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欲用基因技术打造未来战士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12日报道,前英国军官、小说家西蒙·康韦在参观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后爆料称,美国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基因改造等技术打造“未来战士”。除了之前开发出的“机械骨骼”外,该机构还积极利用基因技术赋予“未来战士”超能力。目前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找出并激发可以让脂肪直接转化为能量的基因,使战士们在战场上可以连续数天不进食,仅靠消耗脂肪生存。“断肢再生”也是目前该机构着力研究的项目,军事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儿童断指重生案例研究,寻找控制人体器官再生的生理“开关”。事实上,美国军方的努力已取得初步进展。一种抑制睡眠的新型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服用此药的飞行员不但可连续
-
央视新闻报道:上海交大发明大规模生产青蒿素方法
上海交大近期发布重磅消息——由该校张万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七年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也是全球第一例用常规化学方法实现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视频:上海·新突破:发明大规模生产青蒿素方法
-
汪立宏教授Nature medicine癌症诊断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 来自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使得医生能以新视野观察活体内部器官。这一成像技术将现有的两种医学影像技术光声和超声结合到一起,利用它们生成了一种组合图像,这种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更迅速地发现肿瘤。相关成果发表在7月15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华盛顿大学著名生物医学光学专家汪立宏(Lihong V. Wang)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周岐发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汪教授现任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方面获得了多项成果,已
-
最年轻华人院士PNAS获活细胞研究新技术
生物通报道:来自霍德华休斯医学院,哈佛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活细胞细胞器成像的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研究进展,这种技术利用了光控膜探针(photoswitchable membrane probes),能实时监控活细胞中特殊的膜结构变化。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哈佛大学庄小威(Xiaowei Zhuang)教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教授,其中庄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4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哈佛大学正教授,并且在今年在5月公布的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庄小威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
-
Nature methods:新技术推动癌症个体化治疗
生物通报道 一种用于观察细胞行为的新工具揭示了关于癌细胞如何响应治疗的令人惊讶的线索,或有可能提供一条途径进一步改善个体化癌症治疗。英国范德比尔特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这种方法证实埃罗替尼(erlotinib)这一在某些肺癌、脑癌和其他癌症中针对突变生长因子受体起作用的靶向性治疗如从前所认为的并不仅仅杀伤了肿瘤细胞,该药物还引起了一些肿瘤细胞进入到非分裂(静息)状态或减慢它们的分裂速度。作者们认为细胞对该药反应的这种差异性有可能与癌症复发和耐药有关。新工具或可通过预测肿瘤反应并在个体患者肿瘤中测试靶向性治疗组合为改善个体化癌症治疗提供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12日的《自
-
Odyssey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用户交流会
还在为蛋白质研究无法准确定量而痛苦不堪吗?还在为蛋白图片的高背景而长吁短叹吗?还在为一次又一次的strip而心烦意乱吗? 为使Odyssey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在蛋白质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基因有限公司将于2012年9月18至25日在上海、广州、北京举办Odyssey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用户交流会。本次交流会邀请了Odyssey在用用户以及应用专家介绍该技术的方法学优势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应用专家现场演示仪器操作与分析软件,为蛋白质研究客户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使Licor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更好地为中国科学家服务。考虑到不同客户的时间安排,为了让更多感兴趣的客户有机会参与到我们
-
山东师范大学在肿瘤细胞检测成像方面获突破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因此,对于肿瘤的早期检测和诊治已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肿瘤早期诊治,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检测活细胞内一种肿瘤标志物,这可能会带来“假阳性”结果。因为一些肿瘤标志物不但在癌细胞中表达,在正常细胞中也会表达,所以同时检测活细胞中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实现活细胞中三种或者三种以上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和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
