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疯狂科学实验:另类方法让猴子产生抑郁症
照片上的小家伙叫做小艾伯特,当时他只有8个月零26天大。从拍照那天起,他开始收到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送来的礼物——耷拉着耳朵的小狗用鼻子蹭着他的衣服,小猴子在他面前沿着绳子跳舞,小灰兔安静地依偎在他的怀里,还有一只小白鼠绕着他转圈。看着这些新鲜事物,小艾伯特嘟起小嘴,睁着圆鼓鼓的大眼睛,摇头晃脑地打量着周围。他甚至主动伸出手,想摸摸那只小白鼠。一切看上去都很温馨,直到送礼人约翰·沃森教授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后,用力敲响了事先悬挂在房中的钢棒。一记响亮的“咚”声吓到了小艾伯特,他“剧烈地抽搐”,但沃森没有停止,他又敲响钢棒,小家伙开始“紧闭嘴唇,身体颤抖”,这还没完,沃森冷静地第三次敲击
-
美研发新技术可让电子设备在人体组织生长
网易探索8月29日报道 人类和机械融为一体的科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实现了,近日,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一个新的技术,可以让传感器在人体组织中生长,这些设备可以被植入患者或用于实验室研究人类组织如何应对潜在的药物副作用。 科学家在细胞中植入这些如同海面一样的支架,这些由环氧树脂、无毒的材料制成的多孔3D结构支架,可以用来监测周围组织的电活动,控制药物释放或屏蔽候选药物对他们心脏组织的影响。 在这些纳米支架中,科学家嵌入了携带电子信号的硅纳米线,使其从细胞结构内生长,支架不仅仅是一个支持细胞的接卸装置,它还包含多个传感器,最终变成一个3D组织工程。 研究人员选择硅纳米线的电子传
-
想要应聘大型外企,快来参与实验室创新技术活动
生物通报道:为了搭建生命科学技术创新机制的平台,分享各种或大或小的实验创新,生物通继2010年开展了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之后,2012年又特别推出“赛默飞特约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第二届评选活动。也许您是一位资深教授,在自己领域创新无数,那么不要吝啬您的言语,分享它;也许您是实验室科研人员,手头正好有发表了的文章提及了技术创新,那么不要犹豫,直接投递给我们;也许您是刚刚上手的实验室学生,正努力学习师兄师姐的实验技巧,那么好东西,同分享,晒出来吧!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活动还特别针对本科或研究生应届毕业生,设立了“推荐奖”,也就是说如果您是本科或研究生应届毕业,那么参与此
-
Cell子刊突破性发现:休眠的RNA
生物通报道 近日发布开放阅读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一些RNA分子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而并非是在细胞中自动地执行它们确立的工作任务传递蛋白质构建指令。上接:Cell Reports:新RNA现象挑战经典教条 在2009年,他和同事们报告了对细胞体中两种酶的发现,它们使得mRNA加帽完全发生在细胞核之外,转而在细胞质中。在当前的研究中,Schoenberg试图确定这一加帽程序的生理学意义。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在实验室中阻断细胞内的胞质加帽,然后观察了超过55,000个RNAs的变化。干扰细胞质加帽揭示了细胞中有可能存在两种不
-
钱书兵PNAS破译基因组的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尽管1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对整个人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了解所有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发表在8月2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新方法,可使研究人员通过了解基因开始编码多肽(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长链)的位置来对基因组进行解码。论文的资深作者、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助理教授钱书兵(Shu-Bing Qian)说:“解码基因组的关键是确切地了解基因从何处开始编码多肽。如果我们知道它们从何处开始,那么我们就能基于基因序列预测它们生成什么蛋白质。”基因序列是由四种核苷酸——腺苷(A)、胞苷(C)、鸟苷(G)和胸苷(T)构成,但密码子是由三个连续的
-
宫颈癌早期识别技术问世
本报讯 (记者 顾泳)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女性的“沉默杀手”。近日召开的“亚太地区生殖器感染和肿瘤研究组织年会”传出消息:结合巴氏涂片与HPV基因检测法,有望成为下阶段筛查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主要方向。 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杨斌博士介绍,99%以上的宫颈癌皆与HPV病毒有关,这其中HPV16、HPV18两种毒株可导致70%的宫颈癌病例,感染这两种高危毒株的女性,发展为癌变的几率比其他女性高35倍。最新问世的HPV基因检测,可有效识别HPV16、HPV18病毒呈阳性的病人。
-
Nature技术创新:首个检测单分子质量设备
生物通报道: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首个可以测量单个分子质量的机械装置。研究人员称,这种新技术将能最终用于诊断疾病,帮助生物学家探索病毒与细胞的分子机制,甚至可以用于更好地检测纳米粒子和空气污染。该研究团队包括在加州理工学院的Kavli纳米科学研究所,以及法国CEA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这项技术,包括CEA-LETI纳米器件设备等相关内容,公布在8月26日的 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在线版本上。这一设备大小仅一米的百万分之二那么大,是由一个小型的,振动的桥状结构组成。当一个粒子或分子经过这座“桥梁”,其质量变化引起的振荡频率就能揭示了粒子的重量多少。“每个粒
-
周立伟院士:技术员到科学家之路
