广波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1806组共同合作,设计研发了首个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Hot paper”发表在化学及交叉科学领域一区期刊《欧洲化学》(Chem. Eur. J., DOI: 10.1002/chem.201701384)(IF:5.317)上,并被选为内封面文章。  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代谢酶,其肩负着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调控情绪与感知过程的同时,在药物或异物质代谢中亦发挥重要作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时间:2017-07-04

  • 6月王牌聚焦:技术的进步破解多项生命科学之谜

    生物通报道:二代测序技术解开了不少未解之谜,也令一些研究领域重焕生机,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同样在过去几年间,一些技术的进步也帮助科学家们回答了以前未曾解答的问题,本月就有不少此类成果。要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蛋白的原子结构时,首先得有大的、结构良好的蛋白质晶体。这说来容易做来难。许多蛋白质,尤其是膜蛋白,无法形成大的晶体,往往形成纳米或微米大小的晶体。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称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ray free electron laser,XFEL)的设备,通过发光元件分析了一种有潜力的药物靶标。最新这项研究利用阿岗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30

  •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布(生物类)

    生物通报道: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结束,初评通过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1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含3个创新团队)。自公布之日起2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电话和地址。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由单位法定代表人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这些推荐项目中,具体的通过初评的生物类项目包括:20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30

  •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88号2017年6月9日至23日,召开了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共57个学科、专业评审组的初评会议,现公布参加会议的评审专家名单。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名单数学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组内职务1龙以明南开大学组长2郑志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组长3陈滋利西南交通大学以下按姓名拼音排序4封建湖长安大学 5黄廷祝电子科技大学 6蒋耀林西安交通大学 7孔俊东北师范大学 8李安民四川大学 9林华珍西南财经大学 10苗长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11朴大雄中国海洋大学 12王连堂西北大学 13王彦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时间:2017-06-30

  • 北大邓宏魁、柴真两位教授Cell子刊发表重要成果:细胞谱系重编程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 北京大学生科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rect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via a Chemically-induced XEN-like State”的文章,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条全新的细胞谱系重编程途径:通过化学小分子重编程产生的中间态细胞,直接诱导获得功能性神经元及肝脏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和柴真教授。今年邓宏魁教授还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的沈浣教授合作,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系,获得的细胞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组织发育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8

  • 当现代技术遇上古老DNA

    猛犸象虽然很萌萌哒,但只能在电影《冰河世纪》中看到。不过,借助最新的技术,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古代生物的秘密。在这一期的《BioTechniques》中,Nathan Blow回顾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再见了,猛犸象2015年春天,Eleftheiria Palkopoulou和Love Dalen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表了两头长毛猛犸象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尽管猛犸象DNA已在7年前测序过,但Palkopoulou和Dalen实现了更进一步的遗传分析。通过解码这两个完整但不同的猛犸象基因组,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灭绝动物的生活。像侦探一样,研究团队的成员利用从样本中收集到的遗传数据,来了解长毛猛犸象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8

  • Nature Biotechnology:快速捕捉神经元活动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神经科学家一直渴望捕捉包括决策在内的许多认知过程。但是因为它们往往只停留几分钟甚至几秒,导致这一梦想至今遥遥无期。麻省理工大学(MIT)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如今开发出一种神经元活动标记方法,使某一时刻的神经活动快照捕捉成为可能。该方法比现有的细胞标记技术在时间上更精准,能捕捉跨越几小时或几天的窗口期神经活动。“思考或认知功能通常持续30秒或1分钟。我们希望能捕捉到这个范围的神经活动,”MIT脑和认知科学系助理教授、本文(6月26日的《Nature Biotechnology》文章)通讯作者Kay Tye说。Tye设想有一种工具帮助破译参与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回路。于是,她和MIT前

    来源:

