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发布干细胞研究突破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 由纽约干细胞基金(NYSCF)研究所的Dieter Egli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Mark Sauer博士领导的一个科学家研究小组,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构建出了第一个具有两套染色体的、疾病特异性胚胎干细胞系。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科学学家们通过一个叫做体细胞核移植(SCNT)的过程,将成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加入到未受精的供体卵母细胞中生成了这些胚胎干细胞。他们采用来自于一名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一名健康对照者的供体细胞构建出了这些胚胎干细胞。2011年,该研究小组称利用核移植构建出了来自人类皮肤的第一个胚胎干细胞系,当时他们生成了来自1型糖
-
东南大学在食管癌介入治疗研究领域获突破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课题组针对无法手术切除的食管癌,进行食管内照射支架治疗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一组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食管内照射支架与自膨式金属覆膜支架比较,在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性梗阻时,能显著、持久地改善吞咽困难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生率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的第八位,死亡率则位居全球肿瘤死因的第六位。中国为食管癌大国,每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于中国。迄今食管癌治疗尚无重大突破。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但是仅15-20%的食管癌患者可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大部分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14-04-29
-
新方法使慢性病诊断从“口”入手
■记者 沈春蕾 你的牙齿会经常出血吗?你在为看牙医苦恼吗?传统的牙医诊疗方式是不是常常会让你打消去看牙医的念头?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牙医的恐惧和忧虑很可能都将大大减少。 日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下称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和宝洁公司北京研发中心合作,基于口腔内不同部位菌群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新型口腔感染严重程度诊断方法。 “未来,口腔菌群还将被用于诊断和预测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主任徐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传统诊断不客观 牙龈炎患者一般在刷牙或者咬硬物时会流血,有时甚至会自发出血。就诊
-
同济大学教授发明电子垃圾绿色变身系列关键技术
新华网上海4月25日电(记者王琳琳)一台普通电脑的制造材料中,含有7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大多数材料无法降解。如何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记者25日从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获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研究团队已研发出电子垃圾“绿色变身”的系列关键技术。 李光明说,废旧的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如果粗放处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将严重污染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并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如果科学处理,许多材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回收再利用空间无限。据了解,自2002年起,李光明团队就已着手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垃圾进行各专项技术及其工艺的研发。&nb
-
光遗传学之父Science再发突破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Karl Deisseroth开发了光遗传学技术,他在细菌视蛋白的帮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脑细胞的开/关。自那以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用这一技术对多种受电信号调节的细胞进行了研究,例如神经细胞、心脏细胞、干细胞等等。这里的电信号是指离子的跨膜流动。光遗传学技术是在动物模型中深入理解生物系统的有力工具。但第一代光遗传学技术并不完美:兴奋性的光敏蛋白很有效,但抑制性视蛋白的效率很低。现在,Deisseroth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重新设计了一种抑制性的光敏蛋白,大大提高了抑制性开关的工作效率。这一成果于四月二十五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将帮助研究者们更好
-
DNA检测将替代常用癌症检测方法
生物通报道:巴氏涂片检查方法(Pap smear)是公共卫生一种广泛使用的金标准检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子宫颈癌等疾病,能有效的检测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细胞的异常变化。然而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以DNA为基础的病毒检测方法。1943年,Papanicolaou和Traut发表了著名的阴道细胞学论文,首次将阴道细胞学检查作为子宫癌的一种筛查方法。从此以后,巴氏涂片成为了宫颈肿瘤筛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用于癌症筛查的最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取得少量子宫颈细胞样品,并制作细胞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无异常,进而诊断子宫颈疾病。而最新批准的这一检测方法
