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沙尘暴 科学家在行动
目前,沙尘暴的治理速度赶不上蔓延速度,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如果再没有政策、法令、规划的支撑,应对沙尘的科学家们就只能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石头一遍遍推到山顶,又一遍遍地滚落下来。只是,西西弗斯似乎更幸运些,因为他面对的局面不会变得更糟糕。科学家们则不同,堆积在他们面前的沙子,有可能越来越多。一句话,应该快速行动的不仅仅是科学家。 每当沙尘漫天的时候,都会有人私下揣测:那些站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科学家,作为人类应对自然的代表与先驱,在做什么?4月17日,在北京黄沙的催逼下,记者采访了国家沙漠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旱
-
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三大成因 未来10天还有两次风沙天气
在4月16日至18日,我国北方又出现了今年以来的第10次沙尘天气之后,中国气象局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肖子牛分析,我国沙尘天气具备三大成因。专家预测,未来10天还将有两次风沙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21日~22日和27日前后。 肖子牛认为,形成沙尘天气的三个因素,首先是气温显著偏高。2006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3.6℃,比常年同期偏高0.7℃。由于气温回升,致使地表层解冻,土壤水分蒸发大,土质疏松,为初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降水持续偏少。今年3月至今,我国北
-
令人惊奇的发现(图) 菲律宾新发现62种贝类
新发现的一些贝类动物 研究人员日前在菲律宾米沙鄢群岛新发现了62种贝类动物。这些新发现的物种形状奇特,颜色多样。米沙鄢群岛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天堂”之一。 据埃菲社4月18日报道,这次“令人惊奇的发现”是由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推动的多项海底考察计划的成果之一。本次考察队成员、西班牙生物学家何塞·滕普拉多表示,在6周的考察过程中,他与其他3名软体动物专家共收集了410种贝类动物标本,其中有62种是新的物种。 滕普拉多说,发现这些物种的地点位于菲律宾的米沙鄢群岛海域。这里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有着上
-
科学家:全球气温将上升3度 30亿人家园或被淹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日前警告说,如果各国政府不抓紧行动的话,全球平均气温将在本世纪末上升3度,有可能造成全球4亿人处在饥荒边缘,甚至12至30亿人的生存地也将被海水淹没。 气温上升不可逆转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14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即使根据最乐观的估计,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本世纪末也将达到19世纪工业革命前的两倍,即550ppm,从而使地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 各国科学家一直用电脑模型预测地球气温在未来100年里会上升多少,一般的估计是上升2.5至
-
我国科学家首次报道青藏高原出现臭氧洞
2006年3月,《科学通报》刊登了题为《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的论文,其用科研结论证明:前几年有关“第三极”会否出现臭氧空洞的大讨论,已由事实上的“微型臭氧洞”或“臭氧极低值”事件正式作结。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发现: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臭氧洞”,直径达上千公里。此后,南极臭氧洞、平流层臭氧损耗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我国科学家一
-
美国科学家揭秘:大地为什么会是棕色的
从太空上看下来,人类居住的地球一定是蓝色和绿色的,但是如果你靠近地面,所见到的土地可能只呈现棕色。那么这种棕色是从哪里来的呢?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大地的棕色其实来自于绿色植物。 碳元素吸走了其他的光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4月11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生态学者斯蒂文·艾里森指出,植物枯萎和死亡后,叶子和枝干就会凋谢,继而将它们长期以来为生存而储存的碳元素带给了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特殊的酶将凋谢的植物分解,并将这些“食物”“切”成适合自己“进食”的大小。 饥饿的微生物加工了土壤中大
-
生态补偿:何时从道义走向制度?
在今年“两会”上,“生态补偿”一词可以说是相当的热。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态补偿已成当务之急,对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用的都是“抓紧建立”这样的表述方式;二是因为,相关的太多问题都还没有“满意解”,例如,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等诸多问题尚不清晰,特别是关于生态补偿与已有的环境污染费、资源费/税等之间的关系,补偿的主、客体的界定,补偿中政府与市场各自应发挥何种作用等,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在许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眼里,“生态补偿机制能否真正启动”后面还依然跟着个大大的问号。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上游就会缺乏保护环
-
中国目前报告人禽流感病例16例 涉10省份死11人
中新网4月11日电 来自中国卫生部的消息显示,目前中国累计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16例,死亡11人,报告病例的省份已达10个。 卫生部要求各地继续严格开展不明原因肺炎及人禽流感监测、流调、排查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
我国发现新属种恐龙化石“长春龙”
新华社电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证实,3年前在吉林省中部出土的恐龙化石是一种新属种的鸟脚类恐龙化石。 这具恐龙化石全长约1米,头骨长为115毫米,吻部短,眼眶长度接近头骨长度的三分之一。这种恐龙具有5颗前上颌齿、眶前孔小、外下颌孔缺失、前齿骨发达等特征。经科研人员研究认定,这是鸟脚类恐龙化石,根据其头部特征判断,这条恐龙属于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属新种。 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金利勇研究员说,这条恐龙是混合了原始的和衍生性状的小型鸟脚类恐龙,是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发现的第一种原始鸟脚类恐龙。它对于研究鸟脚类的演化、角龙类
-
世界转基因作物市场快速增长
新华社电 据最新一期《非洲农业》杂志报道,世界转基因作物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2005年4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总市值已经攀升至52.5亿美元。 该杂志援引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的数据说,自199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转基因作物以来,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总市值不断增加,2005年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4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总市值已经达到52.5亿美元,预计2006年将突破55亿美元。报道说,截至2005年年底,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900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经增加到21个。
-
土壤生物多样性可促进农业丰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3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次缔约国大会上发表的资料显示,土壤里的细菌、真菌、甲虫、蠕虫等生物比化学肥料和杀虫剂更能够促进农作物的丰收。联合国因而呼吁各国重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认为这是发展环保型农业的关键。 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投资2600万美元,从2002年开始在巴西、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印度、肯尼亚、墨西哥和乌干达等国实施了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从已经取得的成果看,墨西哥的豆类作物增产了40%,一些印度茶场增产了近3倍,其他作物的增产幅度也达到了70%。同时,由于停止使用化肥,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
-
美国设计出人类流感大流行最佳防控战略
新华社电 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是世界各国目前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家4月3日说,他们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设计出针对人类流感大流行的最佳防控战略。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撰文称,超级计算机设计的防控措施包括:针对可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现有禽流感病毒,预先生产和储备大量疫苗;提高疫苗生产和分发的效率,以便出现可在人际间传播的新型流感病毒时,有关部门能够快速反应;在必要时限制人口流动和交通,关闭学校等公共场所。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
-
白蚁有望解决人类未来能源短缺?
