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巴曙松:中国能源危机论是一种“夸大”说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在上海说,中国能源危机被夸大了,欧美在石油等能源消费上的占比远远高于中国,不可能容忍油价长期处于高位。中国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铁矿石、铜等工业原材料对进口不断上升的依赖度,这方面的资源可能成为一种“硬约束”,应加强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掌控。   巴曙松在近日举行的“我的钢铁”钢材市场研讨会上说,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中越来越感觉到,近来“炒”得很热的中国能源危机论可能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中国能源消费量虽然增长较快,但全球占比其实还不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石油等能源消费上占比远远大于中国,不会容忍能源价格长期处于高位。   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提醒说,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5-12-21

  • 应对能源危机的六大创意问世

    新华网消息:全球能源告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节约天然能源,一些应对能源危机的创意问世,前景可观。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以下六大创意很酷:         巴西的甜蜜之旅     巴西的酒类消费量正在上升,但不是因为人们喝 酒喝得多了,而是司机向油箱里改加乙醇了,乙醇是新一代的巴西小汽车Flex可使用的两种燃料之一。这种车的工作原理跟传统车一样,但是能使用汽油或来自甘蔗的乙醇,巴西的甘蔗产量巨大。大众、福特、菲亚特和通用汽车都有Flex车型的生产线。     5月份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12-19

  • 回良玉:充分认识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新华网北京2005年12月16日电  12月16日,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召开第四次会议,听取工作组赴有关地区检查、指导情况汇报,总结前一阶段防控工作,分析当前疫情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肯定防控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充分认识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常备不懈,切实巩固防控成果,坚决打赢禽流感防控这场硬仗。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副总指挥华建敏主持会议,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12-19

  • 松花江水污染生态评估项目启动

    北京12月13日讯 国务院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协调小组监测防控组副组长、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今日宣布,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项目正式启动。     开展松花江污染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针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冰冻后污染物吸附、滞留以及对环境影响和饮用水、渔业安全等问题提出预案,是国务院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协调小组监测防控组的一项重要任务。环保总局作为监测防控组牵头单位,已经组织20余家单位,经过多轮讨论和专家论证、现场调研、前期实验,编制了《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技术方案》。目前,技术方案已经修改完毕。技术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2-16

  • 武汉众花寒冬怒放 是否与地震有关?

    武汉植物园本应在3月开放的茶花却在寒冬提前怒放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十几株茶花竟然一反常态,在12月初提前开放。难道是因为今年武汉天气忽冷忽热,还是如人所猜,反常开花和江西地震有关?   武汉植物园茶花提前开花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普专家蒋厚泉最近遇到新鲜事了,植物园的茶花竟然在寒冬12月就等不及提前开花了。“植物园的茶花品种很多,有的是在12月底开花,有的甚至要等到来年3月才开花。”蒋厚泉说。  看到这么多茶花在寒冬提前怒放,蒋厚泉在感觉“很过瘾”的同时也是倍感诧异。除了茶花园里的茶花,植物园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05-12-16

  • 04年全球168种两栖动物灭绝

    据《德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项针对全球5700种物种的研究显示,2004年全球有168种两栖动物灭绝。据新华社柏林12月14日电,15日出版的《德国国家地理》年度专版报道说,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生存受到威胁,主要原因是它们的自然生存空间遭到了破坏。报道说,两栖动物还遭到一种名为壶菌的真菌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真菌攻击两栖动物皮肤,使两栖动物体内水分代谢紊乱。美国生物学家卡琳﹒利普斯说,在中美洲巴拿马生活的64种两栖动物中,大多数在4个月内被壶菌感染或者杀死。生物学家们正在巴拿马地区尽可能地捕捉一些珍稀两栖动物,把它们送入动物园喂养,以保护物种免遭灭绝。 