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12-08-14
-
艾滋病药物研究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 来自慕尼黑和那不勒斯的研究人员通过轻微改造一种具有抗HIV活性的合成肽生成了一种新化合物,将与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结合亲和力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大大提高了抗HIV的活性。这一研究进展为设计出新型更有效对抗艾滋病、炎性疾病和一些癌症类型的药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同的HIV-1病毒株利用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来进入免疫细胞。阻断病毒利用CCR5的药物已经上市用于抗HIV治疗,但目前尚没有阻止病毒利用CXCR4受体的药物获得批准。因为新的环肽或可用于阻断CXCR4,是一种阻止HIV-1感染的有前景的新候选药物。由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制药放射化学和化学系的研究人员、那
-
美借助3D技术打印外骨骼 助残疾儿抬起手臂
美国研究人员借助3D技术打印外骨骼,帮助残疾儿童提高行动能力,让一名两岁女童首次抬起手臂玩耍。初试装置两岁女童埃玛·拉韦尔是先天性多数关节弯曲患者。这是一种非进行性疾病,会引起关节僵硬、肌肉欠发达。埃玛就连捡玩具、拥抱父母这类动作都无法做到,只能动动大拇指。在一次先天性多数关节弯曲患者会议上,埃玛的父母看到一名8岁患儿借助“威尔明顿机器人外骨骼”(WREX)装置抬起手臂,朝各个方向移动。这种装置由威尔明顿市穆尔/阿尔弗雷德杜邦儿童医院研究人员开发,附在躯体表面,借助阻力带和金属条提供人工助力,帮助残疾人提高运动能力。夫妇俩觉得这种装置可以改变埃玛的生活,于是带着女儿前往威尔明顿,试用机器人外骨
-
多篇Nature文章聚焦单细胞分析技术
生物通报道 微流体PCR和DNA测序让我们能够从大细胞群中挑出单个的细胞进行分析。现在研究人员正在生物学中发现全新水平的复杂性。数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是对细胞群展开分析。人们认为构成这些细胞群的单个细胞例如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差不多是一样的,细胞生物学家们采用的方法获得的都是这些细胞群特征的平均值。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遗传学助理教授Nicholas Navin 说:“当前的方法是整体分析肿瘤,由此报告来自细胞群的平均信号。其缺点在于它可能掩盖了最丰富的、也是最恶性的肿瘤细胞亚群。”然而现在,随着微流体PCR和DNA测序技术的进展使得从这些细胞群中分离出和分析单个细胞变得更为
-
生物技术解开中医的秘密
“在2000年里,有大约10万种药方,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一大批疾病,从抑郁症到骨质疏松症。”香港科技大学的Karl Wah-Keung Tsim在《世界卫生组织公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传统药物占了中国药物市场的大约40%,年营业额210亿美元。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说,中国政府说它对这个产业的支持正在迅速增加:去年它向传统医药研究和项目投入了大约10亿美元——几乎是2010年提供的数量的3倍。但是几乎没有来自中国古代语境和传统文化的药物或技术被纳入到了国外的主流医学实践中,国外对中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怀疑,这是由于缺乏证据支持其医学价值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担心。例如,2011年5月,欧盟有争
-
新技术可更准确预测脑动脉瘤是否会破裂
新华社东京8月8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东京大学与丰田通信系统公司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能在短时间内预测脑动脉瘤是否会破裂的模拟分析程序,可比现有方法更快地作出预测。 脑动脉瘤是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而产生。数据显示,平均有2%至3%的日本人会患上这一疾病,患病后又有约2%会破裂。因此,早期预测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研究小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图像,得到患者脑血管的立体模型,然后用丰田通信系统公司开发的评估汽车振动和噪音的程序,计算出流入脑动脉瘤血液的流速、血压等数据,就能快速推测脑动脉瘤是否存在
-
新技术可更准确预测脑动脉瘤是否会破裂
新华社东京8月8日电 日本东京大学与丰田通信系统公司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能在短时间内预测脑动脉瘤是否会破裂的模拟分析程序,可比现有方法更快地作出预测。 脑动脉瘤是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而产生。数据显示,平均有2%至3%的日本人会患上这一疾病,患病后又有约2%会破裂。因此,早期预测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研究小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图像,得到患者脑血管的立体模型,然后用丰田通信系统公司开发的
-
蛋白质组学牛人利用新技术分析蛋白质图谱
生物通报道:蛋白质组(proteomics)分析是针对不同条件下细胞中蛋白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研究的统称,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基因组研究,后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基因组图谱绘制技术,还有无需借助核心实验室设备就能完成实验的技术,都令我们印象深刻。但是与基因组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基因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成列静态碱基对序列,而蛋白质组分析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序列,这带给科研人员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科学家指出,蛋白质组的复杂性是无限的”,来自美国巴克老年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Age Research )Bradford G