■记者 郝俊 韦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曾经用过的笔名,最早出现在1961年油印出版的《电子光学理论与设计》教材上。在1978年之前,与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周立伟的真名不被允许出现在出版物上。 周立伟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谐音“伟儿”,送给他的父母亲;二是截取电磁学奠基人麦克斯韦尔之名,希望自己能在电子光学领域有所建树。 多年以后,周立伟被公认为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一个盛夏午后,记者如约见到这位满头银发、气质不凡的老者,听他讲述科学之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学一门技术帮父亲养家糊口” 1948年夏天,16岁的周立伟第一次为自己的人
-
新型纳米生物复合探针制备方法问世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樊春海和柳华杰课题组最近发展出一种制备高性能DNA—金纳米粒子复合探针的新方法。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探针不仅避免了使用修饰后的DNA分子,而且能够精确调控金纳米粒子表面DNA分子的密度、取向和构型,可显著提高该探针的识别能力。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 DNA—金纳米粒子复合探针是一种常用的纳米生物材料,在生物检测、治疗乃至纳米光子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据专家介绍,制备DNA—金纳米粒子复合探针的经典方法是通过巯基修饰的DNA分子在纳米金粒子表面自组装形成。这种方法使用了化学修饰的DNA分子,成本较高且操作复
-
纳米技术除饮用水微污染物
科学与生活 据新华社电 (记者蔡敏)记者8月21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以该院智能所为首席单位的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基础研究”取得成果,这套包括新型纳米材料及配套处理程序的技术对控制饮用水源砷、氟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现场使用,为改善当地农民饮用水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饮用水处理上使用纳米材料及其处理程序。 据了解,常规饮用水处理方式下,部分重金属等微污染物会有明显残留,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处理是饮用水安全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
Nature技术人物:基因组研究骄子
生物通报道:现今基因组学研究中不少青年学者都是来自计算生物学领域,来自IBM的Gustavo Stolovitzky就是其中翘楚之一,最新一期Nature Methods就以其为对象,进行了人物特写报道。这位学者在基因组数据处理,寻找调控细胞行为环路方面进行着精细的搜寻,其运算方法有助于找到一个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各个元件。调控环路的预测方法也许更容易倾向于研究人员输入数据的结果,而不是数据本身的模式结果,没有可靠的金标准,或者阈值,很难判断一位研究人员的计算工具,是否能自我纠正,或者自我确定。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常说的一句话,Stolovitzky说就是“当你反复‘折磨’一个数据集时,它常常就会承
-
Nature子刊新技术让抗癌药物研发提速
生物通报道 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王寅生(Yinsheng Wang,生物通音译)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实验室测试可用于评估DNA损害对于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这一新研究成果可能会导致开发出新型有效的抗癌药物。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8月19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杂志上。转录是一个将遗传信息从DNA拷贝到信使RNA以生成蛋白质的细胞过程。然而抗癌药物和环境化学物质有时候可以通过引起DNA修饰而中断这一遗传信息的流动。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化学家们现在开发出了一种测试方法可在实验室中检测这样的DNA修饰如何导致异常转录,并最终破
-
GE/BioDot 下一代快速体外诊断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研讨会
9月13日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您是否正在从事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的研发?您是否希望了解体外诊断技术和产品发展的趋势?您是否希望与同行交流自动化大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您是否需要深入了解各组件和技术的选择标准?如果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请即刻注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和Biodot公司携手组织的下一代快速体外诊断检测的讨论会吧!在这里,我们将和您一起研讨:• 从研发到生产的体系构建• 疑难问题解答和体系优化方案讨论• 行业专家圆桌会议• GE新发布的、高性能的、
-
DNA条形码:鉴别出植物分类的新方法
“就像我们在超市看到的商品条形码,通过读码器识别就能快速准确地知道商品名称和价格,植物DNA条形码也是利用类似技术原理来鉴别植物物种。”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62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中国植物条形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期沙龙的主题为“植物DNA条形码前沿探讨”。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基因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和准确鉴定的新技术。加拿大科学家2003年提出这一概念后,DNA条形码已成为生物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前沿之一。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世林研究员介绍,这种新方法已经在我国中药材鉴定中成功使用。 中药材鉴定是一切中
-
科学家研发人体传输技术