    来源:大公报

    时间:2005-12-16

  • 四川利用麻风树制取生物柴油取得成效

    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和长江科技有限公司加大合作力度,利用麻风树开发生物柴油取得成效,目前,已掌握了加工麻风树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相关技术。同时,经四川省农机产品及车辆配件质量监督检测站、汽车产品试验站试验检测,被证明可以替代0号商用柴油,作为柴油机燃料用油。     四川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麻风树生长。目前,省长江造林局已经在攀枝花建起200亩麻风树种苗基地,4000亩麻风树基因库。攀枝花市从1985年起,先后完成野生麻风树资源调查以及野生麻风树驯化及人工种植试验、示范,完成了麻风树油的工艺开发和应用试验。

    来源:商务部

    时间:2005-12-14

  • 玉米变乙烯:新能源还需优惠政策的支持催化

     一个是用可再生的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生产的汽油;一个是用可再生的玉米生产乙烯,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生产的乙烯;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意义。前者可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而后者什么支持政策也没有,令人费解。     日前,安徽省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亚民向记者一聊到可替代能源,马上发出了上述感慨。刘亚民说,作为可替代能源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期盼玉米变乙烯也能享受到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     玉米变乙烯在可替代能源产业链上     据介绍,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安徽丰原生

    来源:中国税务报

    时间:2005-12-14

  •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松花江水污染已大幅下降

    北京12月11日讯(记者张其瑶 实习记者魏沛)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国务院松花江水污染监测防治组组长周生贤12月10日指出,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松花江的水污染特别是硝基苯的浓度已经大幅度下降,这标志着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周生贤指出,今后将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确保沿江人民饮水安全;第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把工作的重点转向水污染事件的环境影响评价上,使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早日有个说法;第三是全面启动松花江污染治理的总体规划。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国刚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2-13

  • 1000亿美元用于治理全球环境

    10日,为期两周的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在最后一刻达成一致,同意就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开始进行谈判。  与会代表同意启动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12年后的“减排责任谈判进程”,为此,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将于2006年5月开始工作。该工作小组将定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汇报进展情况。美国方面只是同意参加未来探讨控制全球变暖长期策略的“不具约束力的”谈判。  出席会议的近40个发达国家同意出资约1000亿美元用于全球100多个环保项目。中国等7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会上支持举行《京都议定书》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谈判。  大气中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时间:2005-12-13

  • 专家:中国新食物链模式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中新社福州十二月十日电 题:中国人类空间基地所需氧气和新鲜食品供应途径研究获重大进展    ——访著名农业科学家、福建农科院教授刘中柱    中新社记者 陈国明    著名农业科学家、福建省农科院教授刘中柱从一九九七年开始主持国家八六三航天领域的一个项目——新食物链模式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几年的研究,现已做到“一吨水当十吨用”,即提高水利用率十倍,农产品综合产量也相应提高了十倍以上。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食物链模式的研究,其目的是解决人类在空间站以及将来在月球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05-12-13

  • 木屑稻壳转化为生物油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出的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和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通过专家鉴定,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生物质洁净能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质洁净能源为碳水化合物,富含氧元素,属不破坏环境的非化石能源和原料,可生产出富氧的洁净燃料,有利于环境,使地球回归生态平衡。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每小时可处理20公斤物料,依靠热解过程产生的固体和气体副产物的热能作为热解热源,有效降低生物油生产成本。以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为原料进行的热解液化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产率分别达65%%、52%%、54%%和59%%,生物油热值均为每千克17兆焦耳。每小时可处理60至80公斤物料的双循环流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05-12-12

  • 水博:松花江水污染最需要的是讲科学

    看到Biodegradation网友的《也说松花江的污染》一文,很受启发。网友的提醒问题很重要,的确我们处理松花江水污染问题,应该讲究科学。  因为我不是化工方面的专家,不知道网友的说法是否真有道理,所以,对于具体的松花江治污办法不好妄加评论。不过,应该说明的是,我所写的《放水冲刷松花江》文章,是根据目前社会各界普遍的认识和愿望做出的判断。假如大家(包括全国有关化学专家)公认的稀释治污办法,确实就是错的、不科学的,我也应该承认错误。如果大家认为网友的办法只能纸上谈兵,我们解决这类大规模污染只能是想办法把污染水体稀释、并尽快排到海里去,让大自然去治理,那么,国家采取的治理办法和我的文章也就都没有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5-12-09