-
美科学家用新技术控制脑波 提高觉察突发事件能力
你曾不小心错过了红灯信号或停车标志吗?或有人让你注意某件事,而你经过了却完全没看见?最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贝克曼研究所科学家正在用一种新技术来检测脑波,研究大脑是怎样处理外部刺激,决定这些信号能否进入人们的意识引起觉察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本月出版的《认知神经科学》杂志上。“当有几件事同时需要注意时,我们只能察觉到我们所看到的。”伊利诺斯大学贝克曼研究所博士后凯莉·马苏森说,比如当你开车时,要集中精力遵守交通规则,这时突然有车辆、行人或动物跑到了马路上,你会不会看到这一突发事件?“在开车时,人们看事物的时间很短,而且看得很模糊,因为在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时,其他事件很难进入我们的意识。”马苏森说,即使
-
Cell发布细胞重编程重大突破
生物通报道 利用由8个转录因子组成的鸡尾酒,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将来自小鼠的成熟血细胞重编程为了造血干细胞(HSCs)。研究人员将这些重编程细胞命名为诱导造血干细胞(iHSCs),它们具有HSCs的功能特征,能够像HSCs一样自我更新,并能够像HSCs一样生成所有的血液细胞成分。这些研究结果标志着朝着再生医学最热烈追求的目标:用其他的细胞类型,尤其是较成熟或分化的细胞来生成适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HSCs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领导这一研究小组的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细胞和分子医学项目Derrick J. Rossi博士,他们的研究工作发布在今天的《细胞》(Cell)杂志上。
-
Science医学突破:基因治疗恢复听力
生物通报道 尽管人工耳蜗让许多重度听力丧失的人得到了帮助,但他们的听力却远未恢复正常。他们往往很难区分不同的音乐音高,或在喧闹的房间中听清人们的谈话(延伸阅读:Nature发布干细胞治疗重大成果 )。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利用人工耳蜗将一些新基因传送到豚鼠的耳朵中,这一治疗方法大大改善了豚鼠的听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耳蜗内微小毛细胞丧失是耳聋最常见的病因。耳蜗是内耳中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的一种中空、螺旋形结构。助听器只能够放大声音,而不能帮助到丧失这些毛细胞的人们。自上世纪70年代
-
我国成功研发新一代基因测序仪 达国际设备技术指标
新华网长春4月24日电(记者周长庆 刘硕)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获得成功,日前在长春首次展示样机。它已达到和部分超越国际主流设备技术指标,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与国外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相比,成功解决了“读长较短”这一关键技术难题。此外,该仪器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成本低于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以上,使新一代测序技术真正达到进入广泛应用市场的经济条件。该基因测序仪研制过程中已经取得7个发明专利和1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报。据项目研发负责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介绍
-
药片激活疫苗新技术获德国创新奖
一些疫苗需要多次注射才能起效果,如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德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只需一次注射,以后可服用药片来逐步激活疫苗。该发明日前获得德国“生物地区工作组”2014年创新奖。 参与发明这一技术的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维尔弗里德·韦伯介绍说,疫苗通常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为免疫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对疫苗发生响应。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看医生并不容易,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也嫌看医生麻烦。这常导致需要多针注射的疫苗无法按时接种,影响效果。 韦伯等人设计了一种微小的水凝胶载体,把疫苗包裹在这个圆球状的载体里,然后注射到实验鼠体内储存。之后他们给实验鼠服用一种含有特定荧光
-
日发现预防癌细胞转移机制 或将找到癌症治疗新方法
新华社东京4月23日电 (记者蓝建中)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癌细胞的转移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预防癌细胞转移的一种机制,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肠和肺等各种脏器都被薄膜似的上皮组织所覆盖。在正常的上皮组织中,细胞排列整齐。而在癌细胞转移的初期,上皮细胞受到刺激后会变形,进而上皮组织变得支离破碎,成为癌变和癌细胞转移的原因。但是,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上皮组织能够保持良好状态的机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桥淑子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去除了鸡胚胎中的肾小管,邻接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就会出现变形,再植入癌基因,施加刺激后,上皮细胞就变得支
-
新方法检测循环肿瘤DNA效果良好
本周的《自然—医学》报道了一种可测量循环肿瘤DNA(ctDNA)的超灵敏方法,ctDNA是用来定量病人癌症患病程度的非侵入式生物标记。该方法比现有的手段更有效,成本更便宜,灵敏度更高,并可用在携带不同肿瘤基因型的病人身上并且其复发型变异数据已知。 Maximilian Diehn等人利用从超过400名患者身上采集的数据研发出了一套测序手段,可覆盖肺癌复发性基因突变。有了这种方法,他们在从二期患者身上获得的所有样本和从一期患者身上获得的半数样本中检测了特异性高的ctDNA。在治疗过程中,检测到ctDNA的数量跟肿瘤容积有关联,而治疗后,确认的患者与残留病体相符合,并且相比放射治疗手段,该方
