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琥珀酰修饰通路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在一项合作研究中,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对去乙酰化调控酶Sirt5调控的琥珀酰底物进行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在779个蛋白上鉴定出2500多个琥珀酰位点,并研究揭示了蛋白琥珀酰修饰具有广泛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同时也提示此修饰可能影响其他重要细胞生物学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分子细胞》杂志。 据介绍,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关键作用,是细胞精细调节生理活动的关键之一。因而,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路研究是目前新药研发的重要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综合运用生物质谱、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
-
Science子刊:预测心力衰竭预后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当前用于预测HF发展的危险分层方法(Risk stratification approaches)还不完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SMHS)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确定是否患者的心脏会衰竭,有望在未来帮助内科医生更好地治疗患者和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干预措施。他们的新方法,可有助于预测哪位心力衰竭患者将会良好康复,哪位患者则不能。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P)的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有500万人患心力衰竭,估计成本为320亿美元。该研究成果以“Metaboli
-
科技大亨自掏腰包组办“科学突破奖”
谷歌的布林也是该奖项的支持者之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科技大亨马云、扎克伯格等人发起的“突破奖”近日举办颁奖典礼,以期扩大声势。今年的奖项增加了数学奖,明年有望加入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多个奖项。 报道称,科技界的百万富翁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和马云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科学突破奖”的计划。每年,300万美元的奖金将会颁发给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他们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数学领域做出开拓性的贡献。这笔资金让100万美元的诺贝尔奖相形见绌。它旨在庆祝科学新发现,激发人们解决难题的兴趣。当然,大多数人根本没
-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癌症无创诊断
2013年12月10日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白凡课题组与北大肿瘤医院王洁团队合作的研究结果。在题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基因测序手段首次报道了对于癌症病人单个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结
-
科学家提出植入式医疗电子在体3D打印成型技术
近日,由刘静研究员领导的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小组报道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可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器件体内3D打印成型技术。研究文章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系列期刊《科学报告》上。 在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首次提出了一种以微创方式直接在生物体内目标组织处喷墨注射成型的医疗电子器件在体制造方法,首先将生物相容的封装材料注射于体内固化形成特定结构,在此区域内进一步将导电性金属墨水、绝缘型墨水乃至配套的微/纳尺度器件等顺次注射后形成目标电子装置,通过控制微注射器的进针方向、注射部位、注射量、针头移位及速度这样的3D打印步骤,可在目标组织处按预定形状及功能构建出终端
-
Cell子刊:光遗传学技术成功用于灵长类动物
生物通报道:光遗传学技术使人们可以通过可见光,对遗传学改造的脑细胞进行控制,这一技术已经在小鼠模型中取得了成功。现在,神经科学家们热切希望看到,光遗传学在复杂大脑中也获得同样的成功。Cell旗下的Current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用光遗传学技术对非人类的灵长动物(猴子)进行大脑回路的干扰,研究显示光遗传学技术比微电流干扰的效果更好。Brown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比较上述两种技术,检测了两种干扰对猴子视觉决策行为的影响。“我们很高兴看到,电刺激和光学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类似的效果,而且光学刺激特异性更强,”文章的资深作者David Sheinberg教授说。如果光遗传学确实能够
-
Nature Genetics:致命性儿童脑瘤的突破性发现
生物通报道:ETMR(Embryonal tumors with multilayered rosettes)和ETANTR(Embryonal tumors abundant neuropil and true rosettes)是罕见的、致命的儿科脑瘤,这种肿瘤具有microRNA簇C19MC高水平表达的特点。加拿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可能为这种侵略性和致命性脑瘤的更有效治疗铺平了道路。这种肿瘤,只在4岁以下儿童中发生,尽管采取积极治疗,但其几乎总是致命的。这项研究提出了此类脑瘤发展的一种新模型,为研究探讨全新的治疗方法,指出了可能的靶点。发表在12月8日的Nature Genetics
-
英国引入新型大脑扫描技术 提高痴呆症诊断准确率