  • 陶世龙:环保 就得靠科学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人经常对科学大加诟病。在他们的笔下,今天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一些人竟然把科学与环保对立起来,似乎环保等于道德伦理,所以要敬畏自然,而科学是六亲不认,因此讲科学就成了反对环保。归根到底是要科学回到形而下的地位,服从于他们的人文导向,或称为“应当由政治过程来决定 ”。(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 2005-6-20 0:04:00[新京报社论])  我看到,从这次吉化爆炸事故的发生,到松花江被污染和危机的化解的过程,正好为澄清这些糊涂观念上了一课。   先看爆炸事故的发生。现已查明,“该事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5-12-07

  • 印尼雨林发现新食肉动物 长得像猫又似狐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透露说,科学家2003年曾两次拍到这种动物,它毛色呈深棕红色,有一条很长的尾巴,体格略大于家猫。野生动物专家和当地人在看过照片后都声称此前未曾见过这种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 新华社/法新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orldWildlifeFund,简称WWF)的一个环境小组5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公布了他们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拍摄到的一种奇怪动物的照片,这种动物的外形看上去像猫、狗和狐狸的“混血儿”。    专家认为,这个人类从未见过的“混血儿”有可能是东南亚地区自19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05-12-07

  • 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执行规定

    新华社渥太华11月30日电 (记者杨士龙)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30日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的执行规定。这意味着旨在限制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将开始全面执行。  本次大会主席斯特凡·迪翁在一份新闻公报中称,《京都议定书》缔约方所达成的这一成果将使《京都议定书》得以“全面执行”,这是“历史性的一步”。相关执行规定的通过,标志着《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排放权交易等机制正式启动。  各缔约方接下来将讨论有关违反《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处罚措施,并确定2012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美国和澳大利亚目前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05-12-07

  • 科学时报:《自然》杂志谈防范化工厂泄漏

    我国吉林和重庆的两家化工厂最近相继发生爆炸,大量有毒的化学物质泄漏进河流和空气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人和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消除污染?发生爆炸的什么样的化工厂?今后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呢?英国《自然》杂志对此进行了分析。    发生爆炸的两个化工厂都是石油化工厂。石油化工厂从原油中分离和萃取出各种基本化合物,将它们作纯化处理,供工业界使用。    爆炸中有多少有毒物质进入了环境呢?吉林化工厂的爆炸中大约释放了100吨苯,以及包括硝基苯、苯胺和二甲苯在内的化合物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2-06

  • 吉化爆炸案:一江苯水的流向(组图)

    生物通综合报道:11月13日下午13点45分,突如其来的一场爆炸声使吉林省吉林市内的一家双苯厂被完全炸毁。这些接连不断的爆炸声过后天空升起了一朵黑褐色的蘑菇云,随后群众发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息。这就是最近引起了广大关注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件。爆炸引起的有毒物质的泄漏造成了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爆炸发生后的10天后,也就是11月23日以松花江为主要应用水源的哈尔滨,开始全市停水,停水时间达 114小时。11月27日,才恢复供水。与哈尔滨同样遭受停水之渴的吉林省松源市,其停水时间持续近10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12-05

  • 先睹为快:科学家预测亿万年后新物种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测,“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科学家还根据现有物种的进化规律,综合考虑生物种类、栖息地、气候条件等因素,推测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05-12-05

  • 21世纪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科学知识被认为是最客观的知识。现代文明是受科学指导的,是运用科技谋求发展的。但现代文明正呈现出一种严重的悖谬:人们遵循着“最客观的知识”行动,却犯下了空前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即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出现漏洞、全球气温上升、物种灭绝,等等。在面对生态危机的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核战争的潜在危险,一旦爆发核战争又会立即加剧生态破坏。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科技本身的方法论错误和方向性错误就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最深刻原因之一。现代科技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它没有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现代文明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时间:2005-12-02


页次:69/87  共1728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