-
《自然医学》:使我们更深刻了解线粒体的新技术
The micrograph shows a peripheral nerve, with the neuromuscular endplates stained in red. The nerve-cell mitochondria were imaged with a fluorescent redox sensor (green in the cytoplasm, yellow at the endplates). 生物通报道:线粒体的氧化还原信号(redox signaling)在神经元生理和疾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可为氧化还原信号和活性氧(reactiveo
-
浙江大学最新评述:深度测序技术发掘植物病毒资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因其快速和灵敏的检测特点已成为植物病毒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这一技术具有非序列依赖性的优势, 能同时检测植物样品中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的、含量高及含量低的所有的 DN
-
赛默飞推出PM2.5源解析整体技术方案
PM2.5通常也叫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非常细小,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PM2.5来源广泛、成因复杂,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目前全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已经建设了相当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以对PM2.5以及其它重要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的准确监测,使我们对空气污染状况,尤其是PM2.5的污染程度有了清晰的了解,但从污染防治以及安全影响评价的角度而言,为了降低PM2.5污染的水平,真正保证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的健康,对有效的溯源和灰霾成因的研究和评价是非常急迫。2014
-
微阵列技术或可更精确诊断白血病
近日,佐治亚大学分子病理学家-拉温德拉Kolhe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微阵列技术探测对检测出白血病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先知性。研究人员报告,近一半的成人白血病患者,似乎都不是遗传异常因素所致,因为研究者发现,他们的染色体都是正常的,而使用微阵列技术可以发现更多的异常,这个发现可以更好地确定患病高风险人群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Let Professionals Serve Professionals基因有限公司 www.genecompany.com*近两个星期来,以Kolhe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对20名白血病患者和50名健康人采用微阵列技术探测作研究实验。研究发现病人的芯片检测信息里,有
-
解放军302医院新型检测技术实现麻疹早诊
日前,解放军302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科研人员通过反复验证,率先采用萤光PCR病毒检测技术,实现了麻疹病情的早诊早治。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疹等特征。以往对麻疹病例的确诊采用血清抗体的检测和临床症状相结合的方式,在患者发病一周左右检测到体内含有麻疹的抗体,临床才能确诊病情。这一方法给临床防治带来诸多不便。 “采用实时萤光PCR病毒检测技术,对麻疹病情的诊断时间比以往依赖检测患者血清抗体的方法早5~7天,提高了病情确诊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解放军302医院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毛远丽介
-
新疆生态所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旱棉花取得进展
新疆是棉花的主产区。在棉花主栽区,干旱和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在严重干旱情况下,棉花会出现生长缓慢以及落蕾落铃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棉花的生产。随着该区淡水资源的逐年匮乏和气候变暖,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旱棉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棉花的转基因工作主要集中在抗虫棉方面,而采用转基因技术创制耐旱棉花的工作在国内外尚处起步阶段,国内外仅见几例获得耐旱性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报道。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道远课题组,通过从耐旱灌木白花柽柳中克隆得到TaMnSOD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遗传转化到新疆主载棉花品种中,获得T4代转基因株系,通过形态及生理生化检测证实转基
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14-04-23
-
Nature子刊:新型计算方法大大加速基因表达估算
生物通报道:随着基因表达分析对基础研究人员和医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卡耐基梅隆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计算方法,可大大加快来自于RNA测序(RNA-seq)数据的基因活性的估算。使用这种新方法(被称为Sailfish,得名于著名的快速鱼),以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基因表达估算可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精准度等于或超过以前的方法。这种新方法被发表在2014年4月20日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目前存在庞大的RNA-seq数据,根据新的发现很可能进行再分析实验。CMU Lane计算生物学中心的副教授Carl Kingsford指出:“但是每次分析总计多达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