新华社伦敦12月11日电(记者刘石磊)八国集团卫生部长11日齐聚伦敦,共商痴呆症应对策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表示,将通过加倍的资金投入和更先进的诊疗手段防治痴呆症,并呼吁世界各国对痴呆症发起“全球反击”。今年八国集团峰会期间,东道主英国倡议召开八国集团范围内的首次痴呆症研究会议。卡梅伦在当天举行的会议上说,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抗击疟疾、癌症和艾滋病等健康杀手。从现在起,应该以同样的努力和决心对抗痴呆症。卡梅伦宣布,从2015年到2025年,英国对痴呆症研究的资金投入将翻番,增至1.32亿英镑(约合2.17亿美元),力争使英国走在全球痴呆症研究的前列。英国阿尔茨海默氏症学会专家表示,
-
Nature Methods:测量细胞力的最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就像很小的建筑工人一样,细胞在3D空间中“构建”胚胎组织和器官。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细胞之间进行不断的沟通,协调它们的动作,产生形成复杂组织形态的机械力。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些结构形成时细胞和它们的行为之间的联系,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细胞产生用来形成这些结构的力。目前,一种全新的方法,能够量化细胞形成组织时所运用的力,可有助于回答生物界这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医学提供新的诊断工具。这项新技术,最初由Otger Campàs和Donald Ingber在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开发,是第一种测量细胞在活体胚胎中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技术。Campàs目前是UC圣巴巴拉分
-
《时代》周刊评选出2013年十大医学突破
感染艾滋病的新生儿获得“功能性治愈”今年4月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和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首次实现了对一名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婴儿的“功能性治愈”。最新研究成果为根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铺平了道路。一般而言,医生们会在分娩过程中,给HIV呈阳性的孕妇以及胎儿同时使用某种单一的抗逆转录酶病毒,以阻止母亲把病毒传给胎儿。但这名婴儿的母亲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病毒,因此在分娩时未能采取预防措施。医生们只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在他出生30小时后,对其实施了药力更强的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一系列测试表明,婴儿血液中的病毒在逐步减少,在他出生29天之后,病毒降
-
PNAS新技术揭示细胞癌变之路
生物通报道 锌,作为一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绝大多数的锌离子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帮助它们完成生物反应。微量的锌则只是松散结合或可以“移动”,人们认为它们对大脑、胰腺和前列腺癌等器官正常发挥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这一离子在某些生物系统中的确切作用还不是很清楚。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光学传感器,其可以追踪细胞中的锌离子,帮助研究人员更多的了解它的功能。这一传感器是以细胞中的一种特异细胞器作为目标,当它与锌离子结合时,科学家们可以确定这种金属集中的位置。设计这种传感器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们,现利用它来阐明了锌水平在前列腺中通常较高,在
-
新技术30分钟检测流感病毒
生物通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种流感检测的新方法,以纳米金溶液来区分人类和禽类的流感病毒株。一旦检测到流感病毒,金溶液的颜色将发生改变。这种快速简便的技术有望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且所需培训极少。这个研究小组是由英国John Innes研究中心的Rob Field教授以及东安格利亚大学的David Russell教授领导的。Russell教授曾创办一家公司,是利用指纹图谱来检测药物及药物的代谢物。Field教授解释道,90%的感染是通过碳水化合物识别,再与其靶点结合的,这一过程可作为传感器开发的基础。他认为,在需要快速检测的地方,如检测医院中的超级细菌以及蓖麻毒素等生物危险品,都可以应用这
-
Nature方法:发布蛋白质组检测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在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癌症蛋白质组学专家Amanda Paulovich博士领导下,一个国际科学家研究小组证实了大规模、标准化蛋白质检测的可行性,这是验证疾病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的必要条件。这项在线发表在12月8日《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开发的一种靶向性蛋白质检测方法具有系统地、可靠地检测人类蛋白质组的潜力。采用自身开发的这项技术,Paulovich和同事们可同时及准确地检测许多不同样本中成百上千种蛋白质的丰度。来自西雅图、波士顿和韩国不同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重现了人类乳腺癌细胞中319种蛋白质的检测结
-
基因技术治愈小鼠白内障遗传疾病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治愈了小鼠的白内障遗传疾病。专家认为,这项实验为人类基因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12月5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杂志。同时,该成果被国际杂志《科学家》选择进行同期新闻发布。 CRISPR-Cas9技术是利用一段与靶序列相同的单导向RNA(sgRNA)来引导Cas9核酸酶对特异靶向DNA进行识别和切割,造成DNA的双链或单链断裂,然后,细胞会利用自身具备的两种修复机制对断裂的DNA进行修复,即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或同源介导修复(HDR)。 为验证这项技术能否用
-
Nature Methods:单细胞RNA-seq方法的比较
生物通报道 随着大家对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的兴趣日益增加,开展单细胞RNA-seq的方法也在不断涌现。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市场上各种单细胞RNA扩增方法,以系统评估单细胞RNA-seq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在线版上。目前,整个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RNA-seq)已广泛用于各种组织的基因表达分析。然而,人们开展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有些细胞量少珍贵,不足以开展传统的RNA-seq,也有人希望对异质群体中的细胞亚群开展分析。过去的基因表达“平均值”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开展单细胞RNA-seq的各种方法时有