    时间:2017-06-28

  • 数字PCR技术发现,癌细胞正在偷工减料

    生物通报道  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日在《PLoS Genetics》上发文称,癌细胞可能正在简化它们的基因组。它们减少了核糖体DNA(rDNA)的拷贝数,从而更容易增殖。“尽管核糖体DNA对细胞功能很重要,但由于定位和分析的挑战,我们几乎不知道是什么在控制其拷贝数的稳定性,”研究人员称。好在,最近的技术进步正在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微滴式数字PCR(ddPCR)的出现。研究人员以三个小鼠品系(C57BL/6、DBA/2J和CD1 )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器官中获得了15个组织样本,并提取出基因组DNA。然后,他们按照Bio-Rad的微滴式数字PCR方案,测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7

  • 真核细胞核糖体真的只有两种吗?斯坦福尖端技术让你开天眼

    生物通报道:一种名叫核糖体的细胞器可生产蛋白质。过去许多研究学者认为,核糖体之间不存在差别,任意一个核糖体能制造体内任何蛋白。6月15日一篇挑衅性文章表明,有一些核糖体只生产专门产品,其他蛋白质生产概不负责!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到底核糖体有没有“术业”分工?在这篇《Molecular Cell》文章发表以前,人们一直拿不出实在证据。如今,依靠复杂的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几乎终结了这场讨论。“核糖体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执行者,这确实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核糖体的认识。”马里兰大学分子生物学家Jonathan Dinman(非本文作者)说。“专属工厂”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帮助细胞整体调控蛋白质生产。这项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6

  • Cell里程碑成果:突破技术限制建立肠道-大脑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肠道细胞需要告诉大脑肠道中有啥东西,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科学家们对这种肠道-大脑之间沟通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并不多。最近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肠组织和组织切片中的一类关键的肠道感觉细胞(gut sensory cell),从而发现了是哪一些分子信号能激活所谓的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以及这些细胞如何信号传导给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22日在线版Cell杂志上。来自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John Cryan(未参与该项研究)认为,“这真是一项一流的研究成果。它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且利用了先进的工具找到了答案。”Cr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6

  • Cell:科学家利用新方法鉴定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2017年5月,《Cell》杂志连续刊登了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的工作,他们分离了来自肺癌病人肿瘤组织、正常肺组织以及外周血的免疫细胞,利用TCR测序和质谱流式(CyTOF)等技术对细胞特定转录本和表面30多个蛋白Marker进行检测分析,绘制了早期肺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详细图谱。根据测序比对和质谱流式的分析结果,发现早期的肿瘤就已经开始在改变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组成和表型了,尤其是T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和肿瘤浸润髓系细胞(TIM)。 数据结果作者利用Phenogragh(一种以Unsupervised方式进行细胞分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将T细胞(CD3+ cells)分为21个

    来源:Fluidigm

    时间:2017-06-26

  • Cell Res重点论文:单细胞表观多组学测序技术最新突破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对一个单细胞同时进行染色质状态、DNA甲基化、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以及染色体倍性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COOL-seq),并采用这一技术在单细胞分辨率上系统、深入地解析了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观基因组重编程的关键特征,以及染色质状态与DNA甲基化之间的互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7-06-22

  • 宏基因组等多组学方法研究揭示肥胖和减重干预人群肠道微生物和血清代谢组变化

    2017年6月19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华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宏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血清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手段,完成了中国青年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循环氨基酸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宏基因组和临床指标的分类与预测模型。这项研究阐明了肥胖病的起因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建立肥胖病精准分子分型和临床转归精准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Medicine。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流行疾病,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我国成人肥胖率为11.9%,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7-06-22

  • 一种投机微生物为何能杀死癌细胞?阻止癌细胞增殖获重要突破

    生物通报道:“这些发现将对癌症生物学研究和癌症药物开发起重要影响,”血液、肿瘤和细胞治疗学副教授Sasha Shafikhani博士说。该研究小组在调查投机微生物杀死癌细胞时, 意外发现了两项新进展。Shafikhani实验室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很多年了。该致病菌可分泌几种毒素引起感染。其中一种名为ExoT的细菌毒素可抑制细胞分裂,阻碍伤口愈合,同时也能杀死癌细胞。当研究人员试图找出ExoT对抗癌细胞的致死机制时,偶然地解决了一个神秘问题。至少20年前,医学研究人员一直在思考,细胞在执行正常凋亡程序之前,如何通知左右邻居“我需要被更换”这个信息,让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21