白蚁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生物之一。不过,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解决未来全球能源短缺问题也许会借助这些白蚁来实现。据悉,白蚁每年要吃掉数百万吨的木头。而且要排泄出大量的废物。因此,美国科学家正考虑将白蚁的排泄物作为解决未来美国能源短缺的一个办法。 白蚁在啃咬木屑的同时会分泌一种生化酶帮助其消化。科学家经研究后证实,经过这种生化酶的作用,白蚁消化过的排泄物里会产生大量的糖分,从而为人类从这些消化物中获取乙醇燃料提供可能。 &
-
贸易全球化挑战生物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然而,国际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扩大了物种传播的范围,也降低了生物跨越空间障碍的难度,与之相关的生物安全风险也逐渐增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侵略性外来物种入侵机会增多、传统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使我国生物安全处于较高的风险之中。 全球贸易为物种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最终导致其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二是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最终破坏生态系统。 外来物种入侵大多与贸易相关,其中包括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种方
-
联合国公布《第二次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周一在巴西库里提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八次会议上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而人类活动是形成此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名为这份《第二次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的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正使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人类向全球生态系统中排放的活性氮超过所有自然进程排放的总和。由于旅行、贸易和旅游业的增长继续上升,引入外来物种的速度和风险在近年来大幅上升。总体来讲,不可持续的消费在继续,全球对资源的需求目前超过了地球更新这些资源所需生物能力约20%。 由于开垦森林用于农业生产,造成森林面积继续减少,减少的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原则通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修订草案)》,核定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制定和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一要坚持治理污染、消除隐患。重点安排一批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二要坚持统筹兼顾、
-
抗臭氧作物2050年可能更吃香
据SciDev网站报道,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球表面臭氧浓度的提升将可能导致大豆产量的减少。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对上述研究结果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因为能够适应较高臭氧水平的农作物新的变种届时将可能出现。 臭氧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以及工业过程中的废气与阳光发生的反应。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测,到2050年时,地球表面的臭氧浓度将会提升23%。 就目前所知,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臭氧的抵抗能力是有差别的,其中的一些不会受到高浓度臭氧的影响。而被广泛种植在拉丁美洲、中国和印度的一种全世界主要的
-
全球气候变暖 南极冰层大规模解体已成事实(图)
卫星拍摄的D-16冰山照片卫星拍摄的B-15A冰山解体照片 2006年3月29日讯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科学家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南极大陆的冰山会不会大规模解体、融化。为此,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科技大国都在利用卫星对南极地表的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观测。而日前一块面积如同一座小城市的冰山从南极大陆永久冰层里解体出来,这再次表明南极大陆的坚冰正在经历大规模解体、融化。 综合俄罗斯媒体3月28日报道,在南极上空,许多国家的地球观测卫星都对南极大陆地表变化进行全天候观测,其中美国的
-
确保食品安全需要统一转基因检测标准
虽然亨氏婴儿米粉是否含有转基因还没有得到农业部的最终认定,但从以往类似的事件看,由于我国对转基因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这无疑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增加了隐患。 此前上海消费者朱燕翎状告雀巢食品含转基因成分一案,就是由于我国对转基因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最终导致消费者败诉。一审中,因原被告双方对选择检测机构有分歧,法院指定上海市农科院对食品进行检测,上海市农科院采用巢氏PCR方法检测后发现食品中含有转基因大豆。雀巢方提出异议后,上海市农科院又采用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大豆定性PCR方法》检测,结果
-
我国建成防治禽流感专利数据库
日前,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到,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防治禽流感世界专利数据库,并无偿赠送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供农业部、卫生部、科技部等部门使用。 由于对专利信息重视不够或检索不完全,据统计,我国新药的重复性研究高达70%至90%。"这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更是时间的浪费。"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延淮说。据了解,防治禽流感专利数据库汇集全世界有关禽流感防治专利成果,数据全面、准确,检索功能强大,它将为禽流感研究人员提供充分的专利信息检索手段,有利于借鉴已经公开的先进专利技术,避免在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中,因检索不力导致重复性研究。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