-
2013值得关注的技术:NOMe-Seq
生物通报道:DNA甲基化和核小体的分布组装共同调控着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因素,解析这两个关键的过程对于了解遗传机制,以及疾病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精确追踪这两个过程的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基因组中DNA甲基化,核小体占位(nucleosome occupancy),以及核小体定位过程的分步成像。但是这些技术过程都十分的费时费力。由Active Motif公司开发的一种新技术:NOMe-Seq (Nucleosome Occupancy and Methylome Sequencing)能令科学家们“在同一个DNA分子中观察到DNA甲基化和核小体定位”,这将有助于表观遗传学研究。在NOMe-Seq分
-
我国构建藏药整体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新华社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王大千)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藏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6日通过专家评价,专家委员会认为这一项目的研究破解了多年来阻碍藏药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青藏高原是藏医藏药学发源地,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中药、天然药物等传统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取得明显成效,也为藏药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多年来,涉及质量控制、复杂炮制和安全评价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藏药行业快速发展。“藏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自1993年启动研究。20年来,研究人员充分结合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的医药古籍理论和实际工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独立研究内容共
-
徐华强发Cell评述:遗传工程交联方法破解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按基本序列和药理,B类是四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中的第二大类。之前的研究集中于A类(如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等),关于B类受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最新一期(12月5日)公布的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破解了一个B类G蛋白偶联受体完整的肽-受体复合物构象模型,对此徐华强教授等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这项研究通过新的交联方法揭示了CRF1R受体与其天然配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结构和机制。徐华强(H. Eric Xu)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年入选国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组主要从事膜受体和核受体转换的分子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研究,获得多项原创性发现
-
新技术快速锁定临床样本中的病原体
生物通报道 丹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够更快地鉴定临床样本中的病原体,从而有望缩短诊断时间,并改善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在线版上。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WGS)已逐渐成为临床微生物学中的一个常规工具。2011年德国爆发大肠杆菌疫情时,新一代测序仪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测序技术若能直接应用到临床样本上,将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并改善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然而,主要的瓶颈在于是否有快速而可靠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在这项研究中,荷兰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直接对临床样本(尿液)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来鉴定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
-
一种预测心房颤动风险的简单方法
生物通报道: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者称,一种普遍使用的心脏监护器,可能是预测心房颤动风险的简单工具。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ation,AF),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节律持续异常,或心律失常疾病,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考虑到心房颤动预防治疗的缺乏和许多风险因子的不变性,心房颤动预测模型还没有明确的临床应用。房性早搏(PACs)是源自心房或心脏两个上气室内过早发生的心跳,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是可以被改变的。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3日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研究者发现,通过常规的24小时霍尔特氏心电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