  • Oncogene:肿瘤治疗新靶点研究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李大伟教授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在肿瘤治疗新靶点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揭示了乳腺癌中高表达的人前梯度蛋白2(AGR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新作用机制。同时,根据相关机制开发的人源化抗体药物Agtuzumab(18A4Hu)在抗肿瘤及药物联用方面也表现出了优良的治疗效果,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发表在Nature子刊《Oncogene》上以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随着人们对肿瘤的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肿瘤微环境中含有多种可溶性蛋白因子,肿瘤细胞通过这些微环境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7-06-21

  • 清华大学最新文章:突破浓度限制的单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2017年5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研究组在《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 “Single molecule photoactivation FRET, a general and easy-to-implement approach to break the concentration barrier”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利用光激活的荧光团代替传统荧光团,以突破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技术中的荧光浓度屏障的通用方法,实现将标记物种的最高浓度限值提高2-3个数量级,从而可以在接近生理条件的μM浓度下进行单分子FRET测量。单分子荧光技术可以在复杂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7-06-21

  • 最新Nature文章:抵抗尿路感染新方法

    一只住在膀胱壁上的大肠杆菌(黄色)生物通报道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它们容易反复复发。大多数UTIs因肠道大肠杆菌散播到泌尿道引起。每年全球近1亿人口受UTIs困扰。数据显示,尽管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6个月内(一般约1个季度)仍容易再次感染。UTIs引起疼痛、灼痛和尿频。严重情况还会扩散到肾脏和血液,危及生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最新发现,一种分子诱饵可靶向减少肠道UTIs细菌。研究发现,肠道致病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数量越少,患UTIs风险越低。“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16

  • 借助单细胞RNA-Seq技术,将乳腺癌看得更清楚

    生物通报道  一项新的单细胞RNA-Seq转录组分析技术的出现,让研究人员能够快速鉴定肿瘤中的各种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这项技术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乳腺癌治疗方面,自从内分泌治疗应用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肿瘤以来,许多分子靶向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疗效。HER2阳性患者的成功治疗就是一个例子。临床实验人员通常利用基因组和基因表达谱分析来鉴定每个患者的大块肿瘤,但肿瘤内的细胞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肿瘤异质性,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16

  • 新方法|用RNA寻找罕见遗传病基因触发器

    生物通报道:大约有一半罕见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仍未找到。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人类基因信息量巨大。针对这一问题,信息学和医学领域科学家们联手寻找解决方案。由慕尼黑工业大学和Helmholtz 慕尼黑中心组成的研究小组已开发出一种能显著提高搜索成功率的新方法。不只着眼于DNA,新方法的寻找策略还包括RNA筛查。所谓的罕见疾病其实并不罕见,它们影响着约8%全球人口,绝大部分是遗传疾病。确定哪些基因能引发疾病对开发治疗方法很重要。自从实现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病人的组织样本创建一个包含患者所有遗传信息列表。其中也包含着导致疾病的突变信息,但问题在于,正确地找到它们具有难度。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15

  • 新方法|为缺血提供潜在治疗方法

    生物通报道:陈教授与其临床合作伙伴C. Keith Ozaki医学博士、Joseph Woo医学博士共同开发了这款具有针对性的促新血管生长人工补丁。他们的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注射生长因子促进新血管生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缺血治疗实验方法,是较为流行的血管再生治疗手段,”陈教授说。“但在实践中,新生血管分支往往萌生成一个混乱曲折网络,像小毛球一般堵在那里,血液无法有效通过。我们想用人工干预手段使它们变得有序。”陈和同事们设计了两个内皮细胞补丁,其中一个注入的细胞被预先组织成特定结构,另一个细胞没有任何组织结构,仅是简单地把细胞注入进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6-15


页次:142/494  共9869篇文章  
分页:[<<][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