网易探索8月21日报道 将人体变为数据线,怎么听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人体传输技术已经将它变为了现实。今年的CES上,在爱立信CEO卫翰思主题演讲的最后,公司移动接入平台的工程师Anders Stenkvist拿着一部“特殊”的手机走上了舞台,他将与卫翰思一起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一份惊喜。“这项技术真的非常、非常新,刚刚从实验室里出来,还很原始。不过,它的确已经能够正常工作了。”Stenkvist强调着,言语中透着激动和紧张,接着他话锋一转,调侃道“当然,只是在有些时候。”台下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Stenkvist用这部特殊的手机拍摄了一张现场的照片,他想让台下的观众都能够立刻看到,但仅
-
“赛默飞特约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活动隆重推出
——既第二届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前言创新,之于乔布斯来说那就是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之于马云来说那就是与明天的竞争,之于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来说那就是生死存亡——不创新,就死亡。多年来多少人汲汲于创新这条独木桥,这条通往成功的必经之道布满荆棘,要超越他人,超越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然而大环境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我们将之称为创新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我们更容易倾向于创新,更容易对墨守成规感到厌恶,不少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中就不乏创新机制的痕迹。为了搭建生命科学技术创新机制的平台,分享各种或大或小的实验创新,生物通继2010年开展了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之后,2012年又特别
-
Immunity突破性进展:触发伤口愈合的关键分子
生物通报道:Scripps研究所科学家针对帮助皮肤和其他表皮组织伤口愈合的细胞(γδ T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触发伤口愈合的重要分子,揭示了驱使机体进入伤口愈合模式的分子机制。这项成果于八月十六日提前发表在Immunity杂志网络版上,研究显示皮肤细胞的受体结合γδ T细胞上相应受体启动了伤口愈合。“这是γδ T细胞的主要激活途径,可能成为改善糖尿病等疾病中伤口愈合难的关键,”文章资深作者Wendy L. Havran教授说。“恢复缓慢难以愈合的伤口是在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中越来越普遍的临床问题。”T细胞变形并增殖Havran的实验室专门对γδ T细胞进行研究,曾经在这一领域发表了
-
赛默飞大力支持中药及中药材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培训班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主办的中药及中药材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培训班于2012年8月4日- 6日在北京国盛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药物生产企业7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作为特邀厂商,参加了本次会议。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中药中可能存在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残留、有害添加剂等有害残留物,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品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本次培训班就植物药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最先进的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等主题进行探讨。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金红宇主任就《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等课题作了精彩介绍。金红宇主任进行介绍中药中的重金属
-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将污水处理厂变电厂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3日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可直接使污水处理厂的废水产生电力。从而为未来开启了一扇大门,污水处理厂不仅可以电力自给自足处理污水,还可将多余的电力出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能源与环境科学》期刊上。该大学开发的新技术,是在细菌氧化有机物的过程中,使燃料电池从阳极到阴极产生电子并创建电流。新技术让单位体积污水产出的电力比其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方式要多10至50倍之多,更是其余方式的100倍。研究人员说,这种新方法可能最终会改变世界各地所有污水处理厂的方式,取代已广泛使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活性污泥法”过程。该大学生物和生态工程副
-
美国科学家研发出病毒发电技术 可为手机充电
英国《每日邮报》8月13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巴克利分校的科学家近日研发出利用病毒发电的技术,未来可用于手机充电。这种技术采用的病毒名为M13噬菌体,它具有压电性,即在受到挤压时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平铺在一层膜上,然后把几层这样的薄膜叠加在一起,在这些薄膜上加上电极,通过按压薄膜就能产生微小的电流。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开发出类似“病毒充电器”一类的设备,人们走路等身体活动的机械能可以被这种设备“收集”起来,转化为电能给手机充电。科学家称,M13噬菌体是一种潜在的完美能源,因为这种病毒仅吞食细菌,对人体无害,绿色环保。此外,这种能源也很廉价,并且容易获得,从一个盛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