-
蛋白质组技术:各类质谱方法优缺点
生物通报道:蛋白质组(proteomics)分析是针对不同条件下细胞中蛋白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研究的统称,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基因组研究,后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基因组图谱绘制技术,还有无需借助核心实验室设备就能完成实验的技术,都令我们印象深刻。但是与基因组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基因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成列静态碱基对序列,而蛋白质组分析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序列,这带给科研人员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科学家指出,蛋白质组的复杂性是无限的”,来自美国巴克老年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Age Research )Bradford G
-
行业巨头齐聚申城,展示全球领先生化分析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国家对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为中国的生物技术、生物仪器设备等生产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2年10月16-18日,世界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顶级盛会analytica在华子展——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2馆隆重揭幕。展会将积极配合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云集国内
-
Nature聚焦农业研究重大突破
生物通报道 植物生成毒素来保护自己抵御从食草害虫到疾病等潜在敌人。油菜植物生成硫代葡萄糖苷( glucosinolates)来达到这一目的。然而,由于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农民们只能利用有限数量富含蛋白质的油菜籽作为猪饲料和鸡饲料。现在,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可阻止不必要的毒素进入植物的可食部分。这一突破发布在8月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我们开发了一种称之为‘Transport engineering’的全新技术。可用于消除来自农作物食用部分的有害物质,”哥本哈根大学理学院动态分子互作卓越中心(DynaMo)副主任Barbara Ann Halkie
-
华大科技与华大方舟联合推出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
2012年8月7日,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和深圳华大方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方舟”)联合推出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该平台克服了传统转基因小鼠生产技术中目的片段随机插入、完整性较差等难题,优化了转基因小鼠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及稳定性,且具有性别可控、周期短和费用低廉等优势,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通过基因工程小鼠进行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新药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据了解,此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拥有160平方米的SPF级鼠房,并配备有专业的实验设施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基因挖掘、转基因小鼠的研制、功能基因验证等研究提供了完善的实验条件及有力的保障。基于此平台
-
华大科技与华大方舟联合推出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
2012年8月7日,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和深圳华大方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方舟”)联合推出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该平台克服了传统转基因小鼠生产技术中目的片段随机插入、完整性较差等难题,优化了转基因小鼠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研制效率及稳定性,且具有性别可控、周期短和费用低廉等优势,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通过基因工程小鼠进行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新药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 据了解,此基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拥有160平方米的SPF级鼠房,并配备有专业的实验设施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基因挖掘、转
-
研究开发出细胞重新编程新方法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最近,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合作,开发出一种给细胞重新编程、设计基因线路的新方法,能大大增加基因“零件”的数量,构建更大更复杂的基因网络。该方法不仅大大丰富了合成生物学家的工具箱,还能帮人们理解生物行为及其发展演变,发挥多种实际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8月2日的《细胞》杂志上。 合成生物学的目标是通过把基因“零件”组装成“线路”,在活细胞内部执行逻辑操作,造出有特殊功能的细胞,解决医药、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问题。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更多可靠的基因零件,只靠“现成”的细菌基因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大部分合成生物学家都是用